1月30日,三明市“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团走进国家级生态乡——三元区中村乡,去看看它是如何以实际行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
三明市区的主要的饮用水源——东牙溪水库就在中村乡,为保护好水源地,中村乡通过内源治理和源头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了一系列水源保护措施。
建设生态园保护水源实现双赢
引进农业生态园
中村乡米洋村是饮用水的源头地,该村树木、毛竹覆盖率高。为了保护好这里的水源,全村发展生态产业园,引进三明金三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搭建了约300亩农业大棚,建设富硒农产品基地,引进台湾新品种农作物,同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对水资源的保护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米洋村有90户,人口385人,年轻人外出做小吃,留在村里的人都在产业园打工。正在大棚里劳作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女工一天90元,男工130元,每月可挣两千多元。庄顺忠是大棚的田间管理负责人,他说:“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小孩,家门口就可以打工,即照顾到家庭,又有经济收入,很开心。”
控制污染源 制笋污水实现“零”排放
笋竹产业是中村乡主导产业,中村乡几乎每家每户都保留着制作笋干的传统习惯和工艺。由于传统工艺需要大量的柴火,周边树木惨遭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同时产生大量污水,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此中村乡于2017年引进生笋电烤项目,生笋电烤减少了蒸煮过程,实现了污水“零”排放、烘烤“零”耗材,这样一方面从源头减少了砍伐生态林的现象,保护了水源涵养林。另一方面从源头解决制笋废水排放问题,大大减少面源污染,保护了饮用水源。现项目一期已建设生笋烤房设备5套。2017年生烤笋干产量达50吨以上,以后以每年100吨的幅度递增(至2021年可年产450吨以上)。
笋电烤项目负责人邓顺财介绍说:“该项目在批量试产过程中,共收购鲜笋20余万斤,用时18天,生产生笋干2万斤。支付笋农20万元,支付工人工资5.3万元,用电3.4万度,支付电费3.15万元,其他费用约1.04万元,扣除各项直接成本,按目前市场批发价每斤32元计算,预计可实现收入10万元。”
生笋电烤项目可以说是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真正落到了实处。
保护水源泉,监管要到位。乡里组织人员对水库上游制笋作坊废水排放进行控制,通过说服劝导,让制笋作坊移出上际水库范围。同时,做好制笋作坊废水的收集或引流,使废水不直接流入水库;修建引流渠,通过在水库水流入口处修建一条引流渠,适时调控上游制笋废水流入;强化对自来水厂管理,严格按照安全饮用水管理规定,认真看管自来水净化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注意观察水库水质变化,确保入库水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