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家家户户都保留着制作笋干的传统习惯和工艺。每年四月份是村民们挖春笋和制作笋干的时节,一批笋干要经过高温蒸煮、清水浸漂、榨压、烘干等39道工序才能出炉。
依靠传统制笋工艺,中村乡把“一包笋干”的产业做大做强,全乡拥有竹林17万亩,年均生产笋干约200万公斤,销售额1亿元。
然而,经济效益增长的背后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中村乡是市区饮用水源——东牙溪水库的上游,传统制笋工艺导致的废水排放、砍伐木柴,直接加剧水土流失,对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
据了解,传统的笋干加工工艺中,蒸煮、浸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制作1吨笋干要排放300吨废水。同时,在蒸煮和炭烤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和木炭,每生产一吨笋干需要消耗木柴约10立方米。
如何能保住主导产业,又能避免影响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三明市同道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50万元,租用厂房40亩,购买5套生烤笋设备,进行生烤笋的试产,开启“第二包笋干”的新征程。
生烤笋干省略了蒸煮和浸泡等步骤,生笋初选后进行切割,上架,随后直接“电烤箱”烘烤24小时即可出品。这种制作方式从源头减少砍伐生态林,保护了水源涵养林;解决制笋废水排放问题,大大减少面源污染,保护了饮用水源。
公司董事长邓顺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笋干的制作方法,每100斤鲜笋可制作5斤笋干,而生烤笋干每100斤鲜笋可制作7斤笋干,产量增加了50%。制作时间更是大大缩短,由原来的40天缩短到1天。成本上,原先的纯电烤每斤笋干电费将近7元,经过改进后,改纯电能为电能加空气能,每斤笋干电费缩减至3元钱。”
生烤笋干带来效率最大化,也带来了健康。传统制作的笋干,在生产过程中经“蒸煮、浸泡、压榨、清洗、炭烤”等环节,笋内原有的矿物质、多糖等营养成分大量流失。生烤笋无需以上环节,烤制出来的产品不仅保留了竹笋的自然清香和原有营养成分,而且经烹饪后比传统笋干更脆嫩、清香,口感更好。
新型生烤笋干是对传统笋干制作工艺的一次“大变革”,使笋干加工产业迈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三明市同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笋干制品发明专利一项,新型专利两项。今年,该公司预计生产笋干30万斤,并积极探索帮助农户代烤压榨笋,代烤食用菌等农特产品及其他笋制品的新路子,将保护饮用水源和生态环境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农户。(乐小丽 彭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