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一阵阵酒香便扑鼻而来,萦绕在鼻尖,沁入人的心田。在宫边小区文化墙上,绘制着一幅幅与酒有关的画,这是建忠村的“酒粬文化长廊”。11月2日,三明市"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建忠村,探寻建忠村宫边红粬制作。
建忠村位于建设镇笔架山最北侧的老祖山脚下,山顶至今留存着千年古寨遗址,用史实述说着建忠村悠久的历史人文。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极强,祖上就立有“禁伐令”等族规,完整保存的 850多亩原始森林,即是村中的风水景观林,又是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村中还有一口还魂井,相传具有止泻功效,是古法制粬的优质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生态资源为红粬古法技艺的传承发展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建忠村吴氏红粬古法制作技艺沿袭700多年历史,顺应自然,历经15道工序150小时古法技艺制作,是凝聚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学得技艺艰难,特立下祖训,制粬、制酒技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党支部书记 陈昌沐:“建忠村现有50多个家庭手工生产红粬,每天用来煮饭做辅料的大米万斤以上。”
蒸饭、撒粬、发酵、浸泡、沥干、复浸泡、再沥干、晾晒,两个昼夜后曲成。
在陈昌沐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发酵用的窑洞,洞口矮小,长仅0.4米,高0.6米,容纳一个人蹲着进出。窑洞呈滚筒状,半圆形的拱顶,进深10米,内高0.9米,宽度比高度多一倍。边上还挖了个小口,在洞温过高时,可以扒开通风。窑洞密布在山坡树林下的水田边,洞顶遮盖薄膜,远望一口口似蜂房列队。
陈昌沐:“按辅料米饭蒸煮前的淘米量计算,全村的专业户平均每户每日做曲150公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多元化及健康意识加强,福建红粬黄酒异军突起,深得世人喜爱。作为历史悠久的红粬主产地,建忠村在2008年成立了红曲专业合作社,村民做粬一年到头都没有停产过。
由于现阶段存在人才队伍断层、品牌建设力度不大、经营方式粗放等问题,建忠村将充分发挥建设镇旅游资源丰富、地缘优势、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以旅游带动保护和发展的思路,深度开发红粬科普教育游,文化体验游,休闲游等文旅活动,推动传统保护和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如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民俗风情巷、风味小吃街,让制粬传承人展示制粬技艺,使之成为民艺的传习中心,也成为展示民族风情的景点,提升特色小镇的品位;结合节事活动等,举办“红粬文化节”,利用人员聚集和轰动效应,扩大公众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保护的认知;利用“互联网+农产品+农家乐”体验模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古粬窑美食文化之旅”,激发公众对非物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