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军:大家都谈人工智能时,不要忘了工匠精神
2018-01-04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近日,“2017新华网思客年会”在海南召开。其中,“全域旅游”的国际化视野 ——“中国旅游发展·北京对话”三亚论坛由新华网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合办。会议期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郑承军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郑承军认为,在大家都谈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谈一谈工匠精神。教育的本质不光是知识和技能,还有灵魂,这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

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郑承军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郑承军接受了新华网思客专访

思客:近日,教育部调研显示,86.6%的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您认为思政课在大学红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郑承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中央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这激励了高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常抓常新;第二,现在的思政课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不像原来那样千人一面、你说我听,课程中增加了很多互动环节,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第三,过去一说思政课,部分学生第一反应是“要我学”,而现在不少学生则表示“我要学”。这一系列变化使大家不把思政课看做是“政治灌输”课,而是对学生成长、全面发展大有益处的课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同时,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思政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真理、坚持真理,使思政课内容吸引眼球、直击人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

思客:2015至2016年,在美国高校学习的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00万人,其中中国学生就有30多万人;而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总数只有2万多人。显然,与目前的全球留学中心相比,中国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全球留学中心,中国还缺什么?

郑承军:目前,我国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也在留学教方面一直发力。但我们也要看到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吸引更多留学生?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第一,中国教育可能还缺那么一点有教育本质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当你离开课堂,走出考场,把书本都扔掉以后,留在你血脉中的,那就是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只为了应付考试,那便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够融入人心,能够给人以启迪,对人的发展有推动力。中国教育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有很大进步,但在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创新、情商等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思客:当前人工智能正蓬勃发展,您认为高校教育应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郑承军:人工智能是当下特别热的一个词,我认为在大家都谈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谈一谈工匠精神。人工智能确实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冲击,但我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复制人的价值观、人的情感,无法像人一样思考,做出价值判断。中国教育肯定要搭人工智能的顺风车,但是不要忘了,教育的本质不光是知识和技能,还有灵魂,这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因此,真正的好教师,除了教知识、教技能或者借助人工智能来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楷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可能是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思客:现在很多高校面临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您认为如何弥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这条成果转化的鸿沟?

郑承军:现在理工科院校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但对于文科院校,在人文社科成果转化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评价问题。除了C刊论文之外,要对能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成果予以肯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科研管理部门,一定要解决评价的问题。以二外为例,过去对外语老师的评价就是你得写专著,你得出论文,你得发表,但现在我们学校有一个非常好的成果转化评价,比如外语老师去做了一场很高端的同传,那也算是发表了一个核心期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我们的老师跟社会相结合。如果我们只死认核心期刊、专著,可能老师就去钻书斋,不闻社会。

思客:能否分享一下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看法?

郑承军:现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旅游是生活,就是我要融于当地生活中去。因此,我认为中国未来旅游发展应注重深度旅游,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真正地跟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这样的旅游才是直击人心的旅游。(编辑:郭元元;采访:郭元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