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八字桥就有这样一个村,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并以此为特色发展农村经济,不仅留住了美丽乡村的底色,也让乡村发展有了底气。
记者丁一峰:“大家看,在我手边就是一个入村的石碑,上面写着‘生态下畲’,据说刻在这石碑上的字提炼着这座村的特色,要想认识下畲,先从‘生态’开始。”
说起下畲的生态,一定要提到村里那棵树龄达200多年的柳杉树,被世代村民保护完好的它如今已成为下畲村的风景树,见证着这个村落的变化。
近年来,下畲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头义务修山路、栽林木、搞旅游,以保护农村形态和乡土文化为目标,充分利用下畲村的自然地形地貌,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享受得到好生态带来的获得感。
下畲村党支部书记郑联培:“我们为什么定位为‘生态下畲’,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就是想利用我们村的自然资源和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打好这个生态品牌。”
丁一峰:“良好的生态,也为当地特产佛手瓜提供了一个极具优势的生长环境,下畲也因此成为了佛手瓜示范基地,生态+农业,那叫一个给力!”
作为下畲村的特色产业,佛手瓜种植为村民致富增加了门路,特别是这片利用抛荒地建立起的百亩佛手瓜示范基地,被作为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项目,村里聘请贫困户当管理员,负责除草、施肥、瓜果采摘,月收入2000多元,贫困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而为了体现生态、保护生态,村里在佛手瓜搭棚的方式上也下了功夫。
郑联培:“我们这里的佛手瓜搭架方式与传统的用竹尾巴搭架方式不一样,我们目前采用的全部都是塑料网状的搭棚,这样子就减少了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下畲村积极进行全域环境综合整治,两年来,村里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梳理,拆除了18个旱厕;对村内道路完成硬化;并建立停车场、休闲农庄、旅游道路等配套设施,带动民风转变,让过去的落后村面貌一新。
郑联培:“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河堤改造,不断地来改善我们村的整体环境,接下来我们将加大我们下畲村的宣传旅游力度,让更多的人来享受我们这美好的生态环境。”
如今,随着下畲村的蜕变,越来越多人返回自己的家乡,翻新了祖房,盖起了洋楼,村子的人气越来越旺。
村民郑序锋:“老家肯定要盖一栋,地方好、生态环境都好,水好、空气好,所以说我们外面也买,最终肯定还是回来这边,外面生态肯定不如我们老家,空气、水各方面肯定是老家好。”
丁一峰:“十九大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庆幸的是,下畲人民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他们也正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