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对于教师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他们面对的又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发现和“唤醒”学生的潜能更不是一项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
针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却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了他们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师:“这是几毛呢?这一张几毛呢?”
学生:“1毛。”
老师:“对,1毛。给两张,两张1毛。”
这是一节的仿真超市情境体验课。课堂上,县特殊学校的学生们拿着攒了两个星期的“笑脸”所兑换成的仿真“钱币”,在“超市”里亲身体验购物。
老师A:“这个3块啊?”
老师B:“这个呢?饮料。”
老师A:“饮料要不要?那你这个旺旺雪饼好不好?旺旺雪饼来,一片多少钱?”
老师B:“一片8毛。”
老师A:“拿两片,拿两片就1块6,还剩3毛。”
老师A:“你只有6毛,可以买什么?6毛可以买什么?”
老师B:“只有这个饼干。”
学生:“这个。”
老师A:“这个,棒棒糖。”
老师A B 学生:“没了,棒棒糖没有了。”
在这间“超市”里,两位老师扮演导购员和收银员,教学生们识别价码、挑选商品和到收银台付钱等行为,根据一个“笑脸”兑换1角钱的原则,来购买货架上不同价格的商品。
记者:“你好,杨老师,我看到货架上面有许多的商品,对于这些商品,你是如何进行一个选择及采购的呢?”
县特殊教育学校少先队指导员 杨福建:“我们也是经过了多次的尝试,尽量选择一些小孩子比较喜欢的,比如说怪味花生、快食面、旺旺雪饼,这些食品小孩子都特别喜欢,当然我们老师会引导他,尽可能不吃这些上火的食品,而挑选一些比如说牛奶,还有山楂,这些比较有营养的东西。”
记者:“那对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您是怎么来进行裁定的呢?”
杨福建:“我们也是根据学校“开心脸”活动方案的要求,尽量选择从1角到5块钱之间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同学到这里,都能选到他们能兑换的商品。”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购买到想要的商品,老师们总是变着法儿找学生的优点,奖励“笑脸”,让学生逐步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同时通过开心超市的购物兑换,让学生们在仿真的情境中学习到基本的生活技能。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导处主任 赖玫秀:“他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应该先排队,付完钱才能拿东西,但是很多孩子,我们发现他们到了超市之后,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他们就自己要拿了,不知道要付钱才能拿东西,所以通过开心超市兑换,我们想让学生能在开心超市兑换的过程中,来改善学生的行为,矫正他们的行为,以后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回归这个社会主流。”
记者手记:在采访中,县特殊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帮助这些有着“特殊情况”的孩子成长,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哪怕每天的进步只有一点点。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所需要的爱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愿意付出真心,只要社会多给予一些关爱和温暖,这些有着“特殊情况”的孩子们也能最大程度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