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詹克炬整理骑行装备
43岁的詹克炬是尤溪县西滨镇刘坂村人,既是一名资深摩友,也是一家摩友接待站的经营者。自2009年起,他每年骑行西部1至2次,骑行总里程达30万公里。6月3日,他刚结束了一场摩旅之行:“从云南出发去新疆,中间穿越了西藏、青海,整整骑行了30天。”
自少年时起,詹克炬便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到镇上读书,在乡间小道上一骑就是6年,练就了娴熟的单车骑行技能。
而他人生第一次接触摩托车是在1995年。那年,一位朋友买了一辆“嘉陵”摩托,跟从没摸过摩托车的詹克炬一同分享:“会骑自行车就会骑嘉陵,你大胆骑!”
弄懂油门、刹车操作技能后,詹克炬一下子掌握了骑行技巧,也爱上了疾风拍打头盔、车轮不断旋转的速度感。此后,他时常骑着摩托车在尤溪周边游山玩水,并搭建起了最初的摩友圈。
詹克炬原在福州一家公司担任电子工程师,每日对着电脑画图,拿着产品找问题……长期的工作压力导致他严重失眠,并伴有轻度抑郁。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即我一定要去拉萨。但在网上只能搜到一些基本路线,骑行攻略极度匮乏。”即便如此,在2002年,詹克炬辞去工作,带上25公斤重的工具箱,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出发去西藏。
因缺乏经验,在途经西藏折多乡时,詹克炬在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竟直从低海拔骑行到4000多米的高海拔。快速爬升引发高原反应,意识不清的他晕倒在路边。“幸好被藏民发现,用牛车将我运到乡政府。如果倒在路上一夜,我会被冻死的。”詹克炬回忆起这次的骑行经历,依旧心有余悸。
▲詹克炬骑行至可可西里雪山观景台时留影
这段停停走走的摩旅之行,历时3个多月。从繁华都市来到西部的旷野之地,詹克炬彻底舒展了身心,就此爱上了骑行,一发不可收拾。“在摩旅路上,身体在受煎熬,但内心每一刻都是波澜壮阔的!”
2009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詹克炬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后,他开始了每年的西部骑行之旅,领略沿途风景,拍摄壮美绚丽的景色大片。
“目前,很多人还不认可摩旅,觉得太危险。”为了扭转世人的观念,詹克炬时常同摩友们强调要安全骑行,不扰民,不危险驾驶,同时探索骑行的积极意义。
2016年,詹克炬第一次骑行到西藏文部南村时,一位老人请求帮忙拍张证件照。但当时没有带打印设备,他只能先拍照,再打印照片邮寄给老人。“因进村道路崎岖,又弯又绕,村民去县城办事来回要两三天。他们很需要这些帮助。”
经过这事后,詹克炬便一边骑行,一边为当地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17年,他在厦门开了一家“摩旅时光”接待站,为旅途中的摩友们提供一个可相互交流的歇脚处。即使有摩友凌晨两三点到达,他也会妥善帮助安排住宿。
举办经验分享会、组建车队出游、招待全国各地的摩友……渐渐的,詹克炬成为了摩友圈里的知名组织者。此后每年,他都组织三五名有一定专长的摩友,一同去西部开展公益骑行活动,“常常帮沿途所遇到的牧民、修路工人等拍摄证件照,直到所带的数千张打印纸用光。”
▲詹克炬为当地村民拍摄拍照
2018年,詹克炬特意组织摩友们途经文部南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理发、拍照和修理电器等服务。令人欣慰的是,那时崎岖的进村道路已被修整一新,村民进城方便多了。
近些年,随着摩友群体的壮大,大家提出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想法。“在路上,我们会有意识地减速,给藏羚羊让路。”詹克炬说,“同时将拍摄到的藏区野生动物照片制作成旅游宣传单,沿途分发给游客,进行动物保护宣传。”
已环球旅行20多个国家的小梅、18次进藏的汪汪、12年前在拉萨偶遇的大哥……在“摩旅时光”接待站里,詹克炬收获了更多的惊喜。“经营这个接待站挺辛苦的,但它所带来的快乐是无尽的。”现在,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摩友主动联系到他,一起结伴参与公益骑行活动等。
为了记录西部的变化,詹克炬学习摄像、修图与剪辑视频,并注册了“摩旅在线”微信公众号,展示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摩友们的骑行体会等。
“将来,大家在搜索西部相关资料时,若能翻阅到我拍的一张照片或者我记录的一段话,我就知足了。”詹克炬笑着说,“西部骑行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骑不动为止。”
记者:肖丹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