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厂春秋
三明日报 詹昌政
碗厂是一个村的名字。
尤溪新阳镇的碗厂村曾经是一个工厂,村民全是制瓷工人,靠领工资过日子。当时,有的村大队书记只在三级扩大会议时进过县城,而这里的村主干——不,厂领导几下广州参加广交会,把瓷器卖到了欧美等地。可惜,风光不再了。
1.全村成为大工厂
碗厂村在新阳镇的西北部,旧称“瓷厂”,至今仍是个偏远村。全村百来户人家,约500人口,却有16个姓——他们多是德化移民的后代。这里的高岭土品质优良,明末清初,就有人在山间谷地建窑制瓷,德化难民循迹入山,凭着祖传的瓷艺在此定居,以制售酒盅、汤碗等瓷器为生,渐渐形成村落,邻村人称它为“碗厂”,德化乡亲遥指说:山头窑。碗厂的窑户雇工生产,主雇之间多为师徒关系。他们采取人工钻洞挖掘的方式开采瓷土,在溪边建水碓,舂土为粉末,再手工淘洗,沉淀成浆,凉干后锤打成坯泥——就是下霜天也会锤出一身汗。然后,拉坯成型——成碟,成盅,成碗,成盆,成缸……也成笔筒、香炉……分为日用瓷和陈列瓷两大类,装在匣钵,送入阶级窑,即:依山的倾斜度建起连成一体的若干个独立烧成室,以木柴烧烤成品。瓷贩子来了。他们以现金和赊销的方式交易,挑到近百里之外的音头村和高士村,雇小船运到尤溪口,再换大船沿闽江下福州,交由专业的瓷器店经销。土改后,先是公私合营,接着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持续生产瓷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立大队,村民亦工亦农,实际上以制瓷为主,农业劳力也由厂里统配,农闲时在厂里干杂活。七十年代,全村完全企业化——上交利润,自负盈亏。村民进厂当工人,计件领工资,另有超产奖、质量奖,厂领导的月薪与公社书记相当。村部也移到厂区作为厂部,农田雇人耕种,工人们领取口粮——全村就是一个大工厂,听从高音喇叭的号令上下班。厂区出现了小集市:附近农民在这里卖禽、蛋、果、蔬及粮食制品,猪肉摊更是天天可见。在八十年代初,这个当时近百户人家的小村,有了36台电视机、23台收录机、225块手表,电饭褒和鼓风机各85台,出现了摩托车。同时,人均存款余额位居全县基层信用站之首。1980年,碗厂买了全乡第一辆进口汽车。
2.产品销到欧美去
全村企业化后,生产工艺各方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先的钻洞采土,既危险,又浪费。他们改为露天开采,便捷安全。同时,采一处,复填一处,保护了环境。随着工艺革新和机器引进,压滤脱水、真空炼泥以及多种成型法应运而生,施釉方式也更为巧妙,模具的制造工艺,瓷器的烧成工艺更是不断翻新。特别是建了水电站,配备搅拌机、球磨机,陶车取代了手辘轳、脚踏车,生产强度大为降低,产量、质量大幅提升。这期间,厂里涌现了不少革新能手。颜来招设计的电隧道烤花炉在1978年建成投产,这是全省陶瓷行业的首创。1980年,林诗书发明的“釉下青花贴花纸”新工艺,填补了我省陶瓷行业的空白。由于画色清晰,花面完整,线条清楚,色彩稳定,引得宁德、连城、永春介福、厦门、绍安、大田等地瓷厂纷纷前来订购。产品花样也在更新。除了传统产品外,更为现代的金瓜杯、啤酒杯及各种规格的花瓶相继面市。由彩绘人员共同创作的粉彩环山水新芳花瓶,获得省轻工厅年度陶瓷优秀作品奖。沙县至尤溪公路开通后,碗厂在西溪口桥头租房为仓库,方便了瓷器的外销。从1973年起,这个深山小村的瓷器就开始出口了。先是由厦门公司收购经销,1984年,还承接过省外贸公司少量的临时订单。这里的瓷器主要销往:黎巴嫩、伊朗、伊拉克、埃及、捷克斯洛伐克、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荷兰、葡萄牙、日本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
3.人才四散各自忙
碗厂最辉煌时,不仅出口瓷器,还输出技术。据《新桥瓷厂志》记载,这个厂先后派出30名男女技术人员,去本县电瓷厂及溪尾、汤川中学、南芹、建新等地瓷厂传授技术,还援助过建宁、将乐光明、大田奇韬、沙县湖源等地的瓷厂。林诗书先是在建宁县第一瓷厂传授技术,后来在建宁县第二瓷厂任副厂长。这家星光灿烂的集体企业何以解体、消失了呢?碗厂村的支部书记苏锐的结论是:跟政策唱反调!他分析说,改革开放后,政策变灵活了,人家搞单干,碗厂还是集体企业,没有跟着市场需求走,还绑在一起等订单,产品也是老样子;1998年,人家开始集约化了,碗厂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改制了,人员散了。后来,连厂房、设备也卖了。然而,技术还在。工人们外出或打技术工,或承包瓷厂当老板,靠老本行谋生活,村里依然建起一栋栋砖楼,村容整洁,宁静安详。一走进旧厂房,就又听见工场的声音。是的,碗厂在坚持生产,杯、盅、碗、瓮,等等。几个女工端出一排排的泥杯,一个一个地洗抹上釉,让它们光滑。为了节省成本,产品装在旧啤酒箱外运。老厂长颜金成也在厂里帮忙,他的技术专长是成型。提起碗厂的兴衰,他不胜慨叹:都这个样子了,能有什么办法呢!
4.能否申遗造景观
苏锐谋划着:碗厂独门的技术能否申遗?如何打造碗厂成为迷人的景观?这位大专毕业生,前些年由村主干考入了镇干部系列,年轻有活力。在这深冬时节,他带我们走遍了全村,指点厂区、居民点,讲起村史如数家珍。这是个美丽的山村,在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分布着山头窑、中洋、杨厝寨三个自然村。新的村部设在山头窑,两层带小院的砖楼,原是小学校舍。邻近的正日宫,是从闽南带来的民间信仰,供奉的朝天圣侯、三圣尊王,与保境佑财有关,在台湾也有信众。与山头窑一路之隔的是大田奇韬镇的永德村,曾是国有瓷厂所在地,如今也风光不再了。小溪由永德往碗厂的中洋流去,在峡口形成瀑布。1924年,这里的一株参天的水杉被雷劈成两半,竟然至今生机勃勃。那年,暴雨引发山洪,冲毁了这株水杉下方的水碓。水碓用于舂瓷土。溪谷的平地是厂区,石筑的楼群,石铺的大路,让人惊诧碗厂当年的奢华。厂房里,流水线各道工序的设备仍在,各种成型设备也都在,各类产品的坯体排了一架又一架。苏锐说,制瓷技术越来越现代化了,拉坯成型值得申遗。现在,只有老厂长苏珠旺擅长这门手工绝技。他说,将泥团放在辘轳上,当它转起来,想拉成什么就成什么。但他的老工友们说,拉坯太累人了,看似简单,没有三五年别想学精。在中洋与杨厝寨交界附近,坐落着碗厂的老村部和当年的大会场,都是石砌的,展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奢华的村貌,而杨厝寨则是朴素、美丽的——转进一个峡口,眼前出现开阔的洋面,由云雾迷蒙的高山倾斜下来,形成连片的梯田。高山名叫狮龙盂,是全村的主峰,海拔1235米,留有古寨址。碗厂的人家多依山而居,有的甚至砌起高高的护坡,填土建房,但他们却把最宽阔平坦的地方用作了厂区!至今,厂区仍然保存着原貌,没人占地建房——村支书苏锐设想着:将拉坯成型申遗,将制瓷生产流程作为景观展示,将碗厂的自然美景和历史遗存作为旅游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