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通讯行业飞速发展。从BP机、“大哥大”、到今天的智能手机,40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栏目:见证》,就让我们聊聊通讯工具的日新月异,给百姓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实习记者杨铭:“上世纪70到80年代,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而随着个人通讯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人们的通讯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我身边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通讯工具。詹会长,请问这么多通讯工具,哪一个是年代最久的呢?”
詹大添:“这个是手摇电话。这个是我收藏通讯工具中最久的。这个出于我们建国初期使用的手摇电话。这个手摇是最早的。”
詹大添是县收藏协会的会长,1983年,趁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开始下海经商,在县里承包工程。在当时县里的通讯技术下,手摇电话已经算是比较即时的通讯工具。
詹大添:“我们在这边手摇,一直摇,摇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接收,先到总机插转机。分级转、转到县城,县城还要转到我们单位。它转了几个环节,非常不方便。早期的通讯工具就是这种。”
1987年我县投资40万元进行第一次市话改制,但那时一部电话的安装费十分昂贵,还有复杂的申请手续,拥有一部电话成为很多家庭的梦想。随着技术的发展,到2000年县城拥有电话用户达到1万多户。
随着生活的变化,人们对移动通信也有了更多期待。1993年县邮电局127台无线自动寻呼系统开通使用,BP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在1996年达到高峰,据了解,当年全县有无线寻呼用户21066户。BP机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个有趣现象,只要一响起“滴滴”声,众人齐看腰间BP机。
詹大添:“对方打来电话,通过这传呼机数字显示在这边。我们通过数字去回他们电话。当时,用的时候,确实有身份的人,像老板这一类的,他们都别在身上。挺身份象征的。那时候没有钱的人(不舍得买)。这一架也挺贵得。一架BP机要200多块。后来逐步发展到几十块钱。”
而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县在1993年也开通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开办全球通业务,当年发展移动用户112户,所有的手机均为摩托罗拉手机。据詹大添介绍,当时的手机也只能显示数字,但很快又出现了小灵通等可以收发短信,查询业务等功能的手机。
詹大添:“社会发展进步变化,科技发展变化,这个体现就是通讯器材变化。一路下来,改革开放只有40年,变化得非常大。现在这样的发展真正想不到。”
如今,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过去仅仅作为通话方便的手机,其概念和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手掌般大小的机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视频互动、娱乐购物,扫码支付样样都离不开它。截至2018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5亿,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几乎人人拥有一部手机。
手机专卖店店长林莉莉:“我们从早期的每月销售几十台机子,已经逐步一个月都能卖两、三百台。大家都能接受。因为性价比高,价位比较适合民众的消费水平。”
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功能不断拓展的通讯方式,不仅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亲情和幸福感。
市民:“我感觉很好。手机视频跟家人联系很方便。比以前好多了,方便很多。”
市民:“以前通讯工具不方便,现在智能手机发展这么好,当然去哪里都很方便。最起码跟家里人联系方便感觉是最深的了。”
实习记者杨铭:“书信、公用电话、BP机、智能手机,从见字如面到距离不是问题。40年来,通讯变得越来越便捷,并将世界连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地球村。虽然时代在变,而随着改革开放再向纵深方向发展,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