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兼程,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尤溪电视台从今天起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栏目:见证》专栏,全方位、多视角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全面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尤溪的巨大发展变化。下面,我们走进农田,从正在收获的水稻说起。
实习记者 熊宁:“我现在正在溪尾乡长华村的秋收场上,一片片黄灿灿的稻谷正在被整齐地收割,收割、脱粒、碎杆、装袋一气呵成 。大哥,今年水稻的收成怎么样呢?”
溪尾乡种粮大户 周开跃:“今年天气还是比较好,我们收成还可以。今年1亩地干谷差不多会达到1千斤到1千1百斤左右,今年还是丰收有望。”
周开跃种植水稻已有20多年,是溪尾乡的种粮大户。他说,现代化农机推广之前,水稻种植不仅过程艰辛,生产效率也极其低下。
周开跃:“我们农村原来种地,像我老父亲那一辈都是用牛,我们早几年收割是用小型拖拉机。那时候的劳动确实很累,早上六点多就要出工,晚上都要干到八、九点才回家。”
水稻是我县主要的农作物,几十年前,大伙儿种水稻,耕地靠人力,一家人一年忙到头,也打不下多少粮食。2000年,我县开始逐步推广机械化种植。2005年,周开跃买回了全县第一台微耕机,一天耕水田6亩,相当于6头牛或者30个人的劳作,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成本还降低了一半。
1988年,我县成为全省首批试验推广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县。为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业专家团队持续在尤开展了再生稻品种筛选。得益于筛选出的好品种,西城镇种粮大户林荣星今年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西城镇湆头村种粮大户 林荣星:“今年气候好,水稻比去年亩产会增加到30—40斤,我们一亩大概割了1200—1500斤左右。我们这个谷子的米质很好,都是‘泸优明占’这个品种。”
不仅如此,国家的一项项惠民政策也密集出台,像良种补贴、繁育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前些年,林荣星带领村里的农户成立了惠民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进一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林荣星:“以前种一亩、两亩就是解决温饱,现在我们种田是种经济田。今年总产量大概有200多吨,可能会有20几万利润。”
同时,他还与企业签订了专门合作协议,实现水稻种植生产全程不落地。
熊宁:“我们现在正在过山香米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经过烘干、去石、脱壳等20多道工序,出来的大米就顺利地打包了。与传统自然晾晒和碾米机相比,全程机械化加工出来的大米不仅品质更高、耗时更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过山香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 林波:“我们工厂1年的产量差不多有5万吨左右,创造的年产值差不多6000—7000万元,我们公司现在有打算扩大生产,促进农户增收。”
推广良种、机械化种植,在一系列增产行动的带动下,我县再生稻产量从1988年的亩产596.56公斤发展到如今年亩产超过一吨,原本用来糊口的稻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 卓传营:“再生稻是我县优质、高产、高效的好稻作,一亩效益增收节支可以达到800—1000元。随着种植主体的变革,由原来家家户户种田到目前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跟农业企业牵头,流转大片的耕地再耕作,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的使用率,我们全县水稻栽培耕种收、机防、机烘,根据测算机械化率上70%,水稻种植仍然是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熊宁:“告别面朝黄土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让更多的农民开始懂技术、善经营,走上了一条轻简化、高效增产增收的路径。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未来,农业也将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也能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农村也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