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西城镇秀村,有一家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蛙池沿溪而建。在注满山泉水的凹槽里,掀开石瓦片,就会发现棘胸蛙藏身其中。
经生态人工繁殖出的棘胸蛙
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鳞等,为药食兼用山珍,被誉为“百蛙之王”。但由于人工养殖技术困难,许多养殖户望“蛙”却步。村民郑基钊不服输,利用5年时间,成功将棘胸蛙从野生驯化到生态人工繁殖,创新林下经济新模式。
“去年,市场供不应求。今年,虽然销售受到疫情影响,但市场放开后,一上市就卖光了。”郑基钊笑着说。
2014年,郑基钊在厦门工作,偶然看到一档介绍棘胸蛙养殖的电视节目,他想起, 老家深山密林里就有野生棘胸蛙生存。心念一动,他计划返乡养蛙。
参观棘胸蛙养殖基地,向养殖能手学习取经,线上线下搜查资料……2016年,郑基钊卖掉厦门的房子,揣着创业资金,回到秀村建起了棘胸蛙生态养殖基地。
“棘胸蛙对遮阴度要求很高,夏天水温要保持在28℃左右,同时,不能让蛙吃太饱。所以,我就在山涧中沿溪建起蛙池,并引山泉水建蓄水池。”从“彩钢瓦房+水泥池”到“不遮盖+山泉水+土池”,郑基钊琢磨出了一套仿生态林下养殖技术,成功实现棘胸蛙生态人工繁殖。
2017年年底,他开始陆续接到幼苗和成蛙的订单。2018年,基地拥有了一定的商品蛙存量后,买家主动上门联系,年销售额达30万元。
郑基钊和王其典查看蛙的生长情况。
同村人王其典看准养蛙的市场前景,便入伙同郑基钊一起养蛙。两人投资500多万元,成立公司,以“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对棘胸蛙进行培育、养殖、销售“一条龙”运作。
“目前,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长期幼蛙和成蛙的存量在35万只左右,种蛙800多对,蝌蚪40多万只。”王其典介绍,今年销售11万只成蛙,预计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
接下来,两人计划以“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自己的棘胸蛙品牌。“主要将棘胸蛙的种苗发放给农户,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以降低农户的饲养风险。然后再统一回收商品蛙,销往月子中心、酒店等。”对于未来的发展,郑基钊信心满满。
记者:肖 丹 陈振鹏 彭传治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