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镇紧邻尤溪县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西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先后获得省“文明乡镇”、市“林业工作十佳乡镇”、“文化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已成为尤溪县的农业强镇和工业大镇。到2007年底,全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2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87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42亿元。
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356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681亿元,农业总产值1.0885亿元,镇财政总收入259万元,村财政总收入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
西城镇的工业企业发展快速,现已创办三个工业小区和落户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三个工业小区是潘山工业小区、玉池工业小区、七尺工业小区,共规划面积4000亩。已有28家企业入园,年创产值4.67亿。尤溪工业园区城西园,是省级工业园区,位于西城镇解建村、玉池村、后洋村交界处。西城镇已形成电力、纺织、建材、竹木加工等四大工业体系。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日趋进步。镇所在地文化设施主要有“一楼、一站、一中心、一院、二园”,即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设有图书,美术,阅览,民间剪纸四室;一个广播电视站,各村都已连接有线电视,实现县网全覆盖,所在地能接收32套电视节目,宽带用户已达300多户;一个老人活动中心;一座电影院;一个街心公园,内有十几种文化体育器材;一个政府后花园,内有篮球场、抛掷球场、门球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镇内有一所高级中学、一所初级中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小学进行撤点并校后,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较完善,设有镇卫生院、县医院分院。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90%以上农户受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85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758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8815亩,粮食总产24218吨,烟叶总产191吨,茶叶产量420吨,水果产量8200吨,水产品产量975吨,肉蛋奶产量2034吨,食用菌产量1046吨。
(1)再生稻:1987年北宅村试种300亩,亩产854.8公斤(其中头季亩产627.4公斤,再生稻亩产227.4公斤),创亩产“双纲”(800公斤)。1991年市、县、镇联合在文峰村实施2022亩,落实“四早三严二过硬”的配套技术,再生稻亩产1088公斤(其中头季稻亩产683.4公斤,再生稻亩产405公斤),再生稻单产跃居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中低产田改造:1990~2000年西城镇属省级商品粮基地镇,属国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镇,有9个村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吨粮田建设,改造排渍、防洪沟15.11公里,节水“U”型渠道30.1公里,机耕路4.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4公里),全镇改造面积8623亩,总投资394.4万元。
1986年全乡总面积439364亩,林业用地面积35758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81602亩,无林地22394亩,森林覆盖率64.75%。2000年林业用地面积35881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30611亩,无林地12173亩,森林覆盖率76.5%。1997年6月,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有21个村,214876亩林木,其中有偿转让6047亩,林地有偿使用2401亩,毛竹承包29810亩,经济林508亩,全镇毛竹林面积37000亩。1998年被市列为5000亩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被评为市级十佳毛竹乡镇。1994~2000年全镇新植竹类2618亩。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先进林业站”称号;1991、1995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林业工作站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89、1992、1997年被省第三护林联防区评为“护林联防”先进单位;1998~2000年获全省科技兴林示范乡镇称号;1998年获全省林业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示范窗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