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替”参军
余天勋和余天露是同年出生在新阳镇林尾村的堂兄弟,他们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劳动,一起玩耍,甚至同吃同睡,形影不离,是林尾村子里有名的“铁哥”。1973年12月,余天勋和余天露俩看到张贴在公社门口的征兵宣传告示欣喜万分,他们从小就爱听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英雄战斗故事,英雄的种子已深植于心,正值参军年龄,瞒着父母偷偷地到公社报名参军。过了几天,两人接到参加体检的通知。然而一经体检,想不到余天勋因为小时在脚掌下长了一个小肿瘤,虽然已治愈多年,但也有微小的影响;而余天露则在体检那一天患有小感冒,微带咳嗽,两人均未能通过体检,耷拉着脑袋失望而归。
第二天,余天勋打听到,邻村有两人参加体检合格,但均是独子,其父母正在公社围住负责征兵的人员,要求取消服兵役。余天勋灵机一动,对余天露说:“我们代替他们去吧!”余天露听了,马上赞同:“好呀,那我们去找征兵办的,要求重新体检。”两人赶到公社时,征兵的人员还在做那两个人亲属的思想工作,正在为难之际,余天勋两人为他们解了围,征兵办同意他们复检的要求,结果还真的都通过了体检。两人欢呼雀跃,回到家兴奋地告诉了父母亲自己要参军的消息,父母亲看他们两人铁定了心要参军,明事理的父母并没有责怪,反而支持孩子去当兵,叮嘱说:“到部队要听指挥,勤学苦练,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1973年12月20日余天勋和余天露俩到尤溪县武装部报到,当年,全县共征兵95个,其中90个到浦城,另5个是消防兵。22日上午,两人披彩戴红花,在群众夹道欢送之下,坐上了汽车,浩浩荡荡地出发,往南平方向而去。
二、刻苦训练
第二天,余天勋和余天露到了南平美丽的山城浦城县。
1970年3月,国防科委和第二机械工业部向中央专委请示,建议将二机部地质、矿山系统职工队伍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1971年7月2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二机部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714部队,内部番号609团,团部驻福建省浦城县,承担福建省26度以北地区铀矿资源勘探普查;1975年7月1日,714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844部队;1977年内部番号609团改称基建工程兵294大队;1978年8月1日,844部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070部队;1984年1月,00070部队集体转业为地方建制,称核工业部华南地质勘探局294大队。
余天勋和新兵们到了原福建省的武器仓库改建的浦城新桥基地。到了基地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三个月新兵培训。新兵培训除了基本队列、体质训练外,还进行了政治理论学习,尤其是把地理、地质、物理化学分析,以及勘测仪器的使用等,纳入了培训内容,为今后的地质勘测、矿藏的开采等打下基础。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余天勋和余天露来说,显得十分吃力。但他们并没有退缩和畏惧,而是暗暗较劲,一定要在这三个月中把知识学深学透,争当优秀士兵。“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他俩通过刻苦努力,考核中成绩均名列前茅。
1974年4月2日,开始分配连队。余天勋被分到二营十连,进行探矿勘探;余天露被分配到城北的七里头团部后勤实验室,进行物理分析。
二营营部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公社,十连连部在黄土村。余天勋出发去崇安县前夕,与余天露告别,哥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相约在部队好好干,争取立功,为家乡争光。
三、翻车牺牲
星村公社距崇安县城近20公里,黄土村距星村公社也近20公里。
余天勋到连队不久,即投入了紧张的勘测工作,他和战士们每天清晨出发,身背伽马仪,肩扛钻探机,翻山越岭、涉涧溪、穿林海、攀峭壁,经常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在深山老林或悬崖峡谷里一丝不苟地踏勘、钻探,为查找铀矿脉带,无怨无悔;技术人员在简陋的帐篷里、昏暗的灯光下,强忍着蚊虫叮咬,全神贯注地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探寻规律。
1975年10月15日上午八点,余天勋与班长等五人跟往常一样,坐上解放牌军用卡车,他和班长先坐上了车斗,另两个战士坐在驾驶室里,往新村方向前进。一个小时后,到了新村,进入林业小路,继续往山上行进。因几天前阴雨连绵,满路泥泞,加之道路窄狭,当卡车开到一片梯田拐弯时,司机把方向打得太急,造成车轮倾斜打滑,左前轮滑到沟里,进退两难。余天勋正想下车察看情况,这时司机十分心急,重重地踩了一下油门,造成左轮悬空,而右轮突然间飞速地弧线滑动,迅速车斗滑至路外,余天勋见此情况,来不及叫班长注意,班长便已摔出车斗外,头部重重在摔到田里,余天勋两手死死地抓住车斗栏板,车身瞬间倒翻,“叭哒”的一声,栏板夹带着余天勋重重地插到田上,栏板把余天勋的右肩到左胯齐齐压断,生命的永恒在这瞬间定格!
四、闻知噩耗
或许是兄弟情深心有灵犀,1975年10月15日余天勋牺牲的那天上午。余天露碰巧去浦城县卫生院,一个姓黄的护士无意中告诉余天露:“今天早上十连出事了,出公差翻车牺牲了一个人。”余天露心里一惊:余天勋也是十连的,应该不会是他出事吧,于是他向黄护士追问道:“牺牲的战士是谁?”黄护士说:“听说是七四年兵,姓余。”余天露心想:十连中有六个是尤溪籍七四年兵,新桥就占了五个,另一个是坂面的,姓余的有两个,另一个是龙益村的,莫非真的是余天勋出事了!余天露立即飞速地赶到连队驻地,向连长探听,连长尚未得到消息,他又跑到团部问一个熟悉的干事,干事确认是余天勋出事了。余天露闻知余天勋的噩耗,顿感天转地旋,一股悲痛涌上心头,于是他找到团长和政委,说认识余天勋的家属,可以做好安抚工作,要求去崇安,得到政委的特批。
第二天,余天露坐上团部接家属的车到南平等候,当日下午五点,才在南平火车站接到林尾大队干部两人、家属三人,当晚在南平过夜。第二天上午,因团部的小轿车坐不下,余天露跟驾驶员说,他和余天勋的父亲坐客车去建阳军分区,直奔九二医院,余天勋已停放在太平间了。在九二医院,举行了隆重追悼会,在沉重的哀乐声中,全场肃立,余天露和战友们、家属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余天勋烈士默哀三分钟致敬,与余天勋做最后的告别。
余天勋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黄村的桥头山坡上。1983年9月15日,余天勋被授予烈士的称号。1989年,余天勋的骸骨方迁至林尾村,余天勋烈士永垂不朽!
作者:刘友水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