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这种嗜血鬼,和蚊子、跳蚤一样,是人类赶不走,杀不完的恶魔,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一个朝代能解决,可谓“匪患”猛于虎也!终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网打尽,千年匪患一朝终结。
新坑村,原名新林,旧属四都,整个村落如同一个椭圆形的浴盆,四周高山环峙,水口关拦,只有陈氏一姓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新坑村位于尤溪县西部,距县城38公里。地处偏远,古时交通不便,和尤溪很多乡村一样,山高皇帝远,是土匪盘踞之地。土匪是威胁山民的天敌,几千年来,在尤溪乃至整个福建,几乎村村有土匪,土匪之间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以暴力掠夺别人财物,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卢兴邦就是其中之一。他纠集十个匪首,歃血为盟,组成所谓“十兴同盟”,横行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陈氏族人对内遵行祖训,敦亲睦族,青壮年勤练武术,组成“丁勇”看家护院,共同抗击土匪,外筑高墙大院以御匪盗。
邑痒生陈为鼎是新坑陈氏始祖陈崇政的十一代裔孙,他善经营,广置良田,富甲一方,建孔子庙,筑隆岁堡。隆岁堡筑于龟崙之上,龟崙地势隆然而高,左右陡峭,石砌高墙,规模宏大,雄踞一方。他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筑土堡,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目的就是预防匪患。土堡经过几代人才完工,土堡曾经住着几十户,一百多人。
1926年12月,陈家举出生在“隆岁堡”内,时逢乱世,天下纷争,民生凋敝,外有军阀混战,境内匪盗横行,土堡虽坚固,也有保不住的时候。隆岁堡更是名声在外,常有土匪惦记,隔三差五下山派粮派款。而且一拨拨的来,至其父陈若盖已是家徒四壁,沦为佃农。
陈家举十一岁时,读了三年私塾,父亲就在贫病中去世,撂下他母子三人相依为命,陈家举只好辍学,学会了种田,从犁田到插秧,从育秧到打谷,刀耕火种的农耕技术,他都能驾轻就熟,特别是驱牛犁田是他拿手本领。他身材魁梧,单肩可挑300多斤谷子,在田埂上行走自如,至十五六岁已是家中顶梁柱。
1934年,尤溪作为中央苏区的筹款地,彭德怀率领东方军挥师入闽,多次与国民党52师交战。1934年1月10日,由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在攻打沙县的同时,命令红四师和红十九师挺进尤溪,攻打尤溪县城。1月11日,红七军团十九师和红四师兵分两路,从沙县出发途经西城镇的文峰、秀村、新坑、山连、麻洋,摧毁湆下兵工厂,强攻尤溪县城。红军沿着沙县通往尤溪县城的古官道,到达新坑村,就地埋锅做饭,对百姓秋毫无犯。但是百姓都吓的躲到山里,因为自古以来,兵匪一家,官兵所过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红军找来几个老人,向他们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政策,让百姓安心出来和红军打交道,卖给红军粮食和蔬菜,给红军当向导。渐渐的村民都下山和红军见面。九岁的陈家举也跟着母亲给红军送来半袋地瓜,红军给他几片饼干,这是他第一次吃过,又香又甜,酥脆可口。红军走了,他和小伙伴天天在路口盼望着红军回来。
红军走了,土匪又来了,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被土匪抓走了,害的老母亲哭了整整一宿,她就巴望着老母鸡生蛋,换几张“国民党票”(民国的法币),贴补家用。陈家举看见母亲哭泣,就忍不住跟着流泪,对土匪充满了仇恨,此刻他多么希望红军能回来。那时候他经常听母亲说:“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部队,为了老百姓打天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革命的火种。
时间终于来到了1949年夏天,陈家举已经23岁,是个大小伙了,身高将近一米八,面部瘦削,刚毅中透着威严,不苟言笑,嫉恶如仇。7月5日,闽西北纵队司令员林志群,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尤溪,尤溪正式和平解放,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9年8月17日,尤溪迎来了一批“南下干部”吴炳武、李生旺等43人,他们成立工作队,分赴各个村,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建立区政权。这引起了地主、土匪和卢部残兵败将的恐慌,他们仇恨新生的人民政权,不甘心把以前搜刮的民膏民脂还给人民,让他们一改往日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嘴脸,他们觉得非常不习惯。那些佃农,贫农、长工一夜之间翻身当了农会主席、联防队长,他们无法接受。以洪钟元、陈玉麟、吴曲九、卢胜雄、卢胜威、李刚、郑文光、王济成、卢有乾、陈国光等为首的股匪,决定负隅顽抗,妄想蒋介石反攻大陆,成立所谓的“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闽中纵队挺进总队”。杀害区干部,袭击区政府,烧、杀、抢、掠、奸、掳,无恶不作,百姓不得安心生产,社会持续动荡。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渡江战役之后,风卷残云般解放南京、上海。5月又挥师福建,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国民党部队望风而逃,一路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不到半年就解放福建全境,但是剿匪却打了三年。
毛主席对福建作出指示:“在时局紧张的情况下,必须限期剿没股匪,加速进行土改,发展地方武装和坚决镇压反革命活动,我党我军才能取得主动,否则有陷入被动的危险。”
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每个乡成立区政府和武工队,各村成立民兵联防组织和农会,配合剿匪部队在全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匪人民战争”。陈家举也参加了村里的联防队,被任命为队长,白天上山寻找土匪的行踪,晚上轮流全村巡逻,保护族人生命财产安全。
一天,他和队友正在山上搜索,从文峰方向的古道上传来哒哒的马蹄声。
“解放军!解放军!”队友兴奋地说。
“真的!真的!”陈家举也按耐不住兴奋。
“驭——”
两个解放军战士跳下马,动作轻盈,娴熟,身穿草绿色军装,军帽上的红五星闪闪发光,腰扎牛皮带,打着绑腿,一个腰里挂着驳壳枪,另一个肩上背着步枪,显得英姿勃勃。陈家举看呆了,他和队友连忙上前和解放军热情握手。
两个解放军战士是三野十兵团第29军八四九团入尤溪剿匪的王排长。陈家举把他们请到“农会”,向他们汇报了新坑、秀村一带土匪的活动情况,和联防队工作开展情况。之后他经常与解放军配合剿匪。
1951年1月,解放后的第二个春节,外面天寒地冻,隆岁堡里炊烟袅袅,暮色四合,陈家举的母亲买了两斤猪肉,正在厨房里忙活,等着儿子回来吃年夜饭。此刻,陈家举还带着联防队员在村口巡逻,保护村民过个好年。当人们沉浸在过年的欢乐中,一伙土匪悄悄潜入隆岁堡后院,堵住前后门,把堡里的男女老少通通赶到前埕,用枪逼着他们交出财物,并叫嚣让陈家举出来,否则就火烧土堡。原来是陈玉麟、张胜高股匪对陈家举组织的联防队恨得咬牙切齿,联防队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想趁除夕夜把陈家举杀害,没想到陈家举并没有在家陪母亲吃年夜饭,还在村口巡逻。
陈家举得知隆岁堡被土匪占领,带着队员和解放军一起赶来。土匪听说解放军和联防队包围了土堡,一时惊慌失措,穷凶恶极的土匪放起了火,趁乱中夺门而逃。陈家举和队员们冒火冲进堡里去救人,但是隆岁堡很快被大火吞没,一座数百年的土堡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解放军持枪追击土匪,打死了两个土匪,活捉了一个,其他土匪逃进莽莽大山。
失去家园的陈氏族人只好住在德星堂。陈家举带着受惊的母亲也住在德星堂,他恨不得把所有土匪一网打尽,但是他觉得自己能力太弱,他要去当解放军,在部队里可以学到更多的剿匪本领,退伍回来可以更好地保卫家乡。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听了直摇头,坚决不同意,她说:“当兵是要打战的,打战是要死人的,听说解放军准备要打台湾,打海南岛了,那得死多少人啊!农会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我们有了自己的田,有了田,你不去当兵就可以娶妻生子了!”
陈家举急了,他对母亲说:“要是没有解放军及时赶到,今天晚上隆岁堡里不知要死多少人呢!你不当兵,我不当兵,那么大的国家谁来保卫,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土匪,他们时不时出来袭扰老百姓,土匪不灭,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土匪不灭,我誓不结婚!我要参加解放军,参加剿匪,把那些打家劫舍的土匪赶尽杀绝,让百姓安居乐业。再说了,您的儿子我一身的力气,不去上阵杀敌,太浪费了!”陈家举边说边拍着自己的胸脯。
母亲见陈家举心意已决,也就不再反对,让他和族里的长辈一一道别,流着泪对他说:“既然当了兵,就不能贪生怕死,你如果回不来,田交给大哥种,由你哥照顾我的后半生,你还没结婚,还没有生儿育女,没人传宗接代,就让你哥的长子过继给你,你就不要有后顾之忧,勇敢剿匪,不能丢了我们陈家的脸!”
“是的,阿奶(尤溪话,妈妈叫阿奶),孩儿遵命,我会回来的!”陈家举高兴的向母亲敬个礼。
征的母亲同意后,陈家举就去找王排长,请求王排长让他参加解放军,加入剿匪部队。王排长见陈家举身材魁梧,又有革命意志,就把陈家举的情况汇报给上级,很快上级就同意了陈家举的请求,1951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陈家举被送往晋江二十九军驻石狮部队,参加新兵连训练。二十九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这个纵队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据《尤溪革命史》记载,二十九军解放福州时,曾经取道尤溪,过永泰从右翼进攻福州。途经中仙时还遭遇中仙股匪池波光的疯狂阻击。
经过新兵营三个月磨练之后,陈家举更加成熟,军事技能更加娴熟,还参加了石狮镇宝盖山剿匪,由于训练积极,剿匪勇敢,被任命为副班长。
福建临近台湾,蒋介石频频派特务潜入福建。1949年7月15日,国民党特务头子毛森在厦门召开“应变会”,闽南匪首刘子宽、陈伟彬等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成立了“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王盛传任司令,刘子宽任副司令兼闽中军分区指挥官。为让刘子宽死心塌地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毛森还宣布授予刘子宽中将军衔。会后,王盛传继续留在厦门,刘子宽则立即潜回闽南,着手收编陈伟彬、林青龙、康明深、苏玉英(女)、涂达德、康仲华等土匪武装,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这些土匪武装,主要活动在德化、永春、龙溪、安溪、永泰、仙游等县,妄图在戴云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他们所到之处,派款派粮、抢劫勒索、杀害干部群众、欺压当地百姓,无恶不作。
陈家举跟随部队,转战闽西、闽南、闽中等地,长途奔袭德化、永泰、仙游、永春等县。股匪陈伟彬、陈令德于1951年9月4日凌晨从惠安登陆,企图重返戴云山,恰被严阵以待的惠安军民候个正着。这股匪特刚一登陆,就被解放军和当地武装重重包围起来。经过激战,绝大部分匪特被消灭,作恶多端的陈伟彬被击毙。至此,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部分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一起,在闽北、闽西北、闽西和闽南等地,经过两年多的剿匪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到1952年下半年,基本消灭了福建全省的匪患,使当地的人民群众可以放心地建设家园了。
1952年10月,刚刚从剿匪前线回到晋江石狮镇驻地,休整期间,连队又召集开会,会议研究讨论下一步工作方案,巩固剿匪成果,协助地方恢复生产。会议设在二层,一层新兵正在擦枪,几个新兵蛋子,一边擦着枪,一边在说笑。
“砰”的一声,子弹穿过楼板,正中陈家举的大腿,陈家举感到一阵剧痛,捂住伤口,只见鲜血喷涌而出,一下子就湿透了裤子,卫生员进行简单包扎,但是鲜血还是止不住流,送到晋江医院,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一位剿匪勇士就这样被战友一次操作不当、擦枪走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6岁,成了牺牲在黎明前的革命烈士。
作者:梁新运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