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城镇上源村,一提起唐明亮这个名字,大家除了有一种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敬仰之情;尤其是曾经在尤溪五中读过书的人,一提起唐明亮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能叙述这位长眠于鲤鱼山上的烈士在解放初期进山剿匪的故事。因为唐明亮烈士墓1967年迁建于西城镇团结村旗盘坪,成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名字与英雄事迹也在一代一代学生中久久流传。
唐明亮,男,山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某连主任,1950年4月,在上源村水漈山上剿匪牺牲……
局势:新政权与旧势力余孽的斗争
解放初期,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政府开展了剿匪反霸斗争,安定社会秩序,逐步建立基层政权组织。1949年8月,县委首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一区、二区、六区建立区人民政权。原城溪镇与玉漈乡合并成立第一区,区公所设在城关十二宫张,由王芳芹任区书记,李二丑任区长,管辖城关、团结一带。上源村当时隶属玉漈乡,归入第一区管辖。11月,县人民民主政权改成为县人民政府,召开扩大会议作出部署,以剿匪为中心,结合征粮,发动群众,组建乡村自卫队、农民协会,发展民兵开展群众性的剿匪斗争。随后,尤溪县第一区设立武装部,这样,自卫队、农会等积极参与人民政权的建立工作,在发动群众参加减租减息和剿匪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50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50团进驻尤溪。与县政府联合组成尤溪县剿匪指挥部,县长李生旺任指挥,部队政委刘培唐任副指挥,中共尤溪县委书记吴炳武任政委,县公安局长关合义任副政委,并建立情报站和区剿匪指挥部,县剿匪指挥部领导驻县部队、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民众开展剿匪斗争。2月16日,县剿匪指挥部发布《组织区级剿匪指挥部建立区级情报分站》的通知,在战略上实行“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武装自卫”三管齐下的方针,战术上采取“选择重点,集中兵力,层层包围,关门打狗”的打法,制定了分步骤歼群匪的剿匪计划。各区相续成立指挥部、情报分站,积极配合部队开展剿匪工作。
3月,由于剿匪部队的交接和更换,新来的部队对匪情不熟悉,一时又未能展开进剿,原被击溃而分散流窜的土匪乘隙又活跃起来。同时,我剿匪部队在执行政策中也出现了偏差,对俘虏的土匪与战俘同等看待,部分被我军俘虏的匪特放回后,又重新为匪,对人民群众进行报复,匪患有死灰复燃之势。这些土匪、特务、兵痞、流氓与恶霸地主串通勾结、沆瀣一气,或策划于密室,或对抗以武力,趁区乡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秩序还不太稳定的时机,紧锣密鼓地制造了一起起反革命事件,与新生的人民政权展开了较量。
匪患:上源村及周边百姓深受其害
上源村位于西城镇的东北部,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有黄源、山畴、枣坪、后畲山、前埔、上楼、上坑等7个自然村,海拔从300米至千余米,东与联建村接攘,西与东村村为界,北和梅仙镇为邻,南连解建村。在上源村与梅仙镇冲头村交界处有海拔1080米鸭母岩,继续往东,又有海拔1153米的双髻山往南入境,余支成低山,丘陵遍布解建、联建、潘山等地,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丘陵起伏,山地耸峙,峰峦罗列,以莲花峰下的水漈山最为险要。水漈山一带,地形险要,在战乱年代,历史以来就有土匪占山为王,残害当地与周边一带百姓,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解放前的尤溪,是土匪军阀卢兴邦的老巢,由于历史原因,反动势力错综复杂。在国民党部队和卢兴邦匪部任过团长、营长的就有二三十人,这些人背景复杂,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城镇一带又是原卢部势力最为昌盛的地方之一,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人蠢蠢欲动。反动势力们并不甘心失去欺压百姓的权势,乘人民政权刚刚建立之际,妄想卷土重来,暴动夺权。那些坚持反动立场的国民党官吏、豪绅、地主、恶霸,卢兴邦所部顽固不化的游兵散勇、惯匪流氓,结伙组成反革命武装,上山为匪。披着起义人员外衣的洪钟元、林大茂、吴曲九等,指使亲信上山为匪,并成立了伪“尤溪县政府”。之后,以洪钟元为首的尤溪土匪,被国民党编为“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闽中纵队尤溪挺进总队”,由吴曲九任总队长。在西城镇上源村就有一股土匪,是当时尤溪县几个主要反政府势力之一匪首吴曲九的一个部下,名叫林世攀,系吴曲九总队长任命的一个中队长,长期在上源村占山为匪。
林世攀,上源村前埔自然村人,依仗匪首吴曲九的极恶势力,利用莲花峰一带有利地形,纠集当地及周边三四十号土匪,在上源村洋尾自然村的莲花峰水漈山的漈顶上扎营搭寨,长期占山为匪。水漈山地势险要,高十余丈,瀑布飞流直下,声如奔雷,澎湃咆哮,激湍翻腾,上漈头山路只有一条,匪徒在入口处设置关隘,召集土匪轮流值守把关,以防解放军上山围攻。土匪们长期向周边群众,派款派物,危害乡民,百姓深受其害。当地老人至今还流传着土匪作恶的故事。当时土匪经常要求百姓派款派物,分摊到各家百姓,各家都要派人挑米、挑物进贡;土匪看见群众养的鸡、鸭、猪等,就命令百姓杀好后,抬到山寨,如果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就大祸降临。
剿匪:解放军与民兵冒雨进山
1950年4月初的一天,春雷轰动,天下大雨,县剿匪指挥部接到当地民兵及农会组织关于匪情情报后,立即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某连主任唐明亮和另一位副连长负责,带领一个排的兵力与当地民团组织进山剿匪。由于春雨绵绵,山路崎岖,森林密布,竹叶滴水,战士们顶着大雨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直到傍晚才来到上源村洋尾自然村一个叫大坑窝的地方。
洋尾自然村大都姓林,五百年前从台溪乡园兜村开基而来,村子座落在莲花峰下的山谷里,被青松、密林与翠竹包围,村子不大,前后就十余座房屋,百来人口。1950年前后,以该村村民林士本的洋尾厝最为中心。根据当地民团的带领,唐明亮主任一行当晚就借住林士本家,主人热情地接待了解放军战士,特意腾出一间房屋让解放军留宿,还提供火盆,帮助解放军烘烤淋湿的衣物。春雨不停地下了一夜,等到天快要亮时才停止。解放军与民兵们吃过干粮后,在当地民团向导的带路下,从林家的后山出发,绕过茂密的竹林、松林,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直赴莲花峰下的水漈山,向林世攀匪部挺进。大约过了2小时,百姓听到了山上传来了战斗的枪炮声。
由于这股土匪连年祸害周边百姓,收刮民脂民膏,早已在山上建起房屋,建立战壕、土窝、寨门、关口等防御工事。当天唐明亮主任来到土匪林世攀驻地--莲花峰下的水漈山下,被两个把门的土匪发现,一个土匪趁解放军尚未发现他们之时,向解放军剿匪部队开了一枪,结果打中了走在最前面的唐明亮主任,他即刻倒地。情急之下,解放军一面救人,一面用60式钢炮回击,迫于解放军的火力,匪徒们上山四处逃窜。林世攀一看形势不妙,便带领几个残匪仓皇从莲花峰后山逃跑。由于残匪们占据地形优势,四处逃窜后,难觅踪迹,解放军就赶紧回头救助受伤的唐明亮主任。此时的唐明亮主任由于伤到要害处,流血过多,没有来得及说句告别的话语,就牺牲了。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战士们就地砍了几根树木,利用行军用的睡袋等,做了一个简易担架,几个人把烈士遗体从山上抬了下来。走了三四里路后,便抬到洋尾村,战士们在林厝后山的树林下选了一块墓地,在树下稍微平坦处挖了一个竖的墓穴。当时解放军纪律严明,从山上土匪缴获的财物要如数上交政府。为了埋葬烈士,解放军战士就把随身带的干粮和大米集中起来,共有40多斤,连同当时通用钱币,从林家那里买了一副做好的棺椁,整理好烈士遗容,把烈士遗体安置放入挖好的墓穴,用土堆成一座小山,含泪离开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去了。
不朽:剿匪的胜利与英雄的永垂青史
烈火见真金,革命经风雨。1950年10月6日,迫于政府政治、军事等强大压力,林世攀率匪9人下山自首。县剿匪指挥部仔细分析匪情之后,认为吴曲九股土匪人数多,活动地点集中,而且属下骨干多为卢兴邦旧属,网罗了众多的惯匪、兵痞、流氓,为害较大,吴曲九本人又是匪挺进总队总队长,消灭这股顽匪,可以震慑洪钟元,孤立陈玉麟,进一步瓦解土匪。10月中旬,第261团和第32军教导团、警卫营及尤溪县大队密切协作,基本歼灭“闽南军区闽中纵队尤溪挺进总队”吴曲九股土匪,吴曲九股匪徒损兵折将,溃不成军。吴曲九不得不带着几个随从,在深山密林中东躲西藏。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这时,李生旺、关合义在开明士绅詹化南的陪同下,来到七尺探访自新匪首林大茂。李生旺以县长的名义叫林大茂去劝降吴曲九。吴曲九在惨败的现实和政策的感召下,于10月19日,不得不带着残匪8人,枪支9支、子弹200多发投降,尤溪县剿匪工作逐渐走向全面胜利。
1950年底,尤溪县剿匪斗争取得巨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尤溪人民,为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铺平了道路。人民更加热爱共产党,信赖共产党,拥护共产党。因此,剿匪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上的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1967年,由于政府对烈士入土为安工作的重视,团结公社把唐明亮烈士墓迁移到西城镇团结村旗盘坪(现在尤溪五中校址),并修建烈士墓,唐明亮烈士遗骨就转葬到这里。1999年7月迁建到西城镇鲤鱼山。2016年,为更好地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先烈崇高精神,尤溪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原西城烈士墓进行改造,扩建为烈士纪念园;工程于2016年6月动工建设,9月底竣工,更名为尤溪县革命烈士纪念园;纪念园由纪念碑、纪念广场、烈士英名墙、烈士墓区四个部分组成,纪念碑底座为正方形,边长12米,纪念碑长与宽均都为4.9米,高为15.1米,纪念园总面积达1150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人集中公祭;2013年4月,被列为尤溪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王联文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