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岬是个地名,位于尤溪县台溪乡大头桥村与园兜村交界处,与坂面镇下川村后山自然村相邻。如今,一条笔直的厦沙高速公路从太保岬山腰间穿行而过。在碧蓝如洗的晴空下,山的周围照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在穿行宽敞道路时,我们不能忘记70年前,在这里牺牲的两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的名字。
刑志钢和张世英,男,籍贯不详,出生年月不详,1950年3月,他们随中国人民解放军260团某营一个连进驻尤溪县坂面剿匪。1950年4月,在台溪乡园兜村与大头桥村交界的金坑太保岬上,为了掩护战友撤离,在剿匪战斗中牺牲。
匪患:百姓深受迫害
解放初期,坂面是尤溪县土匪横行最猖獗的地方之一。尤溪和平解放后,驻扎尤溪的第二野战军五兵团2个加强连调离,去解放祖国大西南,而解放军华东军区的部队尚未到达尤溪,县内只剩下游击队和工作队。国民党残渣余孽,乘虚而入,企图东山再起。在坂面一带盘踞着肖正川、马青山、李刚、陈玉麟和陈国华等部,上山为匪,抵抗解放,涂炭生灵。
1949年7月下旬,肖正川劫走清华乡枪支,到处勒索民财;接踵而至的马青山,劫持街面后盂民众,榨取民膏;洪钟元逃出城关跑到青坑,纠结陈玉麟等头目,在德化匪首陈国华授意下,妄图颠覆人民政权,从而招兵买马,四处横行,鱼肉百姓。还有德化的林青龙、苏万邦、王虎,大田的王正贤,尤溪的李刚等匪徒出林扰乱,不时蹂躏坂面人民,杀人放火,百姓惨遭祸害。
解放前后,在坂面境内最大的匪首是原国民党时期县警察中队长陈玉麟,他勾结德化、大田匪徒,长期在坂面及周边乡镇横行霸道,残害百姓。坂面后垅乾陈子成只因为表兄蔡某在县公安局工作,来坂面时到过陈家2次,即被陈玉麟匪头杀害;半山叶朝栋不知何故,被活埋在长垄岭边;大坪后土弯郑盛旺和叶长绍,在大坪圩场与熟人打招呼,土匪怀疑其通报解放军,在剿匪部队离开大坪后,惨遭土匪活埋等;坂面溪边陈有甘父子2人,到大帽山割草,殊不知后盂顶土匪窝驻扎在山上,怀疑他们是解放军密探,当即被活埋。
陈玉麟匪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人民所痛恶。由于其解放前在县武装部门任职,人数较多,颇具实力,加上国民党敌特分子竭力勾结,扩充其武装,较之以往的传统土匪组织性更强,手段更加残忍,危害更大。
剿匪:余匪四处逃散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10兵团28军84师250团1个营进驻尤溪,派一个连到坂面剿匪。剿匪部队营部驻扎在坂面金堂,同时第五区公所在坂面关帝庙成立,茹景先任区长,区公所成为领导坂面人民建立政权的指挥部。
1950年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日)凌晨,剿匪部队炮轰坂面大坑垄陈玉麟的匪窝。由于地形不熟,让匪首闻风而逃,仅仅活捉了土匪师爷谢某,救回几个未被土匪杀害的百姓。第二天,剿匪部队继续寻踪追击匪犯,经芹洋、山面、进驻云路坑,腊月二十八日进驻街面,与街面人民共度除夕。
1950年2月17日(正月初一)清晨,张循增连长率队30多人,从街面追击德化岭脚苏万邦匪巢,苏匪负隅反抗,解放军万炮齐发,抓走苏匪四个儿子。而后在岭脚停驻两天,便向山岩进发,翻过罗汉山,直指青坑村,出击洪钟元匪巢。正月初四直追到大坪村,安营扎寨,冲击谢风超盘踞的老窝,有力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250团3月撤出尤溪,第五区公所的干部随军回到城关,坂面人民又遭到土匪的侵害。
1950年4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260团一营的侦察尖兵在璞溪遭到林青龙匪部林泰和的伏击,损失惨重,众匪徒便更加猖狂起来。坂面匪首陈玉麟、李刚带领各部暗中聚集在清溪、坂面下川一带,潜伏在太保岬一带的四周山林中,准备着再一次深入坂面镇区,屠杀百姓和颠覆新生政权。
追剿:忠骨肉搏悍匪
1950年4月中旬,解放军260团一个连长带领刑志钢和张世英在内的二十余名战士,进驻坂面镇下川村后山自然村,借住在后山何姓房屋雍庆堂(现门牌为后山1号),准备联合台溪部队一举清剿陈玉麟、李刚匪部。
刑志钢和张世英等战士借住的何姓房屋雍庆堂,为清朝时期建造,内住一百多人。何氏族人腾出正厅后堂供解放军居住,另在右边侧房腾出一间厨房供解放军使用。解放军在村中多处题写“共产党万岁”“悔过投诚者宽大”“土匪是死路一条,要坚决消灭他”等标语,把枪支挂在墙上,把弹药存放在后厅,并在房屋大厅两侧各种两棵桂花树。解放军看到当地百姓遭到土匪欺压,生活及其困难,时常把做好的粥饭分给百姓吃,深受百姓敬重。
陈玉麟匪部驻扎在金坑太保岬一带,时常夜间出来活动,派款派物,烧杀抢掠,百姓稍有怠慢,便遭毒打及伤害。1950年4月中旬的一天,剿匪部队派出刑志钢和张世英等四位英勇战士前往清溪,联络台溪部队合力剿匪。战士从后山出发,路经金坑太保岬。太保岬密林杂草甚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陈玉麟接到匪探报告后,早已纠结60多个匪徒,埋伏在密林和杂草从中,企图一举击杀战士。四位战士身经百战,机智过人,一路小心。快到半山腰时候,觉察路途危机,估计匪徒埋伏路边,四人立即前后拉开距离,刑志钢和张世英走在前面,小心地向太保岬山上前进。
到半山腰险要处,埋伏在山上的土匪们,看见前面两名战士已经进入他们的伏击圈,陈玉麟命令土匪们开枪。面对突如其来的枪声,勇敢的刑志钢和张世英战士及时躲避,沉着冷静,刑志钢拔枪冷静地应战,张世英对着后边的两名战士大喊,叫他们赶紧回头请求支援。听到后边两位战士回应后,匪徒不甘心放走后边的战士,便吹起冲锋号,几十支枪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密集射向前头的两名战士。刑志钢和张世英为了掩护战士撤离报信,一次次顶住敌人的枪弹,用精准的枪法有力地打击众多土匪,土匪们虽然人多势众,但面对两名英勇的战士始终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地围着射击。直到后面两名解放军撤离到安全地带时,刑志钢和张世英也打光了身上最后一颗子弹。
不久,土匪们发觉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便再组织一次冲锋。刑志钢和张世英意识到肉搏不可避免,便把枪栓扔进山下的河里,使出全身力气,用空枪继续跟几十个土匪搏斗。由于土匪人多,战士们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后被凶恶的土匪杀害,壮烈牺牲了。
丹心碧血,忠骨长啸。当驻扎在后山的援军赶到时,土匪们早已消散逃跑,只看见两名战士静静地躺在路边,身上的军装、枪支等全被土匪剥光抢光,身上布满伤口,鲜血流满道路。解放军整理好战士们遗容后,把刑志钢和张世英烈士的英灵抬回坂面安葬。
清剿:肃清县内残匪
太保岬伏击解放军后,陈玉麟匪窝转移,化整为零,其本人潜逃到正山大墓,约一个月时间不见踪影。1950年5月15日,军民从坂面分四路包围大墓匪窝。陈玉麟胆战心惊,转移到华口、东西华一带。随后军民多次进行追剿,清剿了部分陈玉麟余匪,陈玉麟本人一直四处逃亡。
1950年7月,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发出的“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的剿匪总方针,尤溪县列入福建省第四清剿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2师216团进驻尤溪负责清剿“中国人民反共救国军闽南军区闽中纵队”以及“反共救国军闽中纵队尤溪挺进总队”,消灭洪钟元、吴曲九、陈玉麟为首的三股股匪。到了10月,216团在32军教导团、警卫营及县内武装大队配合下,洪钟元、吴曲九两个匪首缴械投降。陈玉麟为首的匪徒们仍借助对坂面及周边熟悉的地形,时常转换地点,躲藏高山密林之中。
第五区公所在清剿土匪过程中,始终坚持政策攻心与军事围剿双管齐下的策略。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场合,反复宣传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主动受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带枪投诚者宽大”的剿匪政策;耐心做好土匪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其放下顾虑,说服当土匪的丈夫下山投诚,争取宽大。到1950年10月18日,除了陈玉麟核心匪徒外,其匪部其余人员全部下山投诚。
1951年3月2日,匪首陈玉麟带领匪徒20多人在五区的洋桂、下坑洋、大岩山一带活动,匪徒分三个中队隐蔽在罗汉山、大梧园山、大山岩山上。股匪武器有长枪18支、短枪5支、机枪一挺,子弹1250余发。五区区长茹景先得到匪首陈玉麟躲在大梧园山的情报后,一面联系县大队派兵帮助围剿,一面组织区中队和大坪、三华、坂面、清溪4个乡民兵、群众共1000多人,编成三人一小组的围剿队将匪徒三个中队分割围困在罗汉山、大梧园山、大山岩山上。剿匪部队采取搜剿和对匪喊话宣传等办法,进行战术瓦解,予以各个歼灭。经过两个星期不分昼夜的围剿,匪徒们弹尽粮绝,大部分缴械投降,投诚自新,小部分被击毙。3月24日,匪首陈玉麟被民兵围困,化装逃跑到下坑洋。茹景先挑选部分精悍民兵组成小分队,沿着陈玉麟逃跑的方向追击,他又困又饿,走投无路。28日,解放军在下坑洋山上的一座民房后山上,发现陈玉麟畏罪自缢于油茶树林下,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这一次剿匪消灭了尤溪县最后一股土匪的匪首和骨干力量,至此全县各股土匪组织土崩瓦解,剿匪结束。
忠骨:英魂永驻铭记
战斗硝烟远去,红色记忆永存。从高速公路远远望见的太保岬,犹如一座巨峰突起,微白的天空下,山势雄峻、峰峦秀美、古藤缠绕、曲径通幽,四周群山苍翠如铁,庄严、肃穆,镶嵌在天边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照耀下反射出闪闪金光,显得分外壮丽,向我们展现了一片山明水秀、安宁祥和的景象。
烈士业绩垂青史,留得精神在人间。人们不会忘记刑志钢和张世英烈士为坂面人民的安宁和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人们只记住他的牺牲日期为1950年4月的一天,却无法找到他们出生的日期;人们只记住他牺牲的地点,却无法找到他们是哪里人。但在坂面镇一带,一些人还能记得他们是为了共和国政权和百姓的安宁,在剿匪战斗中掩护战友而牺牲。
如今,距县城30公里,在尤溪县坂面镇坂面村后吉自然村东方山麓上,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公墓。这里安葬着刑志钢、张世英以及在璞溪剿匪战斗中牺牲的张志明等三位烈士的英灵。烈士墓迁建于1961年7月,墓地坐南朝北,东西长12米,南北宽16米。墓为“风”字形,由墓埕、墓封头、散水面、葫芦形墓围、供台、墓碑等组成。墓围用小石子铺筑而成。墓碑为长方形,碑高0.65米,宽1.5米,左右分别阴刻“舍己流芳千古在”、“捐躯勋绩万年存”赞联,上方阴刻“永垂不朽”四字,正面阴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刑志钢、张志明、张世英之墓,公元一九六一年立”等字样。
铭记是最好的信仰,传承是最好的缅怀。每年清明节,烈士墓前人潮涌动,坂面中小学生以及周边的群众纷纷前来清扫墓地,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先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如今,坂面境内拥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旧址,革命先辈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抒写着波澜壮观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三位革命烈士的名字早已刻进坂面人民心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光荣的革命传统将代代相传。
作者:王联文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