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穷人苦无边
亲人虽然归去,荣匾依旧生辉。廖启逮烈士的后辈深情地望着经过几度翻修的“雲霖堂”上高挂的“军属光荣”牌匾,脸上透出无限敬意与惋惜,言语间把我们带回那硝烟弥漫、民不聊生、动乱不堪的岁月……
烈士廖启逮的孙子廖燕主说:“我曾祖父叫廖成燧,字邦鉴。秉承祧业,参加武童试未成。我祖父叫廖启逮,字联仪,生于1927年3月13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七个兄弟姐妹,二十多口人丁。我祖父六岁失母十岁丧父。失去双亲后与兄长搭伙过日子,又遭德化土匪派款烧房,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我祖父十几岁就跟族里亲人到仙游县、永泰县嵩口等地当挑夫。二十岁时在德化县石门说了一个穷苦林氏为妻。但因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生活无着,日子过得紧巴巴。”
烈士廖启逮侄儿廖振丝回忆说:“1947年国民党因战事吃紧,为了补充兵源,强行抽壮丁,抽到了同村的廖振账。他家庭较为好过,几个兄弟齐心,就凑谷子物色到我叔叔(小名:噢八)代为抽壮丁抵任务。据健在的老人家说当年噢八得谷子52担。说起来伤心啊!因为家穷,才这么无奈,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就这么一去不复回了。”
烈士廖启逮侄儿廖振统说:“我叔叔在国民党部队被解放时,人民军队给予优待,叔叔给家里兄长各寄了20元钱,以报答兄嫂的养育之恩。”
贫穷家庭出硬汉,苦难生活炼意志。年轻的廖启逮同志义无反顾地跟共产党走,为穷人打天下,坚定地走上了为人民事业奋斗的光明大道!
二 立功勇争先
廖启逮同志1948年11月10日被解放入伍,成为一名革命军人。编入三野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二二二团一营一连,任战士。廖启逮愿献身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兵团司令部、政治部颁发了革命军人家属证明书(142号)。
从此,廖启逮不惜流汗,起早贪黑,克服困难,苦练本领,勇于争先,先后参加了以“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军队”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整训和大练兵军事训练。在国民党军队,绝大多数士兵和部分军官都出身于贫苦农民,都是被抓来、逼来的壮丁,谁没有一肚子苦水?谁没有一把辛酸的眼泪?旧军队讲究人身依附关系,实行“愚兵政策”,“长官叫干啥就干啥”。没有人身权利,国民党部队通行的是残酷的体罚、肉刑制度,军官对士兵、上级对下级,有随意打骂的权力,甚至可以草菅人命。
廖启逮在控诉时,从亲身受到乡里保长、甲长和恶霸地主的剥削压迫讲起,从之前所遭受长官的欺压道来,即深刻又生动。他通过学习受到了共产党部队官兵平等、军民一致的启蒙道理教育,实现了麻木灵魂的彻底觉醒。理解了为劳苦大众打天下,需要的不是炮灰,而是懂得“我为谁扛枪,我为谁打仗”的革命道理。廖启逮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1949年2月25日)被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部、政治部评定为人民利益奋斗功绩卓著,记四等功一次。
1949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解放了长江口崇明岛,共歼敌3700余人,为上海战役胜利结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此后,25军奉命返回江苏镇江、丹阳、扬州等地休整。其第74师222团在镇江担任警备和训练任务。廖启逮作为一个警备部队战士,认真执行自己的职责:站岗、巡逻,极度负责地做好治安工作。
1950年1月,第25军主力在完成浙皖边的剿匪任务后,奉命集中在杭州郊区进行全面整训。廖启逮接受了“英勇进军,解放台湾”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后,投入到急行军、刺杀、格斗、射击、队列等课目的训练。在训练中表现突出,勇气可嘉。被25军74师222团司令部、政治部于1950年2月7日嘉奖,荣立四等功。
3月,全军奉命南下进驻温州地区进行海上练兵,为解放金门、台湾苦练本领。其间,还积极参加团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6月,廖启逮随部队再次奉命急速南下,顶着炎炎烈日或冒着倾盆大雨,沿着海岸线上的山岭小道步行700多公里到达闽南,担负保卫东南海防的任务,其时,加强战备练兵,随时准备歼灭来犯之敌。廖启逮在部队九天急行军时,发挥了过人毅力,为全连树立了榜样,被25军74师222团司令部、政治部于1950年7月17日嘉奖,荣立四等功。
1951年2月,廖启逮随部队驻守安溪,两个月后军部率74师移师泉州。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廖启逮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服从指挥,刻苦训练,多立战功,活出人样,为穷人打天下。在战备期间,廖启逮思想上没有丝毫松懈,虽然离家乡只有一步之遥,家中还有亲人在守盼,但是他严格遵守部队纪律,主动加强学习训练,时刻提高杀敌本领。1951年4月14日,被25军74师222团司令部、政治部嘉奖,荣记战备学习四等功。
三 克难抵前沿
1952年8月下旬,廖启逮所在的第74师奉命从闽南急行军北上至江西上饶车站登上军用闷罐车,10多天后,他们到达吉林辑安(今集安)地区集结。从辑安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慈江道。经过20多天的艰苦行军,才到达元山港,接替第27军的防御作战任务,同朝鲜人民军一道在东海岸进行抗敌登陆的各项战备活动。
1952年年底,第24军奉命南下开赴中线,时值严冬,大雪纷飞。全连战友随部队冒严寒、踏冰雪、顶寒风、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冲过敌机敌炮的封锁区,经过7昼夜艰难行军,抵达中线,廖启逮和他的战友们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密切协同,主动歼敌,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活动,消灭了不少敌人。
四 战场意志坚
【军史链接】
1953年6月8日,朝鲜停战谈判关于战俘问题达成协议。至此,朝鲜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已全部达成协议。6月中旬重新校订军事分界线的工作基本完成,谈判双方即将签订停战协定。但南朝鲜李承晚集团竟以“就地释放”为名,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名(含志愿军被俘人员50名),并且宣称南朝鲜准备单方面继续打下去,企图破坏停战的实现。为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于6月20日建议,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再给南朝鲜军一次打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21日指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极为必要。志愿军决定,以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部队为主要攻击目标,发起金城战役,狠狠打击南朝鲜军,确保停战的顺利实施和停战协定的落实。
廖启逮的侄儿廖振统回忆说:“叔叔在来信中曾说,战打得非常残酷,打到寸草不留……”
1953年夏季战役打响后,74师作为主力在朝鲜平康一带对敌坚固阵地展开大规模进攻,432.8高地及周边山头位于金化至黎实洞北侧,是敌人进退必经之地,作战骁勇的222团成为第一梯队摆在守御战略要地的关键位置。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岩石炸成了粉末,山头几乎被削平,阵地上弥漫着浓烟和呛人的火药味。在争夺战中,222团1营1连长中弹昏迷,此时敌人的坦克距离阵地越来越近,马达声震耳欲聋。年轻战士有些慌乱,危急时刻,老兵廖启逮挺身而出大声说:“同志们不要慌,听我的!”将几名火箭筒手叫到身边,镇静地叮嘱了几句。火箭筒手迅速散开,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一起开火,将冲在最前面的两辆坦克炸成一堆废铁,机、步枪手对坦克两旁的士兵一阵猛扫,敌人的冲锋被打退了。
没停顿多久,敌人在其指挥官驱赶下发起新一轮冲击。我军一颗颗子弹从战士们的枪膛里喷射而出,一枚枚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敌人死伤一大片,但还是有部分敌人冲到了阵地前沿。在这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廖启逮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敌人拼了!”他第一个跳出工事,突入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廖启逮同志使出拼杀绝技,勇猛无比,放倒好几个敌人,这次争夺战,异常激烈,我军把控了阵地,但廖启逮同志的手臂也负了伤。经过简单包扎处理,他坚持战斗,轻伤不下火线。
五 热血谱宏篇
金城战役1953年7月13日夜间战斗打响, 当日21时,夜幕下的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将至,志愿军第20兵团3个突击集团和第9兵团第24军,在东起北汉江西岸至阳地村25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发起了攻击。隆隆的炮声首先拉开战幕,1100多门后炮,对金城以南朝鲜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经7~28分钟的火力急袭,将1900余吨炮弹倾泻到南朝鲜军阵地上,破坏了南朝鲜军阵地表面工事30%以上,在开辟通路地段上破坏障碍80%~90%。炮火准备结束后,步兵迅速发起攻击。在1个小时内全部突破了南朝鲜军4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
第24军以第72师和第74师向当面南朝鲜军发起进攻。18分钟的火力急袭后,第一梯队突击部队分20多路向敌前沿发起冲锋,在6至25分钟内分别突入南朝鲜军阵地。南朝鲜军阵地被突破后,即用105毫米榴弹炮、化学迫击炮猛烈轰击,直到炮身打红无法继续发射火力才转弱。
志愿军第24军第一、第二梯队的各路突击部队冒着敌人炮火勇猛突进,经过约3个小时的激战,全部占领了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424.2高地,攻击部队开始肃清阵地内残敌。在出击时,廖启逮同志冲在最前面,不幸被负隅顽抗的残敌开枪击中胸部,顿时鲜血四溅,染红了阵地。战友扫射灭敌,扶起身负重伤的廖启逮同志,迅速送往战地医院抢救,但由于伤到要害又失血过多,几经努力无法保住英雄的生命。廖启逮同志于15日光荣牺牲在朝鲜柳临,年仅27岁,离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胜利只有12天。
炮弹横飞何所惧,刀光剑影展雄姿,廖启逮同志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书写了感天动地的精忠报国壮歌!忠骨埋他乡,英灵佑凯旋,青春焕信仰,热血谱宏篇!
作者:林先宝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