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永远跟党走】尤溪英烈(九):血染的上甘岭 记烈士周辉美
2021-05-25
作者:尤溪融媒
来源:尤溪融媒

毛主席说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它证明了中国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国的钢铁还要硬。林彪说上甘岭战场就是个“肉磨子”。

——题记

“乞食仔”的流浪生活

连秀英也是周家收养的苦孩子,成了周辉美的妹妹,今年86岁,略有老年痴呆症,但是提起周辉美的时候,她的眼眶就红了,嘴巴嗫嚅道:“可怜啊,他从小就是个乞食仔!”连秀英忍不住抽泣。

1931年5月,周辉美出生在西城镇郑庄(原名步高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至八九岁,由于贫病交加父母相继去世,刚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吃“百家饭”。时间长了,村里人远远看见他纷纷闭门不见,幼小的他流落到秀溪(现西城联建村)一带,有时候帮地主放牛打杂,勉强度日,人称“乞食仔”(尤溪方言,意为乞丐)。

西城镇联建村,原名“秀溪”,一条小溪蜿蜒流转,缓缓绕过村庄汇入青印溪,其地平旷,多沃野良田,本应是个富庶之地,但是土地被地主兼并,其他人要种田只能向地主交七成的租,一年辛苦下来,自己所剩无几。周懋知,是个泥瓦匠,体弱多病,干不了体力活,平时走村串户,帮人修屋盖瓦维持生计。唯一的儿子到卢部办事,和卢部的守卫发生口角,被守卫一枪打死,周懋知为此哀痛欲绝,想着买个孩子继承香火。见“乞食仔”长相端正,甚是喜欢,他求子心切,便把孩子领了回家,纳为养子,取名周辉美。周辉美自幼聪明,乖巧听话,结束了乞讨的生活,有了家庭的温暖,在养父母的照顾下渐渐长大。从小就学会做泥瓦活,跟着养父帮人做泥瓦工换口饭吃。他亲眼目睹旧社会的黑暗,又亲身经历新中国成立,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进城的解放军受到尤溪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周辉美也在欢迎解放军的群众队伍中,看着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心中无比崇拜,握紧拳头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当解放军!”

 守护东部海岸线的新兵

1952年10月,周辉美已经20岁,他身材高大、英俊硬朗。用连秀英的话说“大头大面”,她的话里充满兄妹之情,和对亲人的怀念。周辉美从小就听继父说卢部的种种暴行,哥哥惨遭卢部枪杀,仇恨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六团一营三连一名战士。入伍那天,村里组织群众敲锣打鼓,给他戴大红花,为他当上解放军感到光荣。二十四军原属粟裕领导的三野,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这支部队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参加了淮海战役、豫东战役、沙土集战役、渡江战役、解放长山岛等重大战役,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雄风劲旅。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突袭垛庄、围困国民党军王牌74师,攻占敌指挥部,击毙师长张灵甫。

周辉美入伍之初,参加华东沿海地区的战备值班和海防作战。经常是一支步枪、80发子弹、4个手榴弹,还有背包、被子、棉衣、军用水壶和方包,每人至少背56斤装备和行李进行长途拉练,枕戈待旦,时刻为解放台湾而准备。很快周辉美凭着吃苦耐劳和机智勇敢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提拔他当班长。

当问起周辉美在部队有什么表现的时候,连秀英老人两眼放光,骄傲地说:“刚入伍不久就当班长了!”

 驻防上甘岭

1952年9月,周辉美随部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四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入朝之初主要在元山港驻防4个月,1953年1月,24军接防15军,前往上甘岭。“风雪四百里,奔赴上甘岭。”正是寒冬风雪天,最低温度零下40度,沿路都是山区,还要经过很多敌人重点封锁线。在南方长大的周辉美被冻的像裂纹的萝卜,耳朵、嘴唇、手脚多处冻伤,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早就听说前线的战况,上甘岭山头被密集的炮火削低了两米,上甘岭是去了就回不来的地方。

“去上甘岭!”周辉美和战友们听说要去上甘岭,个个摩拳擦掌,热血沸腾,战斗情绪高涨。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次次在上甘岭打退敌人的进攻,美帝被迫坐下来进行停战谈判,但是他们迟迟不肯签字,中朝代表和韩美联军代表在板门店谈判桌上展开拉锯战,战士们在上甘岭537.7和597.9高地上展开拉锯战。

上甘岭位于朝鲜半岛平康郡东南的五圣山南麓,也就是“三八线”上,五圣山巍然耸立在朝鲜半岛南北分界线,是一道天然的屏障。美韩联军如果突破这道防线,整个平康平原就暴露在他们枪口之下,钢铁洪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纵横200多公里,志愿军就无险可守。

上甘岭面积约3.7平方公里,有12个阵地,0~11号,内有3大8小共11条坑道,30多个简易防炮洞。597.9和537.7是战役双方拼死争夺的两个高地,两个高地如同两条巨龙,从五圣山东西两翼延伸,蜿蜒起伏,就像五圣山的前沿两个门户,守护着中间山坳里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这个小村落就是“上甘岭”。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对志愿军两个高地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一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5000余枚,最多一天出动250架次,投弹500余枚。山头活生生被炮火削低2米,阵地被炸成一片焦土。我志愿军采取“坑道战”应对敌人的“范弗里特炮弹”。

从1952年开始,志愿军开展轰轰烈烈的“坑道筑城”作业。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带领全军于1953年1月上旬到达指定位置,完成了和15军的接防任务。

按照皮定均军长命令,全军对原有的工事、坑道进行全面的整修、扩建,将各战位通过交通壕延伸至各山头突出部位,使坑道、山洞成为既可防空又可生活、更能战斗的坚实堡垒,为在战场对峙状态下有效打击敌人打下了牢固基础。在第一道前线和侧翼的阵地上,志愿军先后建造各类坑道近8000条。除此之外,志愿军还建造了坑道式、掩盖式、露天式等各种类型的工事共计75万余个,各类堑壕长度达到了3400多公里,各种功能性碉堡指挥所达8万余个,建成了坚固复杂的野战型防御体系。有了这种坑道,在敌人狂轰滥炸时,多数人进洞隐蔽,洞口只留下极少数监视人员。经过一阵轰炸之后,步兵开始进攻,接近阵地时,洞口警戒人员发出信号,洞内人员就迅速跃出,进入堑壕,长短枪一齐向敌人喷出道道愤怒的火舌,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样,使部队的伤亡大大减少,既有效地削弱了敌人飞机大炮的作用,又能发挥志愿军近战的长处。从小就学做泥瓦活的周辉美,挖坑道、筑战壕是一把好手,轻车熟路,多次受到连队嘉奖。

坑道虽好,但也有缺点。坑道里黑暗、潮湿、狭小、粮食弹药奇缺,缺水缺氧,特别是药品稀缺,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坑道里通风不良,恶臭的气息令人窒息,生存条件极度恶劣。能吃上干巴巴的炒面就是最好的伙食了,渴了就喝自己的尿液,很多战士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中,而是死在饥渴的坑道里。如果坑道被敌人的炮弹炸塌,坑道里的人就会全体被闷死。周辉美从小就当过小乞丐,什么苦都吃过,很快就适应了坑道生活。 

血染上甘岭

1953年5月12日,周辉美所在的二一六团一营三连,负责守卫537.7高地4号阵地。经过几个月的坚守,坑道里粮草告急,子弹告急,水源告急!

狂傲的李伪军仗着美式装备,又一次发起疯狂进攻,飞机、火炮轮番轰炸,炮弹如雨点般飞泄,尘土飞溅,满山硝烟,还有战友被炸碎的血和肉,战友伤亡过半。雨水、鲜血、泥土,模糊了视线,踏着战友的尸体,不停地向敌人扔手榴弹、射击,踩着战友们的鲜血往前冲。战友一个个倒下,枪声渐渐稀疏,敌人却越来越多,眼看阵地就要落入敌人手里,这时周辉美也打光了子弹,他收集了几十个手榴弹,他决定要和敌人同归于尽,把十几个手榴弹绑在身上,躲在战壕里,他想起了黄继光、龙世昌…想起前赴后继无数倒下的战友,他笑了,他恍惚看到战友在为自己呐喊助威,无数战友在冲锋的号角声中向前冲啊!冲啊!呼喊声震耳欲聋。

一群头戴钢盔,手握M3、M3A1冲锋枪、伽兰德M1自动步枪的美军猫着腰,向周辉美所在的阵地压了上来,他摒住呼吸,两眼喷出怒火,紧紧盯着敌人。一步,两步,当敌人靠近的一刻,他突然从战壕里跳起来,冲向敌群,并拉响了手榴弹…轰…轰…轰…一阵爆炸声响后,硝烟腾起,像一朵美丽的蘑菇云,霎那间,天空下起一阵红色的雨,肉泥伴着土石哗哗落地……

1953年5月末,雨一直下,乡村泥泞的道路上,年幼的连秀英扶着养父母,接过县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送来的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一家三人抱着哭成一团,泪水淋湿了雨水。

作者:梁新运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