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
黄花束束寄哀思,细雨飘零化祭词。
借得春光追往事,深情笔墨赞英姿。
望着高高的纪念碑,拜祭人情不自禁地又回忆起那水深火热、战火纷飞的年代……
二十五都苦难娃
陈光洪烈士出生在延平府尤溪县二十五都洋尾保后埔厝一个苦难深重的家庭,上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叔母,他是长子,下有两个妹妹,家里生活十分拮据。
据比陈光洪烈士小十几岁的堂弟陈光闹回忆说:那时家里特别穷,百姓过日子非常困难。光靠租种地主的田地,有上顿没下顿的,根本吃不饱肚子,更不用说穿暖了,常常是衣不蔽体。光洪哥哥没上过学堂,从小跟着他父亲(我的伯父)走南闯北去帮人做土纸(尤溪方言,也有称“粗纸”“厚纸婆”“海纸”等,即用新竹浸石灰再经过几道工序加工成粗糙的纸张)干苦力,赚点过日子的几升米。不幸的是1941年4月的一天,保长差人到家里告知,我伯父家要出兵丁,限他第二天送人到保长家。因为家穷,光洪哥哥二十几岁了,还没娶妻生子。那时,有钱人可以用钱粮叫人顶义务。一个兵丁用三十多担谷子就可以了。可是我伯父吃饭过日子都成问题,亲戚亲人也一样生活无着,哪有能力请人顶任务。伯父找保长苦苦哀求也无果,第二天保长带着几个护丁背着绳子来到我伯父家,硬是绑走了光洪哥哥,一座房子的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光洪哥哥被抓去当壮丁,欲哭无泪。
国军队上苦遭罪
在抗战与剿共时期,国民党为了充实队伍,使用铁腕手段:强征。即“抓壮丁”。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开始在乡间,强行征集青壮年男子入伍当兵,而且在运输新兵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新兵逃跑,实行了“不让新兵吃饱”、“不准新兵穿裤子睡觉”等十分残酷的恶政。不但如此,为了恐吓新兵,国民党兵役当局还采用了“威吓”的手段,对新兵进行打骂、虐待。国民党手段越是粗暴,人民就越是逃避兵役,国民党的征兵工作,往往陷入困境,经常是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呢?有些地方就开始滥竽充数。什么乞丐、流浪汉,无所不收,敷衍了事。陈光洪烈士就是在这期间被抓壮丁的,在国军队上过着非人的生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国经济迅速“破产”!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更是彻底崩溃。随着战争扩大,华北产麦区、东南产米区相继沦陷;大批壮丁从军,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加之后方人口比战前激增5000万,商人又囤积居奇,市场上的粮食短缺问题日渐严重。1940年起,国民政府为保证国统区平民粮食供给,国军更是改三餐制为两餐制,菜品为菜叶盐水汤。而且基本没有肉食,甚至几个月都难见油腥。前线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饭,很多官兵出现严重营养不良;有些官兵,连枪都拿不稳,甚至活活饿死,导致大量新兵逃亡。而时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蒋梦麟,更是多次致信蒋介石,痛陈国军饮食、交通差,导致大量新兵逃亡;甚至因营养不良死亡。陈光洪在家书中告诉家人,在国军队伍上几年没有吃过一餐饱饭,人都不成样子。
国军里的怪现象
在采访中,烈士家属陈光闹讲述了陈光洪烈士年轻时在国民党军队的从军经历,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老百姓”一词曾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骂人话。国军士兵受训:与百姓为敌,以百姓为耻。关于新兵生活,经常是班长任意殴打虐待新兵,紧急集合时,穿衣服的时限是五分钟,动作慢一拍的要挨打,罪名是“老百姓”。有人匆忙中把裤子穿反了,并不惊怕,好像挺有幽默感,该打,罪名是“老油条”。有人怕来不及,穿着衣服睡觉,该打,罪名是“神经病”。老百姓,老油条,神经病,班长每天动手动脚,念念有词。尤其是“老百姓”,这一条是每个新兵的原罪。“老百姓”居然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骂人话,那些傲慢残暴、以虐待新兵为荣的国军班长们,几乎都是一样的心理:我是军人,就是比老百姓要高一个等级,就是要瞧不起老百姓。其实,历史兴衰成败的秘密,往往就藏在一个个细节中。
家书字字见真情
烈士家属珍藏着一封陈光洪用毛笔书写的家书,原来如下:
叔父叔母大人:
侄儿自离别以来,将近有了十余年,没有写信时常通知叔父叔母大人家里,大人也不知道侄儿在什么地方。可是侄儿被解放过来已(以)有二年之多,到人民解放军为人民服务,我很是高兴。不过,我在以前受到国民党、旧社会的压迫出来,不得在家奉养二位大人,自己感觉得心中很是难过。我在家里的时候,对大人时常吵闹,现在自己感觉很是对不起大人。以后有通信,问大人的身体健康、生活情形怎样?是否家中老幼的身体健康,请详细告诉我。可是我希望叔父叔母大人时常同我通信,请不要想念,过于不过。我在家中同大人在了二年多,以不有帮助大人做些什么,请大人宽心原谅(亮)。现在我们在部队的身体很好,生活痛快,请不要挂(卦)念。可是咱们部队正在整训,学习文化,提高自己的知(字)识,学习个人的本领,我才写信告诉大人。请大人多回音,把家中一切事情写上,告诉侄儿见知。无有别事,来信再谈。
祝敬 福安
侄儿 陈光洪叩拜 八月五日寄
幸被解放获新生
陈光洪烈士1948年夏季被解放,参加解放战士的整训学习,参与开展以诉苦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教育,以及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教育;之后参加了师部团部举办的训练班和听取各种报告,接受了形势任务、政策纪律等教育。通过教育,认清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真实面目,明确了只有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消灭敌人,才能有真正的和平,从而打消了盲目和平的幻想;认识到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全国解放,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翻身当主人。经过一系整训,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战斗能力。
战功赫赫的407团
陈光洪所在部队战功赫赫: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下辖第406、407、408团,师长曾雍雅,政治委员徐光华。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特别能吃苦。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6军第136师407团。解放战争中该连随所在师、团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长沙、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在锦北战斗中,插得进,站的稳,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东野总部给予通令嘉奖。
按照中南军区剿匪作战部署,湖南军区调集第47军(兼湘西军区)、第136师和地方武装共4万多人,在驻湖北、四川、贵州等省部队协同下,组织对湘西边缘地区土匪会剿。会剿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1950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为第一阶段。剿匪部队在进剿指挥刘贤权(47军副军长)的统一指挥下,湘西南部绥(宁)靖(县)地区的会剿由136师和会同军分区的418、420团、沅陵军分区的419团担负。10月19日夜,各会剿部队均以长距离的奔袭,向该地区的蒋燮琴、杨彪、龙怀麟股匪发起进攻。136师分四路由东、南、北三面围攻绥宁。穿插部队切断了股匪之间的联系,将匪分割包围起来。406团在鹅公岭、东山、上下白土一带对龙怀麟和杨大佐股匪八百余人连续进行五次合击,歼匪500余名,活捉了杨大佐。407团于21日在车水、邱坪地区向李连堂、邓兆瑞股匪1000余人发起攻击,经6天的追击和搜剿,击毙匪首李连堂,歼灭李匪全部和邓匪大部共800余人。各地进剿部队,经过20天的追击和搜剿,消灭了包围圈内20个以上股匪,共歼匪5500余人,匪首蒋燮琴、龙怀麟均被活捉。
永恒瞬间铸丰碑
1949年9月,湖南资兴县解放了,但驻县的中共武装力量却并不强大,当时只有一个陈弟起义大队和胡显志的县游击大队,两支队伍加起来不到400人,而且成员复杂,装备落后,战斗力也弱。而仅盘踞该县彭市的土匪胡孟清、何樵夫及伪桂东县自卫队等敌匪武装,就多达千人以上,而且装备较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这么大的敌匪,显然不是驻县武装能够对付得了的,于是资兴县根据实际情况向上级申请支援。1950年,中共湘南游击司令部收到资兴县的请求后,派了另外两个地武大队来资兴县支援,于是几支地武大队开始共同准备对敌匪进攻围剿。可没想到的是,四野第46军的剿匪部队也注意到了这股残匪,也派军前来清剿这股残匪。407团三营八连连夜出发,向100多里外的资兴县奔袭。当时,每个战士要背上1条枪、4枚手榴弹、100多发子弹、半袋米、1个水壶、1把铁锹、1个被包,大约有好几十斤,但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由于事先联络不到位,误战就这样发生了。
就在几支地武准备发起对彭市进攻的前一晚,县大队在机动过程中,一名姓黄的参谋带了一个班共10人走在前面,和四野46军136师407团三营八连不明相遇,因事先没有得到消息,虽互相通报了单位,但仍然高度戒备。对答的同时,这个连的陈连长走了过来试图与黄参谋等人联络。因天黑,且当时四野的军装没有符号标志,黄参谋对其表示怀疑,仗着人多(黄带了一个班,对方仅陈连长一人),见面后,伸手欲下八连陈连长的枪,陈连长机警地把黄的手挡开,俩人有了肢体接触,这时跟随黄参谋的战土便也一起举枪欲向陈连长瞄准。就在对方刚刚把枪举起,朝向自己的瞬间,陈连长眼疾手快,抽出二十响快慢机“嘎嘎嘎嘎”就横扫了过去.....这下惨了,连黄参谋在内的10个人,一下子被扫倒了9个,非死即伤,只有一个侥幸跑开(这名幸存者名陈月深,1987年县党史办征集史料时仍健在,住木根桥乡星红村)。这场误战还没结束,黄参谋身后还有部队,陈连长也不是孤身一人,误战继续升级,四野的46军136师407团三营八连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身经百战,之前受过战斗队形、利用地形、夜间紧急集合、联络方法、静肃行进、通过隘路、走稻田田埂、走独木桥、穿插射击、投弹等技术整训及思想觉悟教育,战士个个骁勇善战、不怕牺牲。此刻,战士陈光洪镇定勇敢,冲在最前面,端枪一阵猛射,县大队倒下一片,在黑暗中持续战斗,最终直到弄清彼此。这县大队显然不是四野46军136师407团三营八连的对手,结果,县大队伤亡了27人,四野46军136师407团三营八连也伤亡了好几个战士,陈光洪就在这次令人痛心的剿匪误战中牺牲了。后来,好在因为有大军的加入,盘踞在该县的土匪,很快就被肃清了,也算是实现了这些牺牲在自己人枪口下的烈士们的宿愿,也是对烈士们的抚慰。
丰碑屹立,英烈不朽!诗云:虔诚祭国魂,历史又重温。天地英雄气,千秋物外存。
作者:林先宝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