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档案]
詹济香,1929年7月10日出生,祖居福建尤溪县城关东街,现居尤溪城东。1949年6月于本省南平市考取二野军大五分校,在江西贵溪上清宫天师府学习(5大队22中队);是年秋,随军进军大西南至贵州省,1950年元月毕业于贵阳市分配到17军50师148团3营营部任文化干事。1951年春148团转隶16军46师于贵州铜仁出征,开赴朝鲜战场(于1958年回国);1952年春16军步兵师组建坦克团任该团参谋至1964年复员回乡,1965-1969年在本县城关镇工作,1970-1978年在本县电瓷厂工作,1978-1984年在本县新阳镇工作至离休。
詹济香
纪念章
1
参加军政大学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胜利渡过天险长江后,迅速解放了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紧接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第二野战军四兵团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和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两路挺进,解放闽北,5月14日解放闽北重镇南平。
南平解放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很快传到了尤溪,尚在尤溪中学念书的20岁的詹济香欢欣鼓舞。5月下旬的一天早上,詹济香见校门口人头攒动,凑近一看,原来墙上贴着两个招生广告:一个是福建公学的招生广告,上面写着公学学习毕业后,可分配到福建各地解放区做地方工作;一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校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毕业后主要在部队工作。
詹济香看到招生广告后,异常兴奋。放学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跟父母亲说要报名上军政大学,得到父母亲的支持。6月初,詹济香背着行囊,只身一人步行到南平剑津中学女生部军大招生办事处,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
詹济香和南平以及外县共二百多名青年学员在南平剑津中学女生部集训了三天后离开了南平。因为白天有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部队改在夜间行军。学员们在军大李干事的带领下,不管是刮风下雨,脚不停步,日行百里。走惯了山路的詹济香步履轻松,一路欢歌笑语,经建瓯、建阳、崇安(武夷山),最后到达目的地江西贵溪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二野军大五分校,被编入5大队22中队。
龙虎山
到了上清宫,詹济香从李干事口中得知,本来他们这些学生是到二野军大总校南京去学习的,但6月初中央决定,命第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军进军大西南,华东区的福建省部分解放区由第三野战军接替。因此,改在五分校。军大五分校于1949年5月始建江西上饶,由二野五兵团司令员杨勇任校长,政治委员苏振华任政委,后五分校移驻横峰莲荷。
五分校的学生共有3000多人,设有初中班和高中班,詹济香编到初中班,学习的科目有社会发展史、军史、政治课和毛主席著作等,第一课上的是联系实际联系思想的社会发展史。通过3个月的集中学习,詹济香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从根本上转变了思想,初步奠定了革命人生观。
军大五分校毕业纪念章
2
边行军边学习
1949年10月31日,军大五分校学员随部队离开上清镇向大西南进军,开始了长达3000多里的艰苦行军。
二野五兵团第16军46师136团向大西南进军
校部统一安排行动,日常学习、生活食宿以分队活动为主。有一支部队带领着学员们,一边学一边走。刚开始,教学员如何站岗放哨。学员们白天行军,晚上驻扎休息,有时是夜行晓宿。每个分队只发给三支美国造的步枪,十几枚手榴弹,晚上时间安排2个学员背着步枪轮流放哨。宿营地基本是驻在老百姓家走廊和院落里,因西南方地面较潮湿,学员们把老百姓的门板拆下来当床板,第二天将门板原样装回。学员离开宿营地前,开展“满缸运动”,即帮老百姓挑水,直到装满缸为止。除了挑水,还帮助老百姓劈柴、打扫卫生,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开展“三不走”活动,即:房东的院落不打扫干净不走,借物未还损物未赔不走,群众纪律未检查完不走。“满缸运动”和“三不走”活动成为了学员们的必修课,体现了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具体的贯彻落实。
行军途中,军大教师利用空隙上课,学习形势任务,工商、减租减息等城乡政策和民族政策,还组织学员们在行进中和晚上酝酿讨论,或进行经验交流。这一段时间,詹济香收效颇大,印象亦深。每到宿营地,各队宣传小组和文艺小组立即走上街头,村头,向群众宣传我党我军政策,表演短小精悍的小节目,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12月下旬,军大五分队学员进入了湘西山区,海拔近3000米延绵百里的雪峰山山脉拦面前,为了顺利翻越雪峰山,在登山的前一天学员们早早宿营,为翻越雪峰山主脉而养精蓄锐。翌晨,詹济香和学员们以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精神,迎着风雪,呼着口号,高唱歌曲,气概豪迈地勇往直上,战胜了雪峰山。当晚宿大坪,翌日从黔阳大膛线出发,一路经榆树湾、芷江、晃县(今新晃)出湘境,进入贵州玉屏,再经三穗、镇远、施秉、黄平、炉山(今凯里市境)、平越(今福泉)、贵定、龙里等县,进入目的地贵阳。1950年1月24日到达贵州省贵阳市,全程行军85天,步行65天。途经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个省,63个宿营城镇乡村,行程3400多里。詹济香通过这次的长途跋涉艰苦行军,牢固树立了革命意志和革命人生观。
贵州解放
3
解放军《三字经》
由于贵阳早在11月中旬已经解放,亟需人员去接管,学员们到达贵阳后,进行毕业分配,有的分配到贵阳地方工作,有的分配到正规部队。1950年元月,詹济香被分配到17军50师148团3营营部担任文化干事。
文化干事的任务主要是辅导教育改造知识青年和起义的基层军官。当时部队已印刷出版教材解放军《三字经》,《三字经》实际上是识字本,詹济香根据这识字本教部队学习文化和写字,他还记得第一句是:“中国人,四万万,有好人,有坏蛋。”文化干事第二个任务是教唱歌。团部先派干事下来教营里的干事学会唱歌,学会后由营的干事教连里的干事,一级一级往下教,主要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可战胜的力量……”慷慨激昂的歌声,不断激励着战士不畏艰苦、奋勇向前,战胜敌人。
解放军《三字经》
4
参加剿匪斗争
1950年2月8日至1951年8月,贵州省开展剿匪斗争。经大举清剿、重点进剿、肃清残匪三个阶段艰苦斗争,取得剿匪斗争的胜利。
詹济香也随部队一起剿匪,那时部队已发给詹济香一支步枪,四颗手榴弹,后来改发卡宾枪,配有充足的子弹。
一天,詹济香随一个连队行军到一个叫“切葛坝”的地方,遇到山上一千多土匪的袭击,詹济香和战士们立即卧倒在地,向山上进行反击,战斗打得很激烈。由于贵州地形复杂,山高、陡坡大,解放军被土匪的火力压在山脚下,组织几次反击都未能凑效,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突然,一个手雷在詹济香的身边炸响,一块弹片飞到他的左肋部,感觉左肋部一阵冰凉,摸了一下,粘糊糊的,知道自己受伤了,立即用纱布进行简单的包扎处理,然后再继续投入战斗。这次战斗,从傍晚一直打到天亮,直到增援部队九连赶到,方把土匪全部消灭干净。
詹济香亲历了贵州的第二次解放。贵州全境经历过两次解放,第一次是1949年底,解放军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一路从湖南进入贵州,国民党部队望风而逃,贵州迅速得到解放。贵州的形式一片大好,解放军大部队开往四川作战,国民党地方武装看到在贵州的共产党干部和部队都很少,于是纷纷叛变,杀害共产党干部,杀害进步群众,一时间贵州大部分县城都被叛军占领。后来解放军又调集大部队返回贵州,经过几个月的围剿,肃清了全省的判匪,贵州得到第二次解放。
5
书写血书请愿
正当剿匪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地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1951年春节,詹济香所在部队接到准备开赴抗美援朝前线的命令,詹济香和战士们群情激昂,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和美国人较量一番,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请愿。詹济香也接到通知到团部开会,接受了入朝作战前的宣传动员教育任务,随后几天,詹济香下连队为战士们上政治课,开展宣传教育。
詹济香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第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5兵团,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杨俊生任参谋长,吴实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旅改称第46师,齐丁根任师长,范阳春任政委。1950年1月,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
1951年2月,第16军离黔北上。由于17军50师148团是“老八路”团,又是师主力团,战斗力强,上级决定137团和148团互换了番号。春节后,詹济香随所属的第16军46师148团3营第7、8、9连和机炮连共4个连,从贵州铜仁出征,乘坐火车北上。部队所坐的火车实际上是载矿货车,露天车厢,近一人高的围栏一节设两个门,底板还留有黑色的矿渣,上面铺满稻草,詹济香和战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抱枪席地而坐,一路到了武汉。火车在武汉停下休息,文化干事相对更自由一点,也更有卫生,詹济香到武汉大街上的澡堂洗了个澡。两天后,詹济香又乘坐火车到石家庄附近的晋县。
在晋县,突击进行了军政训练。部队深入进行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广泛开展控诉美帝滔天罪行的活动,激发了广大指战员保家卫国的求战热情。军事训练生龙活虎,主要围绕“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展开训练,如射击、刺杀、匍匐前进等,干部战士苦练杀敌本领,军事素质进一步提高。
6
辑安跨江入朝
1951年7月7日,根据部署,在第16军抽调90个建制排共3646人,组成两个团。46师进行整编改装,师辖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曾用炮兵第327团番号),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8月,抽3千余人组成志愿团,补充到友军入朝参战。9月24日,詹济香随部队在吉林省的辑安“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了去朝鲜的征程。
从辑安桥
经过13天连续行军,詹济香所在的部队准时到达指定地域,在积极搞好构工和备战的同时,与敌机展开斗争,先后击落击伤敌机16架。在朝鲜战场上,詹济香所在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防御,即防守阵地,守在战壕坑道里。此时,联合国军的地面部队已被赶回到三八线,但是他们的飞机却每天不停越过三八线来轰炸扫射。为了不让敌机发现目标,白天基本上处于隐蔽伪装的状态。
詹济香在朝鲜
晚上宿营三人为一组,用木头搭成立式小三角架,用两张“雨布”(雨衣)分别斜披在两边,地上再铺上一张“雨布”,三个战士钻进棚内各自盖着大棉衣挤在一起睡。天气冷时,为了防止脚被冻伤,詹济香想出一个办法,用绳子绑住大棉衣的两袖口,倒着盖,两只脚正好能伸进袖内。大部分是在坑道内宿营,坑道基本上是先头部队留下的,冬暖夏凉,只是因为坑道内较潮湿,故需棉被铺在遗留的炸弹箱上面作床,狗皮垫最能防湿,坑道内常有先头部队留下的狗皮垫,部队规定,撤离时不能带走狗皮垫,留作后面部队继续用。
詹济香在朝鲜
部队行军,每个战士要带上一个礼拜的粮食,其中大米10斤、干粮馒头1袋。行军体力消耗大,詹济香所带的馒头三四天就吃光了。馒头非常坚硬,牙齿都会被咬断,没有水,就从地上抓一把雪配。有一次,后勤部被炸,粮食供应不上,连续四餐没有吃一粒米,幸亏朝鲜老百姓及时送来米和土豆,方填饱肚子。
詹济香和战友们在朝鲜
1951年底,美军开始搞细菌战,不时从飞机扔下汽油桶般大小的细菌弹,掉在地上就裂成了两半,里面带有病菌的老鼠、苍蝇、蜘蛛、蚂蚁乱飞乱爬,造成部分志愿军战士受到了感染。上级立即派来卫生员,分发药品,及时控制了疫情。
7
回防辽东半岛
1951年11月,詹济香随第16军奉命回防辽东半岛,重点防守碧流河口至鸭绿江口海岸及近海岛屿防敌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
在辽东半岛,部队准备改编,第16军步兵师组建坦克团,詹济香被调到坦克团任参谋,并进行坦克技术操作集训。
当时,我国尚未生产坦克,使用的坦克由苏联提供,根据1950年11月3日中苏达成的协议,苏联为中国出售十个坦克团的装备,包括302辆T34-85中型坦克,60辆IS-2重型坦克,以及ISU-122型自行火炮。用以训练的坦克是T34-85中型坦克。这种型号的坦克不宜长途行进,开500个小时就要报废,因此,要用火车进行运输至目的地。
坦克内可容纳五个人,五个不同的岗位角色: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机电员(亦兼副驾驶),对每个岗位角色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确保在战斗时可相互代替。1952年秋,坦克团集训结束,詹济香获得坦克驾驶证书。
8
守护三八线
1952年12月24日,詹济香随16军步兵师坦克团正式入朝参战,在丹东集结,坐上闷罐车第二次跨过鸭绿江。
詹济香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之后朝鲜战争一直在谈谈打打中进行。
16军的任务是到三八线换防,为了震慑敌军,16军在到达三八线后,战士们就抓紧时间挖防空洞;坦克部队也摆开阵式,守在三八线,用坦克炮封守住三八线那边的美军桥梁,防止美军越雷池半步。
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议,停战后,16军继续驻守在平康前线,面对敌方的铁原、金化,仍严阵以待,转入备战训练。
詹济香在三八线北缘
停战后的第三天建军节前,军首长为防备敌军突然袭击,撕毁停战协定,特派坦克兵处陈参谋来检查战备,团长令詹济香和于平显参谋陪同陈参谋到前沿实地勘察,明确坦克多处发射阵地和配合步兵反击敌人的方向以及南进路线等地形,同时汇报战备情况。在三八线“非军事区北缘”的牌子下,于平显同志摄下詹济香和陈参谋合影的珍贵照片。
詹济香和陈参谋在非军事区北缘
直至1958年2月,16军奉命撤军,战区守卫防务移交给朝鲜人民军,然后撤军回国驻吉林长春市。1964年春,詹济香复员回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即时删除)
参考资料:
1、陈璨:《南平解放和军大招生见闻》,载《南平文史资料》第3期,1982年12月20日出版,第15-17页。
2、陈邦典:《十二分队的春秋》,载天涯社区网站,网址:http://bbs.tianya.cn/post-free-4358426-1.shtml。
3、《16军解放后简史》,载《南征北战光荣史》,199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