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市公安局,有这样一个家庭,父亲与两个孩子都是警察,他们都曾经或者正奋战在公安战线的最基层。他们就是三明市公安局看守所管教民警潘永进一家。
40多年的接力,没有荡气回肠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和在万家灯火中守护平安的执着。
1992年4月22日,对于潘永进和家人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忘却与释怀的日子。那一天,父亲潘清江外出巡逻执勤时意外突遭车祸,牺牲在了他最钟爱的交警岗位上。父亲牺牲时年仅43岁,当时潘永进15岁,妹妹徐玛利14岁。
父亲:坚守马路十八载,
执法与爱民融一体

麒麟山依旧巍峨,沙溪河依旧平缓,列东大桥依旧繁忙。
日前,福建法治报记者跟随潘永进兄妹俩来到市区的麒麟山转盘附近,追寻英模潘清江足迹,重温英雄的感人故事。同行的潘清江当年的同事汤建民和林惠明,看着依旧繁忙的道路和行人,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们感慨万千。
据汤建民介绍,1975年从部队复员到三明市公安局不久的潘清江,来到交警队担任外勤民警,执勤点就在列东大桥旁的麒麟山下。
那时,三明是一座成立时间不到30年的工业城市,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作为全市唯一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列东大桥沟通起了市区东西方向,麒麟山路口又连接三元和梅列两区,交通十分繁忙。
“岗亭在路边,原本可以坐在里面,用手控制交通信号灯,指挥行人车辆通过。”汤建民说,潘清江一开始就和别的民警不一样。“他常说,道路交通千变万化,站在马路上指挥更加直观。要是没有交警站马路,城市就会乱套。”
林惠明指着路中间告诉记者,原本那里有个椭圆形的岗台,潘清江就站在上面,眼观四方,耳听八路,风雨无阻,指挥来往车辆行人。这一站就是十八年。
立正、挥手、转体……只要潘清江警服一穿,往岗台一站,就全身心投入角色:站立时收腹挺胸,两手中指紧贴裤;敬礼、指挥时手臂带出风声;转身时脚后跟磕出“啪”的一声。南来北住的人们,总能看到岗台上他那钉子般的身影。
潘清江生前在岗位上疏导交通
“小时候母亲带我去看父亲工作的场景,至今难忘,觉得他特别威武。但当看着他大热天站在马路上,被汗水浸透的警服,又很心疼……”潘永进依稀记得,威武的父亲有个外号叫“老黑”。不光是因为他常年站马路饱受风吹雨淋日晒,还因为面对交通违法的行为人,父亲总是黑着一张脸教育他们。
“群众对他是又爱又怕。”汤建民说,一旦被发现交通违章行为,潘清江总是严格执法,义正言辞地指出违章行为以及危害。但是他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耐心劝导,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给违章行为人改过的机会。
“经常有工人骑着自行车,前面载一个,后面驮一个。超载严重要罚五元十元也是可以的,但潘清江总是说,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四十元,只要认识到骑车载人的危害性,愿意改正错误,就可以免于处罚。”这些年来,潘清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工作方式一直影响着汤建民和同事们。
“我们今天讲‘不忘初心’,其实很多年前他就在做了。”林惠明说,潘清江总是总是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在指挥好交通的同时,为迷途者找到归宿、扶老人过马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忘初心、心系群众。
子女:做家人的时间太短,
但思念很长很长

41岁的潘永进黑黑瘦瘦,留着一头整齐的短发,双目炯炯有神,说话时唇边的酒窝隐隐浮现,和父亲潘清江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到现在,其实还是没有办法接受父亲离去的事实,总感觉是假的,像幻觉一样。”潘永进喃喃说道。
1992年4月22日,潘清江像往常一样,前往辖区交通岗执勤。他认真地检查过往车辆,纠正各类违章、确保交通安全。14时许,潘清江发现一部有明显超载违章行为的汽车从沙县方向开来,就马上出示停车牌示意对方停车接受检查。
但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致使车辆突然改变行驶方向,将潘清江撞倒,车轮从他身上碾过,造成大量出血,当场休克。同事们立即将潘清江送往三明市第一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潘清江去世后,花圈堆满了大街,成千上万的群众肃立在他曾经执勤过的列东大桥、城关岗亭,目送灵车缓缓通过。
潘永进指出当年父亲站岗的位置
“这辈子,做家人的时间太短了。”因为年纪小,妹妹徐玛利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刻,但潘永进却记得,每次父亲下班后,总会给自己和妹妹带点糖果、蛋花酥等小零食。
受潘清江的影响,兄妹俩紧跟父亲的脚步,先后加入了三明公安队伍。“虽然科技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但警察热心服务群众的初心永远不能变。当年,父亲是这么做的,现在我和和哥哥也是这么做的。”徐玛利声音甜美,说话有条不紊。在三明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工作的她,用细细的一根电话线,牵起与群众之间鱼水之情。
“声音是有温度的。”徐玛利说,110工作的职能就是处置紧急警情,大部分报警人拨打电话时,都处于紧张、恐慌等负面情绪下,所以接警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声音去安抚、温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民警的真诚。“群众信任你了,他就能冷静下来配合调查,就能帮助他把损失降到最低。”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徐玛利接到一名女子的电话。话筒那端,女子情绪激动,一直在哭泣。女子说,自己在天台准备自杀,但很害怕,想找个人说说话。但徐玛利询问对方在哪时,她却什么也不说。
为了稳住女子的情绪,交流过程中,徐玛利尽量聊一些轻松、积极向上的话题。半个小时过去了,女子才完全卸下心理防备,对徐玛利说,自己在某小区20楼天台,并说了自己的姓名。落实了地址后,徐玛利飞快下派了警单,通知派出所赶往现场,成功将女子救下。
传承:踏踏实实做事,
清清白白做人

“现在回头想,成为警察仿佛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崇拜他,仰望他,想要成为他。”潘永进话不多,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沿着父亲走过的路,追寻父亲的足迹,完成父亲一直渴望完成却尚未完成的使命。
潘永进在三明市看守所工作,是一名专治“疑难杂症”的管教民警。工作中,面对这样一群失去自由、等待法律的惩罚、经历人生重大转折的人群,潘永进非常注意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教育、感化、影响在押人员,形成了一套“一帮、二严、三管、四互”的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改恶向善,不再危害社会。
钱某因涉嫌集资诈骗被羁押入所,入所体检时发现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此他感到很绝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整天萎靡不振。潘永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此他专门上网查询并咨询医生详细了解关于艾滋病的情况,发现事情并没有钱某想象的那么糟糕,并把相关材料打印给他看,让他明白这种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在与钱某接触的过程中,潘永进一直把他当普通人对待,每天都找他谈话谈心,在生活上从吃、穿、用等生活小节方面入手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存在的价值,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潘清江当了一辈子的警察,最常挂在嘴边的是三个字:不贪心。计划经济年代的交警,权力很大,在路口上设卡,靠两把红绿小旗就可“日进斗金”。但他却没有用这种权力同经济利益“等价交换”,也没有用这种权力找群众和驾驶员的麻烦。他是洁白无瑕的,就象他的名字“清江”一样干净纯粹。
都说儿子像父亲,作为监管民警,潘永进也有“三管”原则: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要的不要;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每年在看守所关押的职务罪犯、社会上的一些“老板”、“大哥”也不少,总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尽办法找到潘永进,想让他给予特殊的照顾,传递个物品或捎个口信等等,但他都断然拒绝。


40多年光辉岁月,带走了“老潘家”父子父女两代人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们守护百姓,守护正义的初心。站在麒麟山下,看着列东桥边的青山绿水,潘永进和妹妹徐玛利一阵无言,但父亲潘清江那“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家训,却一直回响在兄妹俩心中。

来源:福建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