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人为干扰活动减少,森林植被茂密,杂草茂盛,林下堆积可燃物大量增加,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容易同时产生地表火、林冠火,易形成大火、大灾,传统扑火工具和方法已经难以扑灭,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革新扑火方法已刻不容缓。
同时,功能高效的替代机具器械不断涌现,如修剪机、割灌机具有修剪、劈草功能,被广泛用于园艺修剪、森林抚育,将这些机具装备于森林消防队伍,用于消除可燃物、清理作战线路,赋予扑救森林火灾新功能(隔离、扑救、自救),为应对大火、大灾提供了物质保障。
近年来,福建省德化县将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灭火机具、实施新型隔离灭火技术作为森林防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来抓。

德化县针对山区地形复杂、林草茂盛、风大不稳,森林火灾具有火势大、蔓延快、阻隔少,难靠近、易伤亡等特点,改变传统依靠人力近火追打的做法,着重从消除可燃物角度入手,采用先进高效隔离机具装备,选择合理作战线路,清理可燃物、隔离火源,确保火势可控可打,在控制、降低火势中消灭火灾,灭火理念由依靠人力、被动扑救向人机结合、主动控制转变。

德化全县劳动力大部分集中于县城,农村劳力严重稀缺,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困难,森林火灾处置能力非常脆弱,传统依靠人力追火扑打的方法难以有效处置。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行各业都要求做到精细化、专业化,甚至是职业化,所以,组建相对稳定、精干、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因此,德化县实行分类建设、分级管理,将全县森林消防队伍分为县级专业队伍(60人)、乡镇级半专业队伍(每支12-15人)、村级群众队伍(每支5-10人)三级,县级专业队伍由县林业局负责组建管理,乡镇级、村级队伍由属地乡镇负责组建管理。按照“队伍精干、装备精良、反应迅速、科学处置”的原则,制定《乡镇村人员装备标准》,依照队伍类别、规模、承担任务,以及地形、植被、森林火灾特点不同,合理搭配劈刀、油锯、修剪机、割灌机、背负式风力灭火机、铁扫把、锄头、油桶等先进高效实用机具装备,使队伍兼具隔离、扑救、自救功能。全县有专业消防队伍1支(5个中队)60人、半专业化消防队伍达22支271人,村级消防队伍达48支311人。
县级专业大队:每个中队12人,作为全县骨干力量,承担每起火灾艰、难、险、重等主要火线。配备劈刀1把(1 人),油锯1台(1人),修剪机2台(4 人),割灌机1台(1人),灭火机2台(2人),铁扫把1把(1 人),锄头1把(1人),油桶1个(1 人)。
乡镇级队伍12人:作为本乡镇初发火灾第一批处置力量,可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各自承担一条火线,同时推进。每组配备劈刀1把1人,油锯1台1 人,修剪机2台2人,割灌机1台1 人,灭火机1台1 人。此外,应配备1个油,两台电动喷雾器(清理火场)。
村级队伍:5-10人,第一时间处置火情,应配备劈刀1把1 人,修剪机2台2人,割灌机1台,灭火机2台,油桶1个,其余人员加配修剪机。
由此,逐步完善了县、乡、村应急网络体系。

在全省甚至全国首次装备了修剪机、割灌机等先进高效隔离工具用于灭火,灭火机具由种类单一、老旧低效、功能简单(扑救)向种类齐全、先进高效、功能多样(隔离、扑救、自救)转变。

将能力提升始终作为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来抓,在常规扑火战法和扑火安全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强化新型隔离灭火技术的培训和实战演练,促进队伍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在全县分批次开展培训演练工作,要求全体护林员、消防队员、助理指挥员全部参加培训。制定《个人业务技能测试评分标准》,对消防队员的油锯、修剪机、割灌机和风力灭火机操作与使用进行测试评分,将测试成绩记入消防队员个人档案,作为续聘、评先评优和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以规定时间内完成开设隔离带数量为主要内容,开展技能竞赛并进行评优奖励,全县森林消防队综合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战略
分清主次,先急后缓,先控制,后消灭;先清理可燃物、隔离火源,在有效控制、降低火势中实现灭火,不再盲目近距离追火扑打。
(二)战术
低处入手(作战起点)、低处作战(作战线路、位置)。
1、低处入手,“捧”火上山;(作战起点)
2、低处作战,确保安全;(作战线路、位置)
3、两翼推进,山后会合;(方向、终点)
4、隔离为主,打隔结合。(方法、手段)
(三)灭火手段
隔离为主、先隔后打、打隔结合。
(四)灭火方法
1、直接扑打:对于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5度)、植被稀疏(郁闭度小于0.3)、杂草低于50厘米、风速小(小于3级)、火焰1.2米以下的小火,队员推进行动顺畅自如,可以靠近火线作业,采用背负式灭火机、铁扫把贴近火线直接扑打。使用这种方法的概率大约为百分之三十,优点是推进速度快,缺点是近距离扑救、有一定的热辐射、较危险;队员需要持续作战,才能巩固战果,需要投入兵力较多;人工扑打效果不彻底,复燃概率较高,可能影响火场整体作战部署。
2、边隔离边打:对于地势平缓(坡度15-25度)、植被稀疏(郁闭度0.3-0.4)、杂草高度在50-100厘米、风速较小(3-4级)、火焰高度在1.2-1.8米的中火,队员推进行动不顺畅、无法靠近火线,应采用边隔离边打方法。选择离火线下方3-5米处,利用劈刀、油锯、修剪机、割灌机等工具开出一条简易隔离带(宽2-3米),最大限度减少可燃物,降低火势后,利用背负式灭火机、铁扫把等工具,将余火扑灭。这种方法最常用,概率大约为百分五十,优点是队伍始终处于火线下方,安全有效,可避免近距离高温扑救,遇紧急情况时可快速逃生;扑救效果彻底,复燃概率小,能做到稳扎稳打,稳步推进,可避免盲目追火乱冲硬打;队员可以视情进行适当休息,需要投入兵力较少。缺点是推进速度相对于直接扑打方法较慢,每分钟前进8-10米。
3、完全隔离阻火:对于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坡度26度以上)、植被茂密(郁闭度0.5以上)、杂草高度在100厘米以上,遇强风、逆风、不稳定风,火焰高度1.8米以上,易产生林冠火,队员推进行动受阻,接近火线有危险,难以近距离组织扑救的大火,应选择有利地形,采用完全隔离阻火方法。利用劈刀、油锯、修剪机、割灌机等工具开出一条隔离带(宽3-5米),最大限度减少可燃物,降低火势后,必要时以火攻火,利用背负式灭火机、铁扫把等工具,将余火扑灭。使用这种方法的概率大约为百分二十,优点是可避免近距离高温扑救,遇紧急情况时可快速逃生,能安全有效控制大火蔓延,复燃概率小,缺点是开设隔离带较宽,推进速度较慢,每分钟前进4-5米,开设隔离带消耗体能较大,投入的兵力较多。
总之,不管是小火、中火、大火,应先隔离后扑救,更高效、更安全。

1、扑救更高效:采取新型隔离灭火方法,预先清理推进线路上幼树、灌木、杂草、枯枝落叶等可燃物,使灭火过程隔离、扑救、清理各个环节分工精细、协同推进,一气呵成,推进更为顺畅、速度更快,扑救更为高效彻底。以使用新装备、新技术前(07-11年)、后(13-17年)各五年森林火灾数据比较,平均单起受灾面积从159.3亩下降到58.9亩,下降了63%;扑火时间从176分钟下降为115分钟,减少1小时;用工数从88.4工减少为61.9工,下降30%;扑救效果更彻底,没有再出现复燃现象。
2、处置更科学:新装备、新技术使队伍兼具隔离、扑救、自救功能,处置能力大幅度提升,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攻防兼备,能满足扑大火、救大灾要求,能应对小火、中火、大火,上山火、下山火、侧面火各类火灾,乔、灌、草各种植被,平地、缓坡、陡坡各种地形,大风、逆风、不稳定风各种气候环境,只要符合“低处入手、低处作战”原则,线路可调整,战术更灵活,手段更高效,指挥更科学,确保火场可控可打。功能多样的队伍、高效彻底的扑救手段,为准确预判林火燃烧可控范围、高度处置力量、兵力投放位置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使扑救过程达到有序、科学、安全、高效要求。
点击视频观看
3、管理更安全:队伍与火线始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始终处于火线低处作战,灭火方式由原来近火追火扑打转变为清理可燃物、隔离火源为主,可成功避开火焰、浓烟、热浪的影响,遇险时有通畅的通道可逃生,安全有保证;线路可调整,可避开各类复杂地形、茂密植被、猛烈火势等扑救环境;队伍兼具隔离、扑救、自救功能,遇险时能利用高效隔离机具,快速开设安全区,自救能确保;队伍建设更精干、更专业,队伍机动能力更强,更容易组织管理,安全措施更容易落实到位。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依靠装备,人机结合,走科技灭火之路,是提升处置森林火灾能力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灭火技术相比,新型隔离灭火技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科学处置技术,在应对严峻森林防火形势,处置极端天气条件下复杂、艰巨、危险的森林火灾实践中,发挥显著的优势,在山区、沿海都具有重要借鉴和推广价值。

来源:德化县林业局
↓↓↓长按二维码,关注福建林业,了解更多林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