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担着两座大山要去东海建一个‘桃花源’时,挑到岩前上空,扁担折断,两座山落在岩前境内,一座就是万寿岩。”时光荏苒,神话故事里的万寿岩静静地屹立在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
回望万寿岩,孤峰兀立、栉风沐雨;领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风景,鸟语花香、满目苍翠……
科学保护一任接着一任干
“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步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一面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
万寿岩遗址的船帆洞内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等重要遗迹,对研究早期古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洞内发现的某些石制品的制作工艺、类型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石核相同,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谁曾想到,这样一个珍贵的历史遗址,在20多年前差点被泯灭于工业大潮的硝烟中。遗址的边上,立着8个水泥罐筒仓,这几个废弃的“大家伙”,诉说着曾经的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作为采矿点的万寿岩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开采声不绝于耳;坚持“山里有宝”的村民,寻求保护的声音持续不息。
1999年9月,考古队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1999年11月15日,发掘出土的石器标本被送到了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的手上,经过仔细观察和比对,写下了重要的论断: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
1999年,三明市的经济总量不过217亿元,如果万寿岩采矿一旦停摆,将造成6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保护?还是发展?
面对这道难题,2000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万寿岩从开矿的炸药包下被抢救出来,并得以整体保护,开启了保护利用的崭新篇章。万寿岩遗址的光彩重焕,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生动样本和经典案例。
爆破硝烟散去,万寿岩如何进行保护?如何重新焕发生机?
20多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和三元区委区政府牢记“做到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的嘱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将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万寿岩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万寿岩遗址从“风雨侵蚀”走向“科学保护”的步伐更快了。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快速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2001年,《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出台,保护范围划定;2017年,《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出台,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利用有法可依……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2年来,这16个字成为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随着《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批复实施,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我市不断加大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2020年8月,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承担起万寿岩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及遗址文物的收藏、管理、展示、征集、开发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管理等重要工作,为万寿岩遗址提供了更强大的保护和研究力量。
2021年,三明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的工作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提升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能力和水平的若干措施》列出32项具体任务。
2022年4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我市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十佳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三元万寿岩保护开发入选十佳案例。
眼下,以“创5A、申世遗”为目标,三明市持续推进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博物馆数字化提升、遗址公园安防提升、万寿岩本体保护等项目建设,并科学推进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古老的万寿岩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文脉 让历史鲜活起来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坚守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三明市牢记嘱托,精心保护、科学“活用”万寿岩资源,为遗址注入发展新动能。万寿岩已成为集科普教育、学术研究、研学培训、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考古文化乐园。
在山脚下抬头仰望万寿岩遗址的雄伟壮阔,半山腰上的灵峰洞遗址格外醒目,再与那些栩栩如生的古人类雕像来一张合影,便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打卡。
湛蓝的天空下,伫立在岩前盆地的万寿岩,好像一位藏着故事的老者。学生们分成三组,通过团队协作,还原远古石铺地面的“施工”过程,感受史前人类的文明智慧。船帆洞、灵峰洞,洞里洞外,别有洞天。
循着历史的足迹,孩子们来到考古研学营地项目现场,走进8个水泥罐筒仓,在建设史前风貌、藤桥源舍、洞穴探秘、巢居生活、采集狩猎、钻木取火、远古铺石及考古挖掘等8个主题体验区,古人类的生活场景仿佛穿越万年时光,感受着先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风貌。
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的参观中,孩子们被博物馆内的万寿岩遗址所震撼。见证遗址年代的地质层国宝大熊猫的化石,重温闽台一脉相承的史前渊源,孩子们脑海中对原始生活的小小疑问被一一解开。
孩子们走进万寿岩遗址,了解史前文化,学习闽人文化、闽台文化、耕读文化、古建筑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为让古老遗址“活起来”,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即将启动。“一方面,我们将对部分珍贵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并通过公众号、官网实现线上游览;另一方面,运用全息投影、网络游戏等数字展示技术,打造互动性强、沉浸式的线下文化体验空间。”三元区副区长、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介绍。
文脉体现在物质层面,是有形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体现在精神层面,则犹如无形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2021年10月,首批万寿岩系列文创产品正式推出。这批文创产品融入了古人类文化、文物保护理念,设计了一系列文化用品、生活用具等文创产品。拼图、餐具、帆布包、晴雨伞,一个个文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把抽象的文化形之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用之物,是零距离对话历史、理解文化“根”与“魂”的绝佳方式。
如今,万寿岩已建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万寿岩遗址教学实践科研基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万寿岩遗址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三钢万寿岩学院的建立,带动景区在“研学互动、党员培训、职工疗休养”三个领域扩大商机,助推万寿岩片区乡村振兴。
青山绿水 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游过岩洞,在渔塘溪边,驻足龙鳞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的万寿岩遗址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万寿岩洞穴遗址、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熠熠生辉。目前,万寿岩遗址建成全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全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岩前镇文旅产业迅速发展,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2株红豆杉、1株鹅掌楸……阳春三月,我市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源楠林”内陆续新增了14株珍贵的苗木,投绿、造绿、扩绿,扩大绿化面积的脚步不曾停下。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复层种植结构展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景观,一步一脚印地推进着“增绿增效”工程。目前,镇区滨水景观带、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新建片林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以上。
如今,漫步在岩前镇,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村相依的森林生态网络已然形成,置身各村落,满目皆绿树,幽然山水景致之间,“森林城镇”正在悄然给岩前村民森林康养、宜居环境事业释放更多“绿色红利”。
近年来,三元区岩前镇以“万寿岩”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打造“以节点为景点,以镇区为景区”的三明近郊特色康养小镇与全域旅游核心区。目前,以万寿岩为中心,以古人类文化、闽学文化、乡土文化为纽带,万寿文化研学实践区、吉口康养精修体验区、乌龙田园农业示范区、蝴蝶谷森林户外游憩区已初具规模,不断加快岩前村、乌龙村、星桥村、忠山村等乡村振兴试点村、实绩突出村示范培育,让每个村庄都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现在的岩前镇人气旺起来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万寿岩遗址实施保护以后,原来很多工业产业退镇入园,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园区。”岩前镇党委书记刘一果表示,经过“退城进园”及多年招商引资,目前位于岩前镇的吉口经济开发区渐成规模。如今的岩前镇已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的生态工贸新城。
风正好扬帆,色纯好作画。未来,三明市将以万寿岩为主要空间载体,创意再现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借力优质的山林环境,打造以史前文化研学、体验、餐饮、住宿为特色的高品质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持之以恒贯彻落实“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
如今,漫步在岩前镇,一座座青山绿涛滚滚,万寿岩掩映在茂盛树林间,阳光下闪耀着的光芒,描绘着美丽岩前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