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范围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之际,近日,宁波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从全市范围内收集、整理了十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并予以公布。其中以“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代办“养老保险”等为名实施养老诈骗犯罪尤为典型。
佯打“亲情关爱”牌,独居老人易“中招”
徐大爷(化名)已年过八旬,老伴儿去世多年,成了独居老人。在一次去菜场买菜的路上,徐大爷认识了主动前来搭讪并打听租房的妇女傅某,两人颇为投缘,傅某便趁机自荐,说自己曾经是个保姆,照顾老年人的经验十分丰富,现在年纪大了,想找个老伴一起搭伙过日子,如果徐大爷不介意,自己可以做“老伴”来照顾他。
当天,徐大爷毫不怀疑地带着傅某回了家。到家后的傅某表现得非常勤快,打扫屋子、洗衣服等家务都得心应手,徐大爷十分满意。之后,傅某谎称自己需要补缴社保,手头还差4万块,需要把钱缴清了才能搬过来一起住。徐大爷信以为真,便答应一同前往银行取钱。拿到钱后,傅某就失联了,徐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并在子女的陪同下报了警。3个月后,傅某被抓获归案,而徐大爷被骗走的4万元,却早已被傅某用于赌博、租房等,挥霍一空。
经调查,傅某前科累累,均是针对独居男性老年人实施诈骗。她曾经多次用自荐当保姆“陪伴”作为借口,骗取独居老人的信任,趁机谋取钱财。犯罪手段花样百出,如哄骗老年人吃下安眠药,趁机实施盗窃;以租房为由搭讪老年人,得知钱款存放位置后,再找理由支开对方盗窃财物;或者哭诉境遇博取同情,进一步借钱得手后携款跑路等。
涉老“食品”“保健品”广告“陷阱”多,认准正规渠道很重要
去年7月,曹大爷在电视上看见一则广告,称某药品有治疗“老慢病”功效,好奇之下曹大爷拨打了热线电话。自此之后,该公司一名自称小李的业务代表频繁来电与曹大爷嘘寒问暖,再趁机推销公司的药品,更是在套取曹大爷的住址后通过快递寄来了大量宣传册和音频播放器,将其销售的药品宣传为“治疗老慢病的第一品牌”……
在小李的密集推销轰炸之下,曹大爷购买了部分药品试用,自此曹大爷便对这些药物的“神效”深信不疑,直到今年4月被家人发现,曹大爷已经累计购买了11万余元的药品,购买价格却是市场价的三到五倍。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购买药品和保健食品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特别是药品要尽量选择医院、诊所、药店等正规场所购买,若存在身体不适要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也请老人们及其家人务必提高自身防骗意识,守护好手里的“养老钱”。
在本次公布的十大典型案例中,除了利用“温情牌”“熟人牌”的养老诈骗,利用虚构项目的非法传销,以申请补助实施的盗窃,也有不少案件涉嫌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行为),夸大产品、设备的功效,误导消费。
相关部门表示,将这些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并向社会予以公布,正是为了发挥典型案例在宣传教育、警示养老诈骗犯罪手段、普及识别防范养老诈骗知识等方面的作用,让老年人们引以为鉴,守护好手里的“养老钱”。(王薇 勇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