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福地觅芳踪
2022-08-29
作者:佚名
来源:三明日报

红四军的筹款处设在林家祖祠积盛堂。

红四军、红七军团进入尤溪腾圆保作战经过要图。(余书海 供图)

红军标语

玉成堂墙上的捷报

观音桥

福廷坑村全景

● 本报尤溪记者站 王 琨 文/图

乡间小道,村屋错落,沃野数里,萦回小溪贯穿其间,棋盘山脉起伏绵延,四周茶山环抱,满目葱茏。这就是尤溪县台溪乡福廷坑村。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廷坑村,一个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古村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儿女。他们以耕读传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慷慨捐款捐粮,为延续革命星火作出重要贡献。如今的福廷坑村人,正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弘扬新时代福文化,快步迈向幸福新生活。

福廷坑村的由来

福廷坑村位于尤溪城关东南方,距县城约30公里,辖岭兜、丁兜、山吉、福廷坑、横洋5个自然村,东邻书京村、桃坪村,西连蒋坑村、下川村,南接园兜村、西吉村,北接城关包溪采育场、上宅村,地域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13公顷,全村252户1150人。

福廷坑村,宋时属常平乡和顺里,明代属二十五都,都下设保,明代的都保制经清代、中华民国沿用至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

“福廷坑”也叫“黑藤坑”“赫藤坑”。据《福廷坑村志》记载:“早在南宋元年(1127年)蒋氏始祖松五公迁赫藤坑定居,随后有丘氏、林氏、余氏、黄氏等姓氏迁来立祖。”

据台溪乡书京村《丘氏族谱》记载,公元1206年,丘氏先辈初至赫藤坑村,发现村口处有一山涧,山涧旁有一棵巨大赫藤,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传说这棵赫藤有灵性,丘氏族人来此,赫藤才会下垂在山涧之间,形成一座独木桥供人通行。因赫藤护佑了家族安宁,丘氏先辈在此定居,并为家园取名“赫藤坑”。

因“赫”在当地方言中与“福”同音,“藤”与“廷”同音,1949年尤溪和平解放后,赫藤坑百姓为感谢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表达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就将“赫藤坑”改为“福廷坑”,这就是福廷坑村的名字由来。1981年,经尤溪县政府批复,成立福廷坑大队、上宅大队、桃坪大队。1984年,台溪公社建制改为台溪乡建制,福廷坑大队便改为福廷坑村,并沿用至今。

耕读传家久

福廷坑村历来秉承“耕读传家”的美德,家家户户以读书为尚,早在元代时期,就有村民送子女进私塾学习或请私塾先生教育子女。

元代进士丘世华任潮州府经历刺史,因为官清正,深得当地百姓敬仰,在潮州府府志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举人黄其炳先后出任宣化县令、永淳县令,62岁乾隆嗣登大宝,勅命封诰祖……据《尤溪县志》及各姓氏族谱记载,福廷坑村历代有贤人36人。据《福廷坑村志》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至2016年,有副高职称,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0人,本科学历104人,大专学历86人,中专学历43人,获得市级政府以上表彰先进人物20余人,民间技艺特长能人90人。

宫殿庙宇、古迹遗址、祠堂古屋……如今,走进福廷坑村,依旧能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屋玉成堂内,土木结构的建筑历经上百年,中堂与左右两厢房构成三合院结构。中堂房梁壁画精美,梁上留有主人刻下的宋代汪洙《神童诗》;外厅门窗镂刻“福”“禄”二字,墙上贴有多张捷报;主屋墙上留有主人所作多幅书画、对联作品。

今年70岁的玉成堂林氏后人林元提介绍,玉成堂乾隆年间由先祖林梦岩始建,坐甲兼寅,建上下堂、书院和左右扶厝,匾悬“荣膺品职”,以勉励后人。其后代林培喜、林景辽、林景玿、林廷开等人才华出众、精通医术,续建玉成堂,林氏耕读传家的传统至今影响着后辈。

不灭的红色星火

据园兜村原党支部书记林文荣介绍,上世纪30年代,尤溪县政府将福廷坑、园兜、上宅、桃坪4个自然村命名为腾圆保。

《红色尤溪》一书中记录了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

1931年,红四军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在宋裕和同志的带领下,进入尤溪筹款。8月,红四军组织一个连队急行军赶到尤溪,从坂面步行至腾圆保,当天选定筹款处,驻扎在腾圆保林家祖祠积盛堂。在积盛堂大厅两侧的墙上,“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等标语清晰可见,记录了那段红色岁月。如今,林家祖祠作为红四军筹款处被纳入尤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在腾圆保筹粮半个多月,每日早出晚归,先后到福廷坑、清溪、园兜、西吉、象山、山兜、七官场等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筹集军粮。福廷坑村有位百岁老人林廷运曾说,当时,腾圆保的林生铨、余先齐等10位爱国开明人士积极带头捐献粮食,其他百姓看到后也纷纷效仿,短短几天,腾圆保百姓共捐粮食5000多公斤,大洋1.3万元左右,并积极帮助红军将粮食送到筹款处粮仓。妇女们看到红军战士们脚上的鞋子破烂不堪,连夜加工赶制了100多双草鞋赠予红军,当地还有位百姓将自己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红军”。

1934年,红七军团过境腾圆保,挥师北上抗日。清溪村原党支部书记陈知义,曾听父亲提起红七军团宿营的往事。“红七军团居住时间短,前后只有两天一夜。当时军部设在西吉古学堂,警卫连住在池塘楼和民房,腾圆保红四军筹款处和清福宫安排大部分红军住宿,因为这是红军第3次驻扎腾圆保和西吉保,百姓们对红军都十分敬仰和爱戴。”陈知义说,当时,陈氏族长特意召集百姓宰了两头大猪,亲自将100多公斤猪肉和50多公斤凤山粉干送给红军,展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红色福地振兴路

福廷坑村原是县级贫困村,2012年,村财收入不到3万元。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茶叶、毛竹、烟叶、水稻制种等产业,整治人居环境,建公园、幸福院,实现自来水、水泥路户户通……全村现有常住人口800余人,村财收入近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鹊起宏图圆昔梦,虹飞福水耀前程。”这是今年81岁的福廷坑村民、退休高级教师林元涌在水尾观音桥上的题联,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赞扬。以往村民过河需绕小路步行数百米。为方便村民出行,2014年,在福廷坑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发动下,村部和村民积极捐款,累计投入近30万元建设观音桥。

“当时,村里邀请专业人士精心设计桥梁,桥面宽4.2米,长26米,桥柱雕刻村民所题对联9副,桥顶塑造双龙戏珠、龙凤呈祥、梅花盛开的景观,桥上装有彩灯,夜里霓虹闪烁,光彩夺目。”福廷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玉芳介绍,观音桥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两委每月在桥上举行“居民夜谈会”,更是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福廷坑村是底蕴深厚的红色福地,这里的福文化和红色文化值得挖掘和弘扬。”林元涌说。目前,他以尤溪郭居敬《二十四孝》原著为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编诗歌版《二十四孝》,展现新时代“福孝文化”。此外,他还和同村余书海、林先宝等乡贤共同编撰《尤溪苏区红色诗集》《朱熹神奇故事诗集》《福廷坑村志》等书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留住古韵乡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