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有个“福州门”,福州有个“尤溪洲”。
尤溪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置县,隶属福州管辖,从那时起,就开通了与福州的水运通道。在尤溪与青印溪交汇处附近设有码头,即在沈福门之外,聚集着许多船只和木筏,到福州去,从福州来,久而久之便把这个沈福门叫作“福州门”。这些船只和木筏抵达福州,通常停靠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便成了尤溪人的码头,“尤溪洲”的称呼就是这样传开的。福州现在还有“尤溪洲”这个地名,比如横跨闽江的一座大桥就叫“尤溪洲大桥”。
沈福门,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民国13年(1924年)重修尤溪城关城墙,设6处城门,沈福门便是其中之一。门洞进深9米,宽4.4米,高5.6米,用花岗岩条石拱砌而成。门洞上方建有城楼,面宽8.3米,进深9米,高3.8米,抬梁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结构。可惜的是,这个老城门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了。幸运的是,改造紫阳公园时复原了沈福门,只是位置从尤溪和青印溪交汇处的正前面移到了左下方。
沈福门码头建在自然形成的沙滩上,古称洗马洲,意思是客商下马、洗马的停歇休憩之处,过去是客货两运码头,最多可停泊25艘木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进行两次扩建,建起了石砌码头,包括长20多米、宽10多米的石堤岸,将近300平方米的装卸场,以及碎石路等,增加了6艘船泊位。
民国时期,尤溪水道上的船只,来来往往依旧频繁。那时的船是木帆船,人货合运,货装舱底,人坐货上,下行可载客10至25人,上行逆流,航速缓慢,乘船的人便极少。运往福州的货物,主要是土纸、薪柴、笋干,从福州运回的主要是食盐、布匹、百货、药品、糖烟酒等。新中国成立后,尤溪县于1955年成立航管站,1960年组织航运大队,下辖城关、尤溪口、上游3个船队,其中城关船队最大,有48艘共32吨位小船,船工58人。到了20世纪80年代,尤溪县成立了航运公司,1985年拥有机动船76艘,共986吨位。随着公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尤溪航运的作用逐年减弱。20世纪90年代后,尤溪流域梯级水电站相继开发与建设,水路被切断,航运便难以为继了。
相对于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更为经济,在公路开通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木材运输还是依靠水路。木材水运,有一大好处,就是不容易变形,也不会长虫。当年,采购站把木材收购后由水运站运输,放排到福州等地,因此,城关采购站在湖头溪、青印溪设置了多个堆头,也叫集材点、编排点,在西门和埔头建起了2个大型储运场,对各路运来的木材进行统一编排,再集中流送。这些木材,大部分是通过车运过来的,也有通过放溪的方式流送过来的。
比如青印溪,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狭窄,弯曲,遍布石头,悬崖峭壁,落差悬殊,险峻复杂,运送木头只能以放溪的方式,即松散式的,把一堆木头推到溪中,让它们顺溪漂流。途中也是危险重重,比如遇到高崖深潭,只能任由木头尽情释放。《尤溪县志》(明崇祯版)有一段生动的叙述,这里“两山崇拥,石壁如削。瀑水下注,高千仞。山氓放木筏至此,蹑石蹬循山而行,其筏则释,令其随水射潭底,移时自浮出,或了无寸木可寻者”。如果水位较浅,就通过筑坝截流使水位上升,木头浮起来后从出水口流出。每年春夏雨季,溪水上涨,人们会抓住时机放溪。这个时节,水流量大,流速快,一天可以抵得上好几天行程,不过木头经大水一冲,散乱开来,很难控制,到达城关码头也不能完全拦住,便会有所损失。特别是在山洪暴发之际,堆放在溪边的木头会被冲到溪中,一路狂奔而去。怎么办?当时有个叫黄群成的人,探索出一个办法,在城关西门青印溪上建立拦河埂,桥式构造,桥墩上左右两边各刻上若干个凹槽,装上水泥横梁,可有效拦住大水漂来的木头,也叫作木材防洪收漂工程。黄群成是尤溪县林业局林木采运站工程师,出生于马来西亚。他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于尤溪支流清溪、包溪等出口处共设计了7座拦河埂。
随着青印溪上游兴建水库和水电站,水量大为减少。为了更好地装排,在这个拦河埂下游建起了一个浮提闸,在两个水泥墩之间镶嵌拦水木板,通过蓄水的方式进行装排,然后在旁边一个墩位间开设闸门,便于木排流放出去,集中停放在下游的深水潭——檏树潭,再安排时间统一启程和运行。这两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物,至今还遗留在青印溪上,特别是那条拦河埂,成了人行便桥,经常有人到此乘凉,也是年轻男女约会最喜欢的去处,一度被称作情人桥。
尤溪县木材水运站是一个专业木材运输机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运站有职工200多人,按部队来编制,在城关编成水东、水南、浦头3个运木队。这些梢公早晨四五点钟就得起床,从城关出发,下午六七点到达西滨镇过夜。这一段属于歪水,即不平坦的水流,多是激流险滩。比如埔头有个狗尾洲,弯曲且水流湍急,石头多,稍不小心,木排就会冲到石头上,撞破,散开,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重新编排。第二天到古田县水口镇,以下到福州行程属于平水,水流平稳,再把十几个木排合装在一起,留下6个人继续往下漂,其他人则返回城关再进行新一次的放排。
一般来说,每个木排安排有2个梢公。俗语道:梢排头,看水花;梢排尾,看裤衩。有经验的师傅,往往是梢排头的,也就是掌舵的,熟悉水道,一看水花大小,就能判断水道深浅,从而灵活地避开危险点。梢排尾的,只要看着排头师傅的动作,听从指挥,跟着操作就行了。这些梢排师傅大多出自水东。这里的人祖祖辈辈以水为生,整个村的人都擅长梢排,从十三四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在排上练习,罗家兄弟、黄家兄弟、林家兄弟的梢排技术赫赫有名。可能是经常来去福州的缘故,这里的人讲起福州话来,十分地麻溜。
尤溪人喜好闽剧,与福州往来密切有关系。早年间,排运的、船运的到了福州,有人上岸看了闽剧,越看越痴迷,闽剧感染了很多人。1951年,运木工会组建全县第一个业余闽剧团,成为尤溪县闽剧团的前身。此后,闽剧风吹遍城乡各地,到了1957年,全县涌现出40多个业余闽剧团。
父母生我没手艺
当初从小学梢排
夏天蚊虫又要咬
冬天霜雪又见白
夜间溪边来喂蚊
冷天水面吹寒风
……
说起梢排的经历,大家都觉得辛酸。比如,双脚长时间泡在水里,经常导致溃烂。夏天太阳毒辣,酷暑难当,挥汗如雨。下雨天更难受,穿着雨衣,身上冒汗,外面淋大雨,里面下小雨,里外都是湿的。冬天寒风刺骨,饭菜冷冰冰的,难以下咽。运行到闽江段落,有时来了洪水,水深浪高,木排被冲走,好不容易爬到岩石上,没吃没喝,只能干等着救援人员过来。他们把木排放到福州后,只能步行返回,连续行走一天一夜才能走到城关。走到尤溪口,要坐上渡船过闽江,但晚上8点以后就没有渡船了,只得在沙滩上过夜。好在还有一点米,放在牙筒里,捡来几块石头做一个灶,再捡些干柴来烧火煮饭,整夜坐在沙滩上,直到天亮来了渡船才离开。偶尔也有快乐舒服的时刻,比如风平浪静、水流和缓之际,恰好遇见岸边的耕山队劳作的姑娘,便亮开嗓子唱起了山歌,倘若得到了对方的响应,形成了对唱,气氛便活跃了。无奈脚下的木排已载着他远去,容不得他多作停留。有了这片刻浪漫的回味,后面的行程便觉得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