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
2022-12-27
作者:肖 丹 陈美炎
来源:三明日报

王述晟是“80后”种粮大户。

隆冬时节,位于尤溪县管前镇的三峰大米加工厂机声隆隆,一台自动化碾米机机斗里吐出一粒粒颗粒饱满、晶莹洁白的大米,加工厂负责人王述晟正和妻子林海燕一起忙着将新米装袋。

“现碾大米没有经过抛光和染色,口感油润有嚼劲,米香味浓,大家都很喜欢。”王述晟是一位“80后”新农人。回村6年里,他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们打造出“一粒种子到一粒米”流水线。

2021年12月,王述晟被共青团三明市委、三明市农业农村局评为“2021年三明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返乡务农 接力父辈

2006年起,王述晟先后在福州、莆田一带高速公路项目组工作。2016年,考虑到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他和妻子商议决定返乡创业。

“我爸是从事碾米行业的,平时通过收购农户的谷子,碾完后再销售到各地。所以,回乡后,我们就从农业做起。”王述晟说。那时,通过和福清等厂家合作,年销售大米近200吨。

“当时,周边乡镇都没有合作社。我们都是从散户那收购品种不统一的谷子,口感有差异,导致有一车大米因品质问题被客户退回。”王述晟说。

“我一定要把米业干好!”抱着这个信念,王述晟到洋中、溪尾一带,向种粮大户取经,学习合作社运营模式。

2017年,王述晟邀请了10位种粮大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入社,最终成立了尤溪县新大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种粮大户,统一种植品种,保证品质,增加销量。

“那时,我个人流转了50亩田地,由于经验不足,炎热时节我没有及时掀开地膜,导致烧苗了,就去请教农技人员……就这样一点点地积攒种植经验。但最困扰我的是人力问题。每天仅插秧就要近30人,人工成本大,而且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叫不到人。”王述晟说。

“西城镇种粮大户陈子文教了我很多经验,他还联合县农机中心,在我的种植基地办了一场农机推广现场会。那时,我才意识到只有农业全程机械化才能解决劳动力稀缺问题。”王述晟说。

“那时,我流转的种植面积已有200多亩。靠着农机,一家人就能种好这些地。”2018年初,王述晟购买了1台收割机、1台拖拉机,并相继考取了拖拉机证和收割机证。

壮大合作社 带动农户增收

2018年,得知县里有一个“育秧工厂”项目,可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王述晟就毛遂自荐,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场实地勘察。

项目成功落地后,王述晟又以农机入股的方式,邀请了5名农机手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员15人,累计种植面积达600亩,拥有旋耕机等农用机械价值200多万元,还有1条大米加工生产线和1条育秧流水线,全社产值超300万元。

“以前,我们种的米都被收购商压低价收走。有了合作社后,统一品种,统一种植,不仅品质和数量得到了提升,而且,还由合作社统一销售。跟以前比,现在每百斤大米,我能多赚十几元。”农户蒋开雄说,有了合作社的销路保障,他大胆放开手脚又流转了20多亩地。

“除了种水稻,合作社也提供社会化服务,分别按照耕田、收割等项目收费,以此增加社员们的收入。”王述晟说。

唤醒撂荒地 守住粮袋子

“我想去开垦撂荒地,来打造自己的种植基地。这样,我就可以依据农机使用特点来自行划分田块大小。”王述晟说。

经过一番筹备,今年3月,王述晟流转了本村100多亩山垅田。找水源、开田丘、修田间路……每天用工近30人,于一个月内开垦完毕。

为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管前镇通过开展“认筹一亩田”志愿活动,组织全县15家单位采取“委托耕种、共享收成”的方式,认种了王述晟新开垦的耕地。

“6月种下秧苗,9月底丰收。眼下,我正根据认筹单位每月的实际需求,统一碾米装袋配送。”王述晟说,“正好村里有5座烤烟房,水稻收割后,我就把田地流转给村民种烟叶,通过充分利用田地,实现双增收。”

忙完稻子收割后,闲不住的王述晟又在村丁山头处新开垦出了70多亩山垅田。“前阵子刚在田里撒下紫云英种子,紫云英翻压腐解后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作为村里的能人,2021年底,王述晟被推选担任真地村委会副主任。

“虽然地里的事也挺多的,但乡亲们信任我,推选我当村委,那我就得好好干。而且,在妻子的帮衬下,我们俩一起忙,日子过得很踏实。”王述晟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