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沈城寻味——锅边糊
2023-02-05
作者:纪炳琪
来源:三明日报

在沈城,有一家锅边糊店,不在闹市,却食客盈门。在城关,锅边糊也叫鼎边糊。

走进店,店里座无虚席,人们或是吃着锅边糊,或是等待锅边糊上桌,也有前来购买锅边糊料带回家自己煮的。老板灶台前熟练地煮着一碗又一碗的锅边糊,看似简单,其实里头很讲究,各种调料的搭配和量的掌控应做到恰到好处,这样的锅边糊才会回味无穷。

我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着掌勺老板娘是如何煮锅边糊的。锅热了,倒少许油,捏一小撮葱头和葱花扔到锅里,等到油花溅起。这是煮锅边糊的第一道程序,叫沏油汤。油汤成后,往锅里舀大半碗水,水开后,拿一片椭圆锅边糊撕成碎片,然后放入瘦肉丝、虾米、紫菜,最后倒点酱油,撒点盐,抖点味精、胡椒粉,下点老酒。有时根据食客的需要,还会煎一个蛋埋在锅边糊里。一番有条不紊忙活下来,一碗喷香的锅边糊就煮好了。

在城关,锅边糊店不多,但吃锅边糊的人挺多。或许是做那片圆圆的锅边糊坯比较烦琐吧。在煮锅边糊前,要在锅里煎烤锅边糊,这也叫“泼”锅边糊。泼锅边糊之前,要浸泡粳米,大约一个多小时,然后把米磨成浆,浆浓与稀全在水,水多则稀,水少则浓。这些前期的事,一般是在前一天夜里完成。

泼锅边糊也不难,在热锅里抹上油,舀了小半勺米浆往热锅里倒,像泼水一样,手腕在锅面上画了个圈,碗里的浆下了锅顺着油路铺满锅底,一个动作结束,刚放下碗,锅里的米浆烤熟,外围先翘起,拿铲子一铲翻一面,再一铲,一片锅边糊泼成了。有时也不用铲子,提起先翘起的边角,“牵一发而动全身”,整片糊也就出锅了。刚出锅的锅边糊色泽洁白,面上光滑。摊浆的速度决定锅边糊的厚薄。看似随意的动作,也是要历经岁月的打磨。

我对锅边糊的记忆最深还是小时候,那时逢年过节,妈妈与妯娌们也会齐心协力推动那笨重的石磨磨浆,泼锅边糊,煮锅边糊,吃锅边糊,大家其乐融融。对于城关人来讲,记忆最深的一定是“五弟公”锅边糊。据1989年版尤溪县志记载,锅边糊最负盛名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五弟公”锅边糊。“五弟公”名毛聿全,城关人,自幼跟其父学得加工锅边糊的好手艺,并有所改进。同时,县志也详细记载了“五弟公”锅边糊的制作方法。从选米制浆、食材熬汤、佐料煮熟备用、热锅制锅米糊坯等一一介绍,与现在很多人做锅边糊不同的是,“五弟公”锅边糊坯是这样开始做的:在锅边刷一圈食油后,匀淋一圈薄米浆,加盖待米浆熟成片时,自然卷起滑入锅底,盖后再添一碗清水。如法炮制数次,至锅中有十几碗锅边糊时,将煮好的汤倒进锅中,投入适量干贝、珠虾、蛏干、紫菜、白酱油,煮沸后盛在瓷钵内,撒上葱花、胡椒粉,淋上一瓢熬制后的香油即成。

独到的做法就有独特的风味,口口相传,至今让人念念不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