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养素
尤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向余养素(右一)介绍纪念章
余养素获得的纪念章
●本报尤溪记者站 肖 丹 通讯员 蔡和楷 整理 余养素 口述
3月7日,在尤溪县城关镇的一栋民房,98岁的余养素坐在客厅里,一边拿着放大镜看材料,一边讲述亲历的革命斗争往事。
自1939年起,在位于古田东区的前洋村,余养素就开始参加由学校组织的革命宣传活动。此后,他一直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战,壮大党组织,直至古田解放。1986年离休后,他长期居住在工作地尤溪县城区,期间相继荣获“纪念福建解放6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光荣在党50年”等纪念章。
1
播撒革命火种
前洋地处古田东区,是古屏宁三角要冲地带,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兵匪肆虐。加上灾祸连绵,各种苛捐杂税、摊派等钱款,许多人被迫“卖猪仔”(即卖身做苦工),逃往南洋各地。
1925年2月,余养素出生在前洋村的一户贫苦家庭。14岁时,他考取了古田超古中学,在这里,他接触了革命思想。
“那时,闽东共产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多地成立苏维埃政权,村里不少人参加了地方游击队,陈必猛、陈淑眉等共产党员还在学校组织抗日宣传活动。我参加了读书会、义卖宣传队等,并利用周末和同学扛着五色旗到街头宣传革命,还到周边乡村募捐废铜烂铁等,支援国家制造枪支弹药。”余养素说。
1941年4月的一天夜里,前洋村及附近革命群众约30多人带着10多支枪,截夺了国民党官商运输队的35担布匹,用于筹集革命经费。“这件事刺激了国民党古田当局,派了200多人追查。游击队组织撤退时,我也带着家里的一把大枪、一把手枪,跟着一起掩蔽到山林中。”余养素回忆,“我们在山里与敌人周旋了4昼夜,没有一个人动摇过。共产党员余仲光看我年龄小,还鼓励我说‘学生哥,不简单!这就是打野操,最好的军事训练。’”
“那时,村里的青年都给发动起来了。为了更好地联络感情,我们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但村里缺篮球场,所以,有一次趁着天黑,我就与余志敏、余养校同学到大桥头国民党‘四·四兵站’篮球场,取走了篮球框。后来,村里就活跃起了一支青年农民篮球队。”余养素笑着回忆,“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受群众欢迎,群众基础很好的。”
1942年,余养素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闽侯师范学校。后因病休学回家乡疗养,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筹办民众夜校等事宜,直到1946年复学。
2
发动群众勇斗争
1947年夏,在组织安排下,余养素和陈锦丹等同志返乡创办成人夜校。
“我用前洋小学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和其他同志一起,结合革命形势自编教材,通过讲故事、唱歌曲、办墙报、演短剧等多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组建贫农团,开展除恶分粮斗争,培养、发展积极分子参加党组织和游击队。”余养素说,当时,前洋本村及周边地区的贫农团蓬勃发展。
1948年10月,古闽林工委成立,余养素被发展为工委委员,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的行动。
“游击队迫切需要武器装备。有一次,趁着天黑,我和黄宗意等人携带短枪进入树兜村,其他队员守在村外放哨。通过保长带路,不到一个小时就收缴了7支民用枪支。”余养素回忆,“第二天,我照常到学校上课时,古田国民党突击大队找我问话,我应付自如。对方得不到线索就威胁说会再来找我。我自知身份暴露,经组织同意后,连夜带着一支手枪上山参加游击队。之后,相继组织夺取了县保安队枪支、收集前洋民用枪支等,支援游击战争。”
“为了解决游击队的吃饭问题,当地群众积极捐献粮食,三五斤、一两斗地凑,家里没有大米的,就拿薯米顶,有农妇凑了一篮子糟菜,还有些店铺无偿供应草鞋、油盐……前洋群众基础好,一呼百应,表达了革命群众的一片真情!”余养素动情地说。
1949年8月,古田解放,游击队解散。余养素选择参加地方工作队,后相继在古田、南平等地工作。
1970年,余养素被安排到尤溪县新桥乡夏阳村任工作队队长,之后就一直生活在尤溪,并相继在县教育局、党校、政协等部门工作,直到1986年离休。
“在县教育局工作期间,我推荐了不少有才华的人去上工农兵大学。其中,不少人学成后返回尤溪继续服务人民,我感到很欣慰。”余养素说。
3
讲好革命故事
1982年秋,余养素和余仲光、余三江参加了由中共古田县委召开的地下党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整理编写前洋党史资料,让革命者的事迹和斗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余志敏同志21岁时,因积劳成疾,突然胃出血不止,英年早逝;余作铭在与国民党水警作战中英雄牺牲;魏八妹等同志遭逮捕后被打得死去活来;余泽渭、吴润十等同志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红色的足迹已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余养素说。
离休后,作为编委会主编,余养素将精力都用在了编辑《前洋革命烽火》一书上,积极与中共古田县委党史研究室、卓洋党委和前洋村党支部等联系,走访记录,收集前洋党史书面材料等。
“1997年7月,我和余三江合作写出了《前洋党组织坚持地下斗争十五年的历程及作用》一文。经审阅修改后,该文于1998年1月以《古田前洋的革命烽火》为题,发表在《福建党史月刊》第一期。”余养素说,这让大伙备受鼓舞。
2003年初,在前洋乡亲座谈会上,大家商议要抓紧调查整理前洋党史资料,决定以当年参加革命同志为骨干,吸收了56名富有编写经验的同志组成编委会班子。经过60多次调查,访问了70多人次,召开了20多次座谈会后,终于编成了《前洋革命烽火》一书。
成书后,余养素与余新樽还合作写了一首诗,即《前洋革命烽火编后感》:“大潮澎湃风雨中,思念伙伴忆忠魂;淘尽多少青年,感慨万千由衷;人生价值知多少?千锤百炼始有功;历经几多曲折,寻求真理何妨;意志仍然在,何顾夕阳红;只为多贡献,人民要大同。”
2007年1月10日,这本书在三明日报社印刷厂实现首次印刷。
“这本书基本上汇集了老同志参加革命斗争的事迹回忆录,以及在各次党史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由于革命斗争年代跨度长、事件多,无法将许多人和事都一一写到书里,我感到很遗憾,也很抱歉。”余养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