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孩子还有拿大人手机玩游戏充值吗?”4月21日上午,在尤溪县管前镇,管前司法所所长陈宗凯来到村民王阿姨开的小吃店,对“熊孩子”玩游戏充值超万元事件作了回访。
“孩子不懂事,玩网络游戏花了上万元,要不是你帮忙,这钱都打水漂了。真的太感谢了!”一个多月前,管前村村民王阿姨称,其10岁的孙子用手机玩游戏,充值了很多钱。最终在管前司法所的帮助下,成功追回大部分钱款。为此,王阿姨还将一面写有“怀爱民之心 办利民之事”的锦旗送到了司法所。
“过年前那段时间,我忙着小吃店的生意,顾不上带孩子,就给了他一部手机。没想到被他知道了支付密码,充值玩了各种游戏。年后,我到银行取钱时才发现卡里的钱都没了!”王阿姨说。
通过查看相关消费记录后发现,从2022年11月起,孩子陆续在多个游戏平台充值,总额2.2万余元。
因涉及金额过大,管前司法所与派出所联动,一起帮助王阿姨追回了钱。
“王阿姨的孙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游戏中大额充值属于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且事后并未得到其监护人的同意,该民事行为为无效行为,作为监护人王阿姨可以要求退款。”管前司法所所长陈宗凯说。
经过与法律顾问商讨解决方案,陈宗凯通过支付平台介入的方式申请退款。其间,他相继与客服、业务人员沟通了半个多月,游戏平台最终同意退款。但由于部分已经消费买了充值商品无法退回,最终共计退回16000余元。
提 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家长们平时除了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也要多重视自己的手机支付安全,不要将绑定银行卡的手机交给孩子,支付时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孩子对游戏没有自制力,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遇到此类事件,家长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