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地村全景 (黄功兴 摄)
郑春波介绍村里保存的宋代木料
昇平堡一角
村民集资修缮后的古民居德星堂 (黄功兴 摄)
初夏时节,从尤溪县城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新阳镇北部,村口处“上地村”3个红漆大字分外醒目。
上地村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域面积7.1平方公里,拥有1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昇平堡、2座宋代宗祠、4条古道、1座明代廊桥、17座古民居等。村内还有千亩茶场,长有金线莲、三芯叶等珍贵药材,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美不胜收。
近年来,上地村通过回引优秀乡贤,实施“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方式,广泛发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先后获得“省级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省级绿盈乡村”等称号,昔日破旧的古村落正焕发新生机。
凝心聚力谋发展
上地村现有户籍人口1230人,常住人口450人。因村内缺乏产业,留在村里的村民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多数村民外出经商、务工,年村财收入仅3万多元。2018年,新阳镇通过“能人回引”项目邀请郑春波回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郑春波在外经商且发展得风生水起。
“这里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有着满满的童年回忆。我不想看到这么美的家乡就此没落,所以我决心返乡,先从古民居抢救性修缮入手。”2018年8月,郑春波毅然回到阔别了30多年的故乡。
回村后,郑春波立刻着手乡村发展事宜。深入全村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制定出《上地村十年发展计划》;克服“等靠要”思想,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孝德模范户”“美丽庭院”“卫生之家”“勤俭之家”等评选工作,大力整治人居环境……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3年里,郑春波不但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还多次垫资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个人捐资20万元修缮千八公古道;村民集资30多万元将宋代廊桥修缮了一番;村里的4座凉亭也由村民众筹建成……
“为解决乡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我们通过‘向上争取资金+村民共建’的方式,相继进行了幸福院、孝德文化长廊和自来水厂等10大项目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停车难、饮水难等诸多问题。”郑春波说,近5年来,仅村民共建出资就达500多万元。
2020年,上地村被列入第3批省级传统村落。
次年,郑春波当选上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郑春波带领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茶叶、油茶、毛竹等产业发家致富。
60岁的郑春燕是村里的种茶大户,春茶采摘季一天最多要雇佣二三十人采摘茶青,靠着种茶,他带动了2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种茶30多年了,除了山上的茶树,村口到村部沿途的茶树也是我管护的。现在村子建得越来越好,作为村民,我也应该出点力,把茶树管护好,让村子变得更好看。”郑春燕说。
“目前,村里共有茶山1700多亩,茶青主要送到清溪一带销售或加工,不仅路途远,价格也上不去,还存在被压价的情况。周边村也有不少村民靠种茶为生,所以,我们计划在村口打造一个茶叶集散中心,通过制定统一的收购标准,吸引周边村庄的茶农联合起来售卖茶青,从而保障茶农们的收益。”郑春波说,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发展光伏项目,以增加村财收入。
古屋修缮留乡愁
上地村是典型的建在高山坡地,且人居密度较高的传统村落,村内土堡、宗祠、寺庙、水尾廊桥齐全。村里的每栋屋舍基本独立,或带个小埕院做晾晒场,或低或高,或左或右,顺坡分布,石板道路与溪流贯穿其中,游走时如入画卷。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数百年的古民居相继破败。如何让破旧老屋焕发新生?
2021年,上地村再次发起众筹,筹资30万元,聘请福建农林大学休闲农业研究所乡村规划中心对全村进行传统村落改善提升设计。
“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设计团队最终决定对郑氏宗祠荥阳堂、陈氏宗祠颢川堂、上地廊桥、昇平堡、池塘楼、西圆堂等17座古民居展开抢救性修缮,并将其中合适的古民居重点打造成民宿、民俗展览馆、接待中心、研究所、管理所等,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郑春波介绍。
昇平堡建于1715年,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属建筑城堡防御性建筑,于201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堡年久失修,亟待修缮。近年来,上地村通过向上争取资金,陆续投入70多万元,将古堡外部及周边道路修缮一新,眼下,内部修缮工作还在有序进行中。每逢节假日还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除了昇平堡,其他16座古民居则由屋主自行筹资修缮。
古民居“兴盛堂”为14户人家共有,上地村副主任郑新尧便是其中一户。在他的召集带动下,目前已完成老屋的基础修缮工作。“最初通过按户集资,对老屋进行了抢救性修缮,第二次通过自愿出资的方式,又翻新了地基等。后期,待老屋修缮项目验收通过后将进行统一招商,计划将老屋打造成民宿,所赚取的收益就按照股份分红给大家。”随后,郑新尧以自家祖屋为古民居修缮范本,劝说引导其他村民开展古民居修缮工作。
“我这一族的老宅叫‘拱辰堂’,大家都不想让祖房坏掉,就筹集了3万多元,对老屋做了基础性修缮。此外,我们和村里签订了共建合同,村里给予每平方米28元的补助。”76岁的郑新春说。
“对于古民居修缮,多数村民是表示支持的,不仅集资修缮了老屋,还把家门前的水泥路也一并修了。后续,村里将继续开展古民居修缮的协调工作。”郑春波说,“我到很多地方考察过,在上地村这么美的村子发展疗休养项目,是很有前景的。下阶段,我们要依托村里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村子打造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