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们在欣赏文化栏上的诗作。
诗社成员池珠华在誊抄诗刊的出刊词。
“军旗猎猎忆南昌,起义维权放首枪。卫国保家担重任,长城如铁大风扬。”
“八一枪声开纪元,旌旗烈焰铸军魂。征程万里吴钩在,雪域南疆护国门。”
……
7月24日,在尤溪县中仙镇中仙诗社活动室里,中仙诗社成员们正兴致高昂地品读新征集到的诗词作品。
“7月初,我社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联合,要举办一场以‘八一’建军节为主题的诗词创作活动。目前已收集到张义国、纪祥彪等人创作的28首诗词。”中仙诗社社长池金寅说,“征集活动将于7月28日截稿,届时,我们将通过原创书法作品的方式,举办一场诗展活动,邀请乡民们一起诵读。”
这是今年以来,中仙诗社配合当地政府工作开展的第4场活动。中仙诗社成立至今已有91年,成为当地乡村文化活动的特色平台,许多具有诗歌梦的人在此重拾创作激情,用文字参与乡土建设。
以诗会友聚乡贤
中仙诗社成立于1932年。那时,池其芝、池兰芳等人在福建省立第二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诗社活动。学成归乡,他们便联手成立了诗社。有《中仙乡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中仙成立诗社,社址设在溪龙寨池其芝家。”
“据悉,当时每逢春节都会办一场诗会,台溪乡等周边乡镇以及永泰县等县内外文人雅客也赶来参加赛诗,很热闹。”池金寅说,前辈们以诗钟(七粹)的格式进行合唱,并按诗词的优秀等级,相继评出状元、榜眼等7个等次,并将优秀诗稿手抄成册,供乡民们传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仙诗社解散,但仍零星保留着一些诗会活动和诗词作品。“文革”期间,诗会活动被迫全部停止。直到1979年以后,诗会活动才渐渐恢复,并涌现出一批热爱诗词的“草根知识分子”,诗会活动沿袭至今。
“只要喜欢诗词的爱好者都可以参加诗社活动。如今,诗社有成员百余人,年龄最大已至耄耋之年,最小的只有10多岁,涵盖县内外各行各业。”池金寅说。
如今,随着赛诗会、诗词专栏、诗集等发表渠道增多,当地诗词创作活动越发活跃,许多在外工作生活的乡民们也时常返乡参加诗会活动。2002年庆祝“中仙诗社成立70周年”时,中仙籍退休老干部池有良便寄回4首感怀诗庆贺;每逢诗社有活动,居住在城里的退休干部张和敢都会赶回乡里献一份力。
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疫情,诗社就通过微信群开展线上诗会活动,共征集到30余首诗词作品。其中,社员张久凤创作了一首《打赢疫情阻击战》:“病毒‘新冠’猛突降,全民阻击免遭殃。华夏自有金箍棒,敢教疫魔无处藏。”
老诗社释放新能量,吸引不少老少诗词爱好者聚在一起写诗作对,其乐融融。因此,有诗友欣吟:“吟朋会聚赛诗场,老凤新雏唱和忙。搜刮枯肠齐奋力,弘扬国粹创辉煌。”
吟诗作词助发展
“承国学经典,写时代颂歌。”每逢节日和庆典时,中仙诗社就积极配合镇政府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工作,出诗刊、送对联、猜灯谜……以吟诗作词、弘扬正气的方式在镇区形成别具一格的临街文化。
“每逢节庆时,我们都要征集诗稿,出一期诗刊。乡亲们对此很关注,时常会来问什么时候出刊?每期诗刊一出,大家都会聚到文化栏上读诗。”社员池珠华说。每期诗刊,他都会亲自铺纸研墨,将诗稿一一誊抄后,再张贴到镇区的文化栏上, 数十年不辍。
从2000年起,中仙诗社每年都会紧扣镇中心工作,创作一副对联贴在镇政府大门两侧,用以激励干群团结奋斗。如“中天丽日,经贸繁荣贯沙厦;仙域福临,民生改善筑莆炎。”“中华世泰,追梦复兴担使命;仙域景荣,潜心改革建新村。”
2016年,在策划《乡村大舞台》中仙专场演出时,中仙诗社提出“银杏故乡 诗画中仙”主题,不仅该建议被采纳了,由诗社策划的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以“中仙”两字冠顶征集对联的互动节目,更使整场演出活动达到高潮。
2018年,为配合当地政府申报“中国竹家居用品之乡”,中仙诗社举行了以“竹”为主题的诗联征集活动,相继收到“孪生兄弟貌寻常,一日三餐合力忙。苦辣酸甜皆首试,只为众庶口生香。”等诗联作品,被媒体广泛采用。诗社还编写6期《竹乡情韵》诗集,全面展现了当地深厚的竹文化底蕴,为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多年来,中仙诗社相继以“脱贫齐走小康路”“强国复兴有我”“扫黑除恶”等为主题,开展诗词征集活动,并举办诗词赏析会,编印作品分发给镇区群众,为推动全镇发展营造积极氛围。目前,《竹乡情韵》诗集已出至第8期,每期都能选录500至800多首(副)诗词对联作品。
热心教育启后人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仙诗社社员池珠华在家里举办免费书法培训班,间隙教授诗词创作。10多年来,他已记不清自己教出多少位学生。“虎年事事吉相逢,万户千家喜气添。华夏腾飞新世纪,兽王添翼搏云天。”这首《虎年感怀》便是池珠华的学生所作。
中仙诗社每年都会到镇区校园以及各村开展诗词讲座,从2019年起,在中仙中学开设诗词、书法等课程,因每期报名人数爆满,学校不得不限制名额。
在诗社的浸染下,不少镇青年干部职工也成了诗社的忠实读者,并积极参加诗社的征稿活动。
“偏僻山区换旧装,云飘深处有仙乡。松青竹翠同掀浪,果熟稻丰共溢香。四季峰峦多锦绣,一年气候适温凉。平安建设民心聚,新镇振兴策划长。”青年干部纪贤冬根据自己在镇区工作的经历创作了一首《印象中仙》。
“亭亭玉立水池塘,根植淤泥污不沾。应学青莲身自洁,花开瓣落仍留香。”新入职的青年干部张心如围绕“存正心 守正道 养正气”主题,创作了一首《咏莲》。
池英芬等社员还各自编写了《茅舍闲吟》《山乡拾趣》等诗词小册,描写家乡生态风貌、乡土民情和优良的家教家风等,颇受当地乡民们的喜欢。
“中仙诗社始建于中仙村,受益于诗社浓厚的文化底蕴,如今村里已相继培养出17位博士、50多位硕士。我们希望能借助诗社,培养起下一代对格律诗词的兴趣,提高乡民们的文化素养,为乡村文化振兴做点实事。”池金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