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娘子军”的带头人罗春娣
妇女耕山队在开荒造林
妇女耕山队员拖辘车运木头
罗春娣旧居 (欧秀银 摄)
开山造田 发展生产
●张河才 黄蓝明 陈固湘
清晨,细雨绵绵,青山万木格外清新。
尤溪县梅仙镇谢坑村,60年前,罗春娣在这里创建全国首支妇女耕山队。走进罗春娣的旧居,一座百年老宅,二进单檐歇山顶木屋,正厅梁上高悬着“青山上永远的丰碑”的匾额,左右厢房墙上刷着标语,屋内四面墙上360幅图片和连环画,当年罗春娣带领林海娘子军在山上“撸起袖子、卷起裤脚、挥起锄头”埋头苦干的场面浮现在眼前。
1
“林海娘子军”带头人
新中国建设初期,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有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和全国劳模时传祥等,罗春娣(1924-1990年)就是那个时代造林育林的全国典型。她舍小家顾大家,成立了全国首支妇女耕山队——谢坑妇女耕山队,组织姐妹们开荒造林,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先后当选为福建省妇联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罗春娣,出生在尤溪县西滨镇七里村贫农家庭,少年时,因家庭贫困,无法供其求学,她成了放牛娃。她早年名叫罗春弟,曾祖父希望她长大成人后,能成为巾帼英雄,撑起半边天,与家为国分忧,便给她改名罗春娣。果然,她不负祖辈的厚望,历经风雨,闯出了一条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20世纪60年代,罗春娣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号召,以一己之力,组织25名姐妺上山,耕山造林育林17年,开垦了“虎头山”“鬼洞山”等5座荒山,共造林4300多亩(其中油茶434亩、茶叶60亩、果树40亩、毛竹417亩),育林2万多亩,为国家生产木材1万多立方米,生产松脂、山苍籽油等林副产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她的带动下,尤溪县创办妇女耕山队247支,队员7700多人,造林40.5万亩,占同期全县造林总数的33.2%,还抚育中幼林162.6万亩,育苗5036亩。时任省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三进谢坑大队,高度赞扬罗春娣是“林海娘子军”带头人。
2
攻坚克难 荒山披绿
创业何其艰难!1963年的春天,国家号召“发展林业生产,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罗春娣响应号召,走村串户鼓励村中妇女走出家门来参加生产劳动,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她四处碰壁、挫败连连,但她仍不放弃,足足跑遍了谢坑七条山沟。终于建立起了全国首支妇女耕山队——尤溪谢坑妇女耕山队,此时只有9名成员。
同年夏天,罗春娣带领9名耕山队队员到崇山峻岭里安营扎寨,踏上当地最高的鬼洞山开荒。当时四周都已新造幼林,唯独鬼洞山荆棘丛生,一片莽荒。祖辈传说,鬼洞山山顶石洞里住着“山魈鬼”,也正因此,村里从来没有人敢上这座山,更别提上山造林了。然而,连男人都不敢去的鬼洞山,罗春娣却带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姐妹们冲锋在前。当时第一批加入耕山队的队员罗爱玉女士说:“到了山上大家都不怕了,都在卖力干活。”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其实,在鬼洞山上要对抗的并不是所谓的“鬼”,而是山上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四季恶劣的环境。春季雨水充沛,时常弄得一身泥泞;夏季天气炎热,土壤干旱,蛇出没蚊虫多;秋冬寒冷难耐,手脚冰冷,被子不足时四五人合盖一条;一日三餐吃不饱,荒野采摘野菜来充饥。即使如此,她们也没有放弃,克服重重困难后,第二年春天她们便在鬼洞山上种上了3万多株松树和油茶苗。
到了第二年夏天,耕山队发展到25人,最多时达到105人。攻下鬼洞山,她们又乘势上了虎头山。那座荒山所见之处皆是茅草和灌木丛。然而,她们没有退缩,干脆在山腰搭起山棚,吃住都在山里,全心投入耕山育林。虎头山上最让人害怕的是猛兽。如何“斗虎”,她们开会探讨,找到办法:把老虎藏身的草窝、树丛通通劈光,让老虎无处藏身。越是艰巨的任务,这群林海娘子军越是奋起出击。最终,她们成功“占领”并改造了虎头山,1200多亩荒山披上亮丽的“绿衣裳”。从1963年至1979年,她们不怕“鬼”、不怕虎、不怕险、不怕难,让5座荒山变成葱郁青山。
3
运木造田 建起新村
除了给荒山披绿衣,妇女耕山队还带动了山区经济发展。起初,为了给生产队减负,她们决定把劈草烧山、抚育幼林砍下的杂木收集起来,拉出山外卖。可是,谢坑离城镇远,山上除了一条集运木材的辘道外,就没有其他路。面对穷途窘境,姑娘们自学起拖辘车。拖辘车,其实就是用两块木质坚硬的木头制成的狭长载运架,靠着人力拖动,在嵌进小圆木棍的山道上滑行,上山扛着空辘走,下山拖载着重物走。拖辘特别容易受伤,连男子都要小心,何况弱女子。谢坑的辘道九九八十一弯,从深山到河边有5公里多,要经过3处陡坡11座辘桥,其中谢坑大辘桥长27米多,距山涧底近20米。然而,这些都没有吓退耕山队,她们通过不断地练习,由空辘到载物、由轻载到重载,用小小身躯将一车车重达四五百斤的柴火运出山。现仍健在的老队员陈秋妹说:“一开始大家都拉不动,很多人只能坐在地上哭,哭完了就擦干眼泪继续拉。”说到这,陈秋妹眼眶里噙满了泪水。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深山水泊间,林海娘子军靠双手创造出一方新天地。一开始耕山队都是自己带口粮上山,后来为了减轻生产队负担,罗春娣便带领队员们开山造田,自己生产粮食,她们在祠堂山上开出40多亩水田。田里缺水,就开渠引水。1969年,她们从队部南面的科第村水尾田处沿着山脚开了一条3.5公里长的环山渠道,凿了一条96米长、1.7米高的隧洞,硬是把水从科第引到新开的田里。之后,又在水尾水渠源头处修了一个蓄水1万立方米的水库,她们自豪地把水库定名为“争朝夕”水库,把隧洞取名为“争光洞”。而后她们又建起一座17.64千瓦的电灌站,既补充了农田用水,又解决了生活用水。后来,在上级支持下,她们在祠堂山盖宿舍、建仓库、办食堂,建起了新队部,结束了住山棚的日子,这里成了谢坑村的第八个自然村,取名为新建村。“敢于革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勤俭办队”这32个字,就是对林海娘子军最真实的写照。
4
林海巾帼丰碑永存
作为林海娘子军的当家人,罗春娣全身心投入。队员没劳动工具她把锄头和劈刀借给她们用,队里没钱没盐她自掏腰包补给,一桩桩一件件,她无私奉献,付出的太多太多。
相传,大禹治水,十三年居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连儿子都无暇顾及。罗春娣也有这样感人的故事。那时,罗春娣每年三分之二以上光阴是在山里度过的,这样一来,她就无法照料年仅8岁的小儿子柯德宇,为了安心搞好开荒生产,她索性把儿子接到山上同吃住。刚进山时,因水土不服,儿子常生病,罗春娣既要当寻山采药的“李时珍”,又要担起母亲的责任,用土法熬制药汤日夜呵护。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里成长的野孩子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也融入了特殊的大家庭里。于是,他便成为队员们“苦中乐”的逗儿,姐妹们平时也戏称他是最小的队员。如今,柯德宇已近70,“我的童年几乎是在山上度过的,平时吃的是没饱的饭,穿的是戳破的衣,住的是树下的棚。”回忆往事,柯德宇感慨良多。
罗春娣想的总是耕山队,想的是集体。为了耕山队的长远发展。她不但抓生产抓经济,还特别注意队员们在思想层面的提升。白天带领姐妹们上山生产,晚上办夜校,组织姐妹们学政治、学文化、学唱革命歌曲,让很多没有文化的姐妹们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罗春娣自己也只上过14天的夜校,但她不服输,即使在参加工作后也没有落下学习,有空余时间就学习,有不懂的问题就积极请教。日渐积累,她的文化水平达到了小学程度,开会讲话、作报告,都说得条理清晰。当时队员们都说:“加入耕山队,既治了荒山,也治了自己的睁眼瞎。”就这样,罗春娣顶住巨大压力,鼓舞妇女们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改变了农村女孩子由父母做主、早早成婚嫁人的陋习,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在那个不平凡的时代,林海娘子军创造了一代传奇。
万山碧透、层林如海,这是前人一点一点栽下的绿色成果;风动松涛、雨点竹梢,罗春娣和林海娘子军艰苦奋斗的故事依然在这里传颂。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近几年,尤溪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林业三产融合,推进林长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加大林改创新力度,鼓励村级成立林业新型组织,全力释放“生态红利”,先后获得“全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等荣誉称号。青山葱郁,丰碑永驻。在林海娘子军战斗过的地方,绿水青山的新故事正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