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文顶山上一束光——追寻俞今吾先生在尤溪县梅仙中学任教往事
2023-09-06
作者:佚名
来源:三明日报

1974年,梅仙中学初中(二)班毕业照,俞今吾在前排右一。

2004年,俞今吾(前排左三)与梅仙中学在福州的老同事、学生合影。

年轻时代的俞今吾(摄于1950年9月)

2006年,俞今吾为梅仙中学76届毕业30周年聚会而作。

●本报记者 王长达

人们常说,一位好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有明灯照亮心灵、指路导航,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

“俞今吾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拜访村贤林上斗先生。提起自己的恩师俞今吾,这位“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眼里不时闪烁着点点星光。

夏日炎炎,农家小院里,林上斗与当年梅仙中学的师生追忆往事。俞今吾先生四十多年前在梅仙教书育人的故事,人们记忆犹新;浏览俞今吾先生的女儿、福建师范大学俞歌春教授发来的美篇 《杏坛春满——追忆我的父亲和母亲》,先生的风雨人生浮现在眼前。

俞今吾先生,这位历经风雨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这位身处逆境一心育才的人民教师,这位一身正气热心公益的谦谦君子,就像一盏明灯,闪耀在人们心中……

为人师表

梅仙中学位于梅仙镇文顶山。1969年3月创办时是一所学制二年的初级中学,1971年增设二年制高中部,当时老师只有8人,到了1972年高中扩到2个班,老师不够用,梅仙公社就将当时下放梅仙的4名外地教师调来增援,俞今吾就这样走进了梅仙中学。

俞金吾是福州农校语文教师,妻子刘毓英在福建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文化大革命”时,这对教师夫妻受到冲击,先后被下放到尤溪梅仙湖洋、坑底(现属联合镇)。1972年4月,夫妻俩调到梅仙社办九二零厂上班,住在梅仙下坂尾民房里。

这年11月,俞今吾作为编外教师,到梅仙中学代课。最初,俞今吾每天早早须走一里多路到学校上课。后来,学校借用旁边铁厂做师生宿舍,他与妻子才住校。

很快,学校师生们就发现这个带着福州口音的先生与众不同,很有水平。

俞今吾,原名俞肇淑,福清市海口镇梧屿村人,生于1921年。1946年从福建省立师专第四届(民三五级)文科毕业,在校时被称为“文科的大将”,一手小字活泼秀气,古体诗、公文、议论文、散文都很拿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在福州农校任教,负责语文教学,其间曾被农业部抽调从事全国中专农校语文教材审定工作,曾获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他中等身材,相貌斯文儒雅,爱写古体诗,特别推崇鲁迅的诗文,还用一方“孺子牛”寿山石藏书章时时鞭策自己。他讲话不快不慢,声音不高不低,待人平和,学生见了肃然起敬,上课没人敢做小动作。

有的农村中学老师不修边幅。俞老师穿衣非常整洁,扣子扣得清清楚楚,一双旧皮鞋总是擦得亮亮的,参加劳动、运动则穿着麻做的青色绩布衣裳。

学生劳动时,一般老师在一旁监督,俞老师则跟学生一起劳动。当时,梅仙中学初创,师生们筚路蓝缕建设新学校。挖操场,到河边挑沙,到南洋拉石头铺路,俞老师都与学生一起劳动,洒下无数汗水。建宿舍时,他与学生走了20多里路,去科第砍木头,碗口粗的杉木扛在肩上,用破衣服垫着,把木头绑紧,一人一根扛回来。“1973年春,到双峰村焦坑支农,那天下冰雹,俞老师和学生们一样下田双手薅草,一直到下午收工。”学生萧振凤至今还记得当时情景。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在学生们眼中,俞今吾就是这样一面明镜、一个榜样。

古道热肠

“要不是俞老师帮助,我就没书读了,更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林上斗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与俞今吾先生面对面的情景。

那是1976年下学期,林上斗上高二,学费要6元,他利用假期,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间和母亲去砍点小竹子卖凑学费,一车竹子几毛钱,好不容易才攒了4元。开学报名,钱不够,他暗自蹲在学校小角落哭。俞老师看到了,问明情况,就回宿舍拿来2元钱,让林上斗去报名,他才得以重新回到课堂。

梅仙中学老书记张章鑫说,俞老师生活十分节俭,就是一碗米饭、一个地瓜、一点青菜,爱吃稀饭,配点黄豆、虾米,一个月伙食3元多。

省下来的钱,他拿来帮助困难学生、困难教工。教工周维怀病故,妻子没工作,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年幼,俞老师私下资助他们。连他的搭档倪烈成老师也是好多年后才从旁人那得知这事。

俞老师爱生如子。女生吴淑珍住在南洋澎底,他走了15里路去家访。寄宿生没开水喝,常会去老师办公室讨水喝。俞老师不仅给学生倒开水,还附加一勺白糖。那时物资紧张,糖要凭票供应。“让我受宠若惊。”柯德金同学说。

梅仙中学老校长王元顺说,俞今吾为人热情,对新老师热心帮助,从来不发牢骚,提意见时也很有修养。

周治河退伍回来在梅仙中学当民办老师。俞今吾尊称他“治河老师、周老师”。俞今吾爱打排球,常约周治河打球,他当二传手,让周治河扣球。1977年恢复高考,周治河备考,但心里没有底,就试着写作文。他写了记叙文《河岸秋枫》,还有一篇是以铁人王进喜为材料的读后感,忐忑不安地拿给俞老师看。俞今吾看了说:“你能行,比我的学生写得好。”俞老师的鼓励,让周治河有了信心。那年,他考上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回到尤溪从教,后来担任尤溪一中校长。

张章鑫是俞今吾的学生,1976年高中毕业。同年8月底,梅仙中学初中部招民办老师,张章鑫入选。可从未上过讲台,他不知怎么教。俞老师说,熟悉教材、课程、学生,才能上好课,你先听几节课,先学写教案,我认为可以了,你再自己上。俞老师每周有十几节课,他错开课时,手把手带张章鑫,张章鑫听课一个星期,顺利上岗。

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当年俞今吾就像一盏明灯,给了许多师生温暖和希望。

教学有方

“对学生要严格,字词要过关,学生基础薄弱,初一一定要带好,打好基础。老师一定要严谨,板书工工整整。”张章鑫至今记得俞今吾的叮嘱。

当时,尽管身处逆境,可俞今吾始终认真备课,写出提纲式的教案,认真上好每堂课。

上课时,他戴一副老花镜,还拿一个放大镜。板书字写得密密麻麻,写得小,但极为工整,绝不潦草。写完字,他拿着放大镜,眼睛眯着看,看到好字就圈一下。

由于“文革”,76届的学生没读什么书,基础差,但俞老师十分耐心,对待这些高中生就像对待小学生一样手把手地教。班上50个学生的作业、考卷,他都是自己改,学生作文更是面批面改,“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一步步引导,牵着每个同学安全渡过独木桥。”张章鑫回忆。

那时,学生写错别字特别多,他总是把学生叫到面前,盯着改。他关注好学生,带在身边指导,对差生也不放弃,无偿补课,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学生萧光耀写字不认真,把“耀”写成简化字,班级发言时,他抄报纸凑合几句来读,这些行为都被俞老师批评,此后,萧光耀再也不敢马大哈。后来,他成为尤溪的农业专家。

“俞今吾老师,我一直把他当成师长。他知识渊博,文学造诣很深,学术上要求严谨,对于学术问题,总要引经据典,非常认真,对学生的问题绝不信口开河。”倪烈成老师说。倪老师当年与俞今吾配班,是班主任,后来在福州工业学校退休,今年82岁。

学校教学不规范,没有教材。俞老师为学生找来教材,每篇课文清楚透彻分析讲解。学生陈仪代记得,为了让学生练习古文,俞老师拿蒲松龄《狼》作范例,让学生听写,加深印象。讲白居易的《卖炭翁》,他联系生活,细细讲解,把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讲诗词、讲格律、讲平仄,每个知识点他都循循善诱,清晰梳理,学生萧振凤就是在那时爱上了古体诗。

当时实行“开门办学”,要求学生进工厂、农村社会实践,学医、学农、学工。但实际执行变成“只开门不办学”,就让学生劳动,忽略了文化教育。俞今吾不怕风险,想方设法坚持办学,为学生弥补损失,主办《开门办学专刊》,让学生写文章,就是其中一招。俞今吾与倪烈成带着20多个学生,扛着一把红旗,打着背包,走60里路到百丈漈学医,睡觉就睡在队部戏台上。师生们一边采药,一边访问贫农,做社会调查,最后汇集写成一本书,有上万字。萧振凤还记得当时自己写了《飞泉流瀑夜明珠》《支农路上采黄金》两篇文章。

师生拉着板车去南洋搬石头铺学校的路,俞今吾就联系实践进行实物教学,让学生以亲身的经历写下《路》这篇作文,而后一一指点,让学生在生活中练笔。

高一时,俞老师带着学生去坪寨寨头做社会调查,采访一星期,师生们住仓库,摆地铺,自带粮食,自己煮饭,深入生产队、农户家了解生活、生产情况。在他指导下,同学们完成了调查报告。学校到坪寨办扫盲班,半个月,白天与村民同劳动,晚上上政治夜校,学生陈良炎完成了一篇两万多字的调查报告《沈河畔》,俞老师还将文章打印出来。

孜孜不倦,教学有方,俞今吾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子登上了知识殿堂。

育人树德

俞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还重视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时国家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个老师负责一项体育活动,俞今吾负责女生的排球训练。他擅长排球,训练严厉、正规。在他调教下,十多名女生都学会了打排球,体质明显增强,师生、同学感情越来越深。

倪烈成说: “俞今吾老师在传授学业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非常重视,注意从小事抓起,细致入微地做思想工作。”

倪老师记得,一次,师生们在学校劳动基地的地瓜地里锄草,坡下方是一条路,有个残疾人挑着一担水去浇地,走路踉踉跄跄,有三个学生看了,跟在后面,偷偷学着那姿势,在场劳动的同学哄堂大笑。作为班主任,倪老师认为这是学生恶作剧,就把那三个学生叫来简单批评了几句。

后来,在福州的学生与俞今吾、倪烈成聚会时,大家聊起这事。倪老师才知道,那天事后收工,俞老师专门找那三个同学谈话,严厉批评。俞今吾没把这事当成学生恶作剧,而是提到思想道德高度对学生进行训诫:你们对残疾人不同情,还取笑他,没有一点劳动人民感情;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我们更要关心帮助他。而后让这三个学生向残疾人道歉,还和学生一起帮助他整理菜地。

“我就是那三个同学之一,这堂课给我们的思想震动很大,影响了我们一辈子。”林上斗说,“关心弱势群体,是俞老师为我种下了这颗种子。”

当时梅仙中学师生住在铁厂宿舍,老师住楼上,学生住楼下。一天晚上,学生宿舍传来喧闹声,俞老师没有当场下去批评,第二天问学生,你们晚上为什么不安静?原来,有个学生到航运站果场摘了几个芦柑,在宿舍里分给大家吃。俞老师当即批评:“你们做得不对,今天我是第一次发现,以后要好好改正。”

看到学生爱推搡、玩鞭炮之类的不良习气,俞今吾总是及时批评。批评学生时,他习惯把眼镜脱下来,批评几句再戴上,觉得批评不够,就又摘下眼镜。所以同学们说俞老师有个特点,一摘眼镜,就是要批评人了。

“做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俞今吾总是对学生谆谆教诲,引导着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我是党员”

在梅仙中学5年,俞今吾老师教书育人,为莘莘学子架起了成长阶梯。1977年11月返回福州农校后,他依然关心着这些学生。

萧振凤高中毕业后,在乡下初中班当民办老师,俞今吾一直与他通信,鼓励他报考大学。1981年,萧振凤考上三明师范,后来与妻子吴淑贞一直在梅仙任教。

柯德金,师范毕业,从小学老师干到中学老师,后来改行。他在雍口中学任教时,也是跟着学生一起劳动,“我是深受俞老师影响。”

学生胡玉太在尤溪五中教书,他的板书也像俞老师那样,书写得极为工整。

林上斗1981年参军,1989年在福州部队当连长。他特地去看望俞今吾老师,那时俞老师已离休3年。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尽管人生受到冤屈,但只要人家说我像一个共产党员就好了。”久别重逢,俞今吾告诉了林上斗自己不平凡的经历。

原来,1949年2月,他就被挚友林慰慈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解放初他到闽侯参加土改工作队,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党籍没有被承认。30多年间,他历经坎坷,直到1985年6月才恢复党籍。

“我父亲十分苛求自己,工作上他一直是先进工作者。”俞今吾的女儿俞歌春说。1977年11月调回农校后,俞今吾任教务主任,而农校语文教学还是他领军,他一边照顾体弱多病的妻子,一边投入教学。1984年,他被评为福州市劳动模范。1986年3月他离休,就此告别奉献了32年半的讲台。

俞老师对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平反后,组织要给他调大房子,他坚决不要,房子就是60多平方米,加工资也多次不加,组织上说是普调,不然会影响大家,他才作罢。

1993年妻子过世后,他每天坚持晨练、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听音乐,也常与老友倪烈成、学生们相聚。

“作为一名党员,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事要关心,要做标杆,要做好事,帮助别人。”俞今吾常常这样告诫学生。

他大爱无私,对自己很抠,生活简朴,晚年还在用梅仙中学做的四角木床,工资除了买书,大多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1998年洪灾、2008年南方冰灾、汶川地震,他捐款数千数万,留下的邮政汇款回执就有一沓,其中汶川地震他就捐款6万元。为了让部队的官兵多听好歌,他跑遍福州城上百家音像商店,找到150多盒磁带,还买了录音机,让林上斗带回部队,充实战士们的精神生活。

对学生,俞今吾依然严格。他经常教育学生,不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了过去,不能忘了敬业、廉洁,不能忘了自己是农村出来的,不能给党抹黑。

平时谈起不正之风、腐败、“拜金”铜臭等现象,俞今吾常常义愤填膺。他经常提醒林上斗,你是带兵的领导,要善待战士;批评要含蓄,当领导说话要文明;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心中要有约束。

萧振凤从武夷山旅游写诗寄给俞今吾向他请教,他对诗一字不改,反而写信问萧振凤花了谁的钱去武夷山,得知是组织安排的,他才放心。

有公职的学生带了土特产来看他。问清学生近况,得知土特产是学生自己买的,师生这才畅叙欢言。

2006年6月,梅仙中学1976届高中30年同学聚会,俞今吾重返梅仙,与弟子们团聚。临别他写了一首诗,赠给同学们——

腊梅早发暗香来,深苑琼花次第开。莫道吾家园圃浅,人情毕竟爱亲栽。

俞今吾生前常与林上斗等弟子聊起梅仙往事,聊起自己带领学生在半山开荒,讲起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景。那时林上斗就向老师许下诺言:“我们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来在家乡建养老院和儿童村,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让孤残孩子远离不幸,这一定也是您最希望看到的事!”

2015年4月,林上斗从部队退职,他毅然婉拒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带着党员组织关系,返回半山村建设家乡。这年12月20日,俞今吾先生逝世,享年94周岁。

斯人远矣,长风如歌。如今,俞今吾先生洒下汗水的尤溪梅仙、联合乡村新村焕新颜,梅仙中学作为一所城郊型乡村初级中学,教风、学风、教学成绩名列尤溪前茅,俞今吾先生的故事如同一束心灵之光,依然指引着这里的园丁、学子正心向上,奋发前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