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
桂峰村旅游导览图
张玉清(右一)向游客介绍古建
“您得提前预约哦,不然怕到时候没有房间。”“等桂花开时,欢迎您再来桂峰村游玩。”9月9日上午10时许,在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的一家民宿里,32岁的张玉清正忙着迎送游客。
桂峰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村古建筑保护区占地面积195亩,传统街区建筑群面积2.6万平方米,是福建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近年来,通过激活乡村活力,桂峰村将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农业、文化等融合,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旅游等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作为“外来媳妇”的张玉清也和家人一起经营起了民宿,享受到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的切实红利。
“今年暑假,村里迎来旅游小高峰,周末客房都满,住客达30多人,忙得脚不沾地。这壶水都烧开3次了,我一口都没喝上……”间隙,带着一股风风火火劲头的张玉清,抽空走到葡萄藤架下的茶桌旁,端起水杯猛喝了一大口。说话间,她点开手机微信,开始回复游客的订房信息。“你看,已经有客人来订国庆假期的客房了。”
大学生寻踪古村做民宿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承祖训来到桂峰避世筑居、耕读传家,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村内39幢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分布在三面山坡上,错落有致,其间还有古道、古街、古巷、古书斋、古画、古碑刻、古族谱等,素有“山中理窟”“云霞仙境”之称,许多专家学者参观后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自2003年福银高速通车起,桂峰村依托传统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资源,以保护古村落核心区为主,开发利用为辅,依据当地特色的“蔡氏”民俗文化,为石狮厝、楼坪厅等39幢古民居编修“一房一故事”,举办“晒族谱 传祖训”民俗活动,弘扬耕读文化,培育古村文明乡风。
通过将生态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桂峰村把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等。
2012年,作为三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张玉清慕名来到桂峰村实习。机缘巧合下,她选择在这个古村落里结婚生子,安家落户。
“2015年,出村的道路被拓宽至8.5米,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村里开始有游客到访。当时,我家正在从事养殖业,一场禽流感让我负债累累,看到村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就决定转型办农家乐。”张玉清回忆,“没想到,生意还不错,最多一天能接待40多桌游客。”
2017年,来写生的团队纷至沓来,在村里一待便是好几天。但村里客房数量有限,嗅到商机的张玉清便计划整修自家的老房子,开民宿。“因为老屋是‘六扇房’,没法大整修,我就在一楼处加盖了一排卫生间,在二楼的房间安装了移动卫生间,‘实在家庭民宿’就这样营业了。”张玉清说,“由于住宿条件较为简单,所以吃住一体的话,每人每天仅收60元。”
今年春节期间,桂峰村举办迎“竹蛇灯”节,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活动,搭配2000多盏散落在全村各角落的大红灯笼营造的夜景,受到游客热捧,迎来开门红。但在正月初五时,有几位游客看完“实在家庭民宿”简单的住宿条件后,连夜赶回城里住酒店。这件事让张玉清下定决心要打造精品民宿。
“以前,我只想着有得住就行了,但现在大家开始追求住得好。所以,今年春节后我花费100多万元,对老房子进行了大整改,设有25个房间6个房型,每间都有独立卫浴,还增设了休闲吧、烧烤区等。”张玉清说,于今年“五一”节重新开业的民宿,成了村里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4年桂峰村一家民宿都没有,现在共有12家民宿220个床位,节假日时皆处于满房状态。
6000次相遇里的懂得与发现
除了是民宿经营者,张玉清还是桂峰村里的景区讲解员。截至目前,张玉清已经为游客讲解了6000场次。
“南宋时期,桂峰村曾是尤溪前往福州的中转站,设有酒楼、商铺、作坊等,过往的商人、小贩和艄班工人等皆在这里解决食宿,其繁荣之盛时还曾被誉为‘小福州’。‘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这首诗便曾是桂峰的写照。”每逢忙完民宿的事情,张玉清就头戴一顶遮阳帽,耳畔挂着讲解器,娴熟地带领着一拨又一拨游客徜徉于桂峰村的巷弄里,讲述着古村落里的故事。
幽静山谷中不时响起清脆鸟鸣,于袅袅凉风中跟随张玉清的脚步,穿梭在青瓦、土墙、石径、曲巷的古村中,一路欣赏着印桥皓月、丹桂飘香等桂峰八景,在小桥流水、诗韵幽幽的古韵里,感受着桂峰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恍若走进一幅格调文雅、笔墨清秀的山水国画中。
“据记载,桂峰村于明清两代中进士3人、举人11人、贡生29人、秀才413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大学生164人,硕士以上7人,教授、工程师等多人,真可谓‘桂峰无今古,学海有后人’……”在蔡氏宗祠里,一边听着张玉清绘声绘色地讲解,一边看着堂上高悬着的“进士”“文魁”“武魁”“父子翰林”“兄弟举人”“兄妹硕士”等各色匾额,游客刘云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蔡氏族人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看到他们勤耕善作,苦读求学的样子。
“为了保持村子原有的历史风貌,通过制定村庄规划、成立古民居保护管理协会等举措,以抢救性修缮为主,和村民签订协议,由村里统一收储,对外招标,不断加强古建筑修缮及保护,把一些民居修旧如旧。”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说,目前,正协同相关团队对桂峰历史文化的发掘、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村容村貌的改造作进一步规划设计。
“古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桂峰村正是守住了传统古村落的风貌,才能吸引游客。因此,每逢有研学团队来找我讲解时,我都非常乐意配合,积极协助提供古建故事、相关照片等资料。”张玉清说。
闲谈间,张玉清兴奋地跑回房间,出来时,手里拿了一本《桂峰画境寻踪营》研学手册。
“这本研学手册是一个实践教学团队留下的,我特意收藏了起来。手册根据桂峰村古建的柱、础、枋、椽、檩以及斗拱等特点作了图文描述,然后,我还协助设置了一些互动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古建梁架上的榫卯结构等。”张玉清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对于古建保护非常有意义。
通过在桂峰村实地学习,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林子川坦言:“这里的建筑是闽中民居的代表,其中镂空窗花设计工艺依然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桂峰的研学之旅让我对古建筑的基本构件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以前,1周只能讲两三场,现在1天就要讲两三场,节假日的讲解场次还得翻倍,1年至少要讲265天。至今为止,我的讲解场次已达6000场次。”张玉清笑道,身为一名景区讲解员,自己有职责让更多人认识桂峰村的美。
新故事在古村中讲述
在谋划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除了全力推动传统建筑保护工作,桂峰村还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尤溪七彩花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明九月文旅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村里投资兴业,发展“文化经济”。凭借独特的人文魅力,桂峰村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搭着村庄以文化铸魂,打造乡村“软实力”的顺风车,在村里发展起了新业态。
“有村民在外经营小吃店30余年,如今在村里经营着麦芽糖作坊;有在外工作20余年的村民回来打造百亩玫瑰花谷;有回村传承桂峰黄酒酿造技艺的年轻人;还有不少来自福州、晋江等地的创业者旅居于此办民宿、开店等。”张玉清说,9年前的桂峰村业态凋敝,青壮年多外出谋生,只有老人守着村子。现在,咖啡屋、茶舍、玫瑰花谷以及研学基地等多元主题业态在古村落里应运而生。
“桂峰村发展得很不错,人流量挺大,尤其是这几年自驾游的客人增加了不少。”原在福州经商的杨朝晖便慕名来到桂峰村,于2019年开了一家休闲吧,如今他也顺带干起民族服饰租用、旅拍等业务。
眼下的桂峰村,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的三五游客,徜徉古道拍照留影,与古民居相映成趣;或在桂花树下系红绳,许下美好愿景;或在茶舍里,煮上一壶清茶,办一场古琴音乐会;或在乡野村宴中,吃碗豆腐脑,喝碗草根汤,品尝麦芽糖的甜蜜……随着业态越来越红火,带动的客流量也越发多。
“曾有村民特意坐在村口数过往车辆,称最多时,1天里有34辆大巴进村。随着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老人们就自制野茶、笋干等土特产,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张玉清说,她也在民宿里帮助代卖玫瑰酱、黄酒等产品,不仅满足游客购买土特产的需求,也帮村民增加些收入。
通过文农旅融合发展,桂峰村成功举办了祭祖大典、“古村风情”摄影展、晒秋节、玫瑰节、酿酒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闽剧等民俗艺术节目、玫瑰拓染手工等文创活动、磨豆浆打糍粑等农事体验……各式各样的场景式展示、体验式打卡的古村旅游模式,吸引了游客们纷纷寻古而来,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的消费黏性,迸发出更多生机活力。
据悉,今年以来,桂峰村共接待游客28万人次,就业人数200余人,村营收入达2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