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探寻牛眠坑
2023-10-07
作者:●肖爱兰 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

林氏宗祠

清代牛眠坑林氏族谱中的“护林公约”

石牛跃涧

村民采的菇

 

牛眠坑,地处闽中半高山谷地,是尤溪县联合镇吉木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姓林,在牛眠坑已繁衍生息了500多年。一村一姓,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有着清晰的本源性和传承性。牛眠坑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当族群聚居向着稳定的社会单元发展,它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岁月的见证——无论村落的大小,繁华或衰落。

开基牛眠坑

牛眠坑的开基始祖阿明公,明成化年间携一家老小从上云村(现为连云村),迁到惠州村桥头居住。阿明公在桥头安设了水碓,以碓米为业。因惠州是尤溪通往延平府(现南平)的官路必经之地,阿明公的水碓坊常受过路官差的勒索和流窜游民的骚扰。阿明公遂心生避世之念,闲暇时就赶着牛群四处放牧,顺便打探合适的迁居地点。他发现,牛群吃饱喝足后,总是卧在半山腰的同一个地方休憩(现林氏祖祠处)。后来有一头母牛在这下崽后,怎么都不肯回家。在古代,牛用于耕地、整地、播种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力。因此,阿明公只得在此处搭个草寮,并建一个简易牛栏,安排族人在此放牛,傍晚赶牛归栏。在闽中方言中,坑,指代山谷,也有山涧之意。所以,此地被称作牛眠坑。

与此同时,阿明公发现此地山高却不险峻,林茂却不闭塞,是避世的好地方,后来他和堂弟郑尾公就有意识地在牛眠坑这一带购买山场置办产业。牛眠坑林氏族谱载:“始祖讳阿明,字忠聪,系十二都上云(村)文演公曾孙,大明成化中开十一都桥头村,住十余载”,十余年后,阿明公率众迁到此地开基定居。牛眠坑人丁兴旺自第十一代孙元鸾公起,牛眠坑共74户人家,约70户是他的后裔。

阿明公携家小族人在惠州生活了十余载,分四次置办产业。第一次,“置買江椿山场本地牛眠坑村,大小山共五号。同堂弟郑尾合买”;第二次,“又同買吴阿旺山场,土名牛眠坑”;第三次,“又合買唐宅山场,土名九坵崙”;第四次,“至嘉靖四十一年,又合買牛眠坑山,土名前堀坊,阳基一座。上至花台秀土,下及门头大路,以及两旁辅厝,不论数重。以并旷地及后门镜面。系吴宅,買来去花银叁十六两纹色。”显然,这叁拾六两纹银将门前大路、左右护厝、花台等附属建筑,一次性买断了。

族谱没有明确记载这四次置办家业的时间,也无从考证。 “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起止时间为成化元年(1465年)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阿明公是成化中期迁到惠州村桥头,那么,这个时间大致是1475年前后。阿明公和堂弟郑尾公在牛眠坑置办山场和房屋后,就搬到了牛眠坑。族谱还记载:“于万历廿四年(1596年)复迁于牛眠坑,系吴宅地基,共用去价银六十八两纹色。” 在这上百年间,林氏族人并没有一直居住在牛眠坑。有部分林氏族人曾搬到雷峰亭下的六湾岬(属惠州村)居住。复迁牛眠坑时,花了六十八两纹银,买下了吴家的地基。

由此可以推断,牛眠坑最早的原住民不是林家,而是吴家。据村民说,在池塘丘荒废的地基里曾挖到碎碗片,碎碗片上錾有“戴”字,在某处地里挖到的碎碗片,錾的字是“纪”。所以,牛眠坑最早的原住民,可能还有戴姓人家和纪姓人家。这些人家去哪里了,村民语焉不详,大概搬迁外地。

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长河里,牛眠坑的先民们,在缺少大面积耕地的陡峭山地上,沿着等高线修筑了台阶式的断面农田,也就是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泥淖一生,艰辛一生。即便如此,心中依然有一束光,在事稼穑以立性命的同时,力求知诗书达礼义,以立高德。其中翘楚者,一为第十四代孙林大坚,“言地理则囊括青乌,言剋择则秘符龙马,掌罗列宿,幼精堪舆。恩授耆宾,光耀前人。”一为同期的林大鹗,“处世言可为仿,行可为表,身纳荣八品耆宾。课孙子两途耕读,容度端庄,可为后世仪型也。”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位女性。清光绪末年,第十五代孙世澜公娶妻郭氏,生三子。郭氏“贤能当家”,一家四世同堂不分家,彼时三子、八孙,加女眷、女儿,人口最多时达43人。家中2灶4鼎,每天仅灶下柴就要烧两担。成年男子去南平等地打工,在家的人一起种地,饭一起吃。随着子孙繁衍,住房拥挤促狭。于是在民国17年(1928年),二房斯尚、斯在、斯衡、斯孔四兄弟合伙盖起半山厝,从大家庭里分出来。

半山厝四兄弟的后人依然以友爱、和睦闻名乡里。由于前些年半山厝住户都搬到山下建房或在城里购房,半山厝渐渐黯淡、颓败。2022年原住户踊跃捐款,共筹集了16万余元,将半山厝整修了一番,百年老厝焕发新颜。

牛眠坑是林氏先祖几经选择的避乱胜地,谷地深幽,林竹繁茂。乡民以躬身若牛的姿势,伴随日月星辰,延续着土地的魅力和人间烟火。林肇登老人说,村里耕地少,建国前村民以造纸为生,村子里有三个造纸作坊和20多个浸竹丝的石灰池。比如后头垅就有一个作坊和2个浸泡池,后寮也有一个纸厂及浸泡池,上坪崙有2个浸泡池。纸厂坑就是因此处有造纸作坊而得名,有一个作坊及浸泡池。“江旁凿臼为碓,上下相接。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 土法造纸,必不可少的是用于造纸捣料水碓。在石牛潭下游约50米处,有两处捣料的水碓遗址,村民叫车碓坑。村民挑着纸丝头去两个车碓坑捣料,碓头捣在青石臼里,发出“咯噔咯噔”的捶打声,此番情景,已是杖朝之年的林肇登老人至今历历在目。

百年族规

牛眠坑,绿树苍苍,绿竹猗猗。整个村子都被绿色淹没了,仿佛与大山一体自然生长,融合得完美无缺。二十多座黄墙黑瓦的夯土木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也让重重的绿色包裹着。

从泰山庵往山下走,只能在密林里“钻”着走下山。这是一片原始森林,樟、枫、苦楮、木荷,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杂树,虬枝横伸,纵横交错。有几棵酸枣树,目测直径有60厘米,酸枣掉落一地。巨藤如蟒,或匍匐于灌木丛,或攀援于大树。这片林子连到下林坑,是村里的风水林。下林坑是石牛潭到半山厝房子下方的那面山坡,整片风水林大约有150亩。

重修于清光绪己卯五年(1879年)的族谱明确记载了这片风水林的范围:“上至成宗公(第三代孙)录定界(录,保留、留用之意),下至水尾庵田边界,左至田边泰山庵界,右至上坪崙小路及后竹林、楂林(油茶)”,隆庆三年(1569年)八月,成宗公请地理先生曾评立筹定向,在水尾留了一片风水林,并立有禁图。 “近有无知之辈,不思物力维艰。斧以斯之,苍苍之色难留,斧以运之,郁郁之色莫保。”当时有村民去风水林里乱砍伐,于是他们订立族规,也就是“护林公约”:“自萎大干(树干),必须议价,贾以居祠。风雨催颓,亦必禀明尊长。适乎器用,尤必告知族众,不得私吹,与盗同罪。如有枝长者,虽遮稻,只许伐其槎蘖叶茂者。”族规明确规定,枯死大树,要按市场价买,收入归公;被风雨摧折的树干、树枝,要先禀告族里长老,才能捡回家;适合做梁、做柱等,必须先告知族人按市场价买,不然,就视同偷盗;如果枝叶繁茂遮掩了林下稻田,那么也只能砍去影响采光的这些枝桠。

“今立条约,各宜循规。如有盗批私砍,罚银壹拾两。不然投公理论。”如果胆敢盗砍,罚十两银。不认罚,也行,那就公堂上见!

可惜下林坑的那片风水林毁于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年代,族规是苍白无力的。下林坑以栲、银楮、米楮为主,杂有枫树、木荷、樟树等。因腐殖土肥沃,以盛产高品质的红菇闻名。近二三十年,村民有意识地维护风水林。不仅是风水林,整个村子的林木、竹都维护得相当好,植被繁盛。在县农业农村局上班的林文益是牛眠坑人。一次他回牛眠坑,在路边的山坡上就发现了成片的梨菇。他回家拿了篓筐来装盛,整整采了两大篓筐。

林文益说,过几年重修族谱时,族规里的护林公约会续写,不仅仅针对风水林,而是全村的山林。

这里主要树种有苦槠、栎树、栲树、枫树、梧桐等。想象春天的时候,苦槠树、梧桐、栎树等换上翠绿嫩叶并开出粉白色的花,夹杂着各色山花,郁郁葱葱,花香弥漫,一定是美不胜收的!

“神牛”奔腾

牛眠坑,真的有牛。在林氏祖祠山脚下的山涧中,有一头石牛。短而粗的颈部,宽厚的牛背,微微隆起的牛龙骨,憨态可掬,无不酷肖。在落差高约两米五的小瀑布中,它头部已探到上一阶河床,呈半直立状,正低首扬蹄,欲逆流跃涧而上,叫“石牛跃涧”。石牛是镇水避邪的神物,因此村民视石牛为牛眠坑的吉祥物。千百来,石牛把守水尾,守护着这个村子的气运福泽。

牛眠坑,除了有石牛,还有一尾金鲤。站在前头垅厝或后头垅厝往泰山庵方向看,是村民引以为傲的一处名胜——“鲤鱼朝天”。圆丁田为鱼肚,池塘对面田为鱼尾,层层梯田是片片鱼鳞,通往池塘对面田和通往圆丁田的两条小路,构成鱼身子的轮廓。泰山庵在鱼嘴,恰似龙珠。所以叫“锦鲤戏珠”,也是很恰当的。

观照牛眠坑的人居观念,无疑含蕴了诗意栖居的情怀。 村里那些拙朴的古厝、老厝,大多渗透了当地人的人居观念,“风吹褴带”“金钟挂梁”“牛乳甘泉”……以人与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来重新审视这个现象,其实这是追求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美诉求,是原始的、浑融的、自在的审美感悟。

牛眠坑的人,头脑特别活络,手也巧,林启海就是其中一个。20世纪70年代,林启海到山下赶圩,发现烟丝特别畅销,而且二两烟丝就可以卖七毛钱。那时牛眠坑壮劳力一等工分也不过是12分,分红在七毛钱到一元钱。于是他回家后就尝试着种了些旱烟,那一年卖烟所得几乎赶上了他在生产队全年分红的五分之一。于是两三年后,全村人都种起了旱烟。牛神庇护的牛眠坑,土壤肥沃,种什么都质优高产,牛眠坑的烟丝很快就占领了联合乡圩场70%以上的份额。

除了种烟,村里家家锯响,户户刨声,联合和梅仙圩场上的桶大部分来自牛眠坑。桶是笼统的概念,它包含蒸捞饭的饭炊(甑)、大楻、秧船(放秧苗)、吊桶、水桶、马桶……形态各异,用途各异。由于牛眠坑的桶做工精细,样式美观,榫卯结合严密,颇受青睐,闻名十里八乡。

总之,牛眠坑的村民,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因此,在20世纪,牛眠坑以富裕闻名一方,有着“小香港”之称。意思是村子虽小,却遗世而独立般躲在深山里发大财。

在新经济浪潮下,神牛奔腾,牛眠坑人开公司的,上班的,种地的,上学的,各自踏实向前。只有两三百人的小自然村,居然走出两个博士三个硕士。由于田地还在牛眠坑,在山下盖房的村民,成了走耕族。鸡鸭兔羊也都放在牛眠坑养着。保管族谱的林肇德老人,他在牛眠坑的老屋门前放了七个蜂箱。水尾泰山庵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每年的正月十二,全村人老少齐聚泰山庵前,抬着菩萨巡游全村。牛眠坑林氏族谱上的74户人家,不论人在何方,泰山庵的福首都要依次轮流做,一辈子只能轮上一次。今年就是林文益做福首,他要安排各个节日的各种祭祀物品、安排大节日锣鼓班、安排族人聚餐、安排祭祖时族人分工……林林总总,他慎重地记了几张纸。

很多村子还不及诉说自己的故事,就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渐行渐远。很庆幸,古老的牛眠坑,还坚守着古老的文化传承,还能拿出清代的族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