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联合五谷丰登
2023-10-11
作者:佚名
来源:三明日报

●绿 笙

1988年,在联合官丁山和下蔡寨发现两处新石器末期至青铜器时期的遗址,出土大量的石戈、石镞、石锛及印纹灰硬陶和夹砂陶片,以考古的方式验证联合先民3500多年前就在此劳作,他们使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山坡上开始凿挖梯田,一代又一代,从刀耕火种到使用犁锄;从人力拉耕到耕牛耕作,一垄垄梯田不断地叠加延伸,至宋代,联合的梯田群落日渐形成规模。当然,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联合的梯田依然还是梯田,直此2013年5月21日,农业部发布我国首批19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时候,联合的梯田就不仅仅是梯田了,成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农耕历史的典型代表,承载着汉民族足以傲视世界的农业文化。

我不知道最早开挖梯田那天联合的天空是否万里无云,在石器时代是否已有第一丘梯田,可以想象的是生息于此的一个个家族对于梯田热爱和渴望,从联合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民谚里,可解读到正是这么一种极致的追求,让联合的梯田在山坡上不断绵延。“万般佐料不如盐,万般生意不如田”“山是一步一步登上去的,田是一丘一丘开出来的”“犁锄不离手,吃穿样样有”,这是农民对土地渗透到骨子里的热爱,也是千年农耕文化的精髓。当然,我无意探寻远古时期联合梯田如何从刀耕火种的薪火相传直至今日规模,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联合”这个地名,因为每个地名背后其实折射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现在的联合镇下辖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云山、下云、连云八个建制村,从字面上似乎就可辨识出含义的村名,却有那么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隐喻,从我第一次踏上联合这片土地开始。

2023年9月23日,正是农历秋分时节,我站在连云村尚未正式开馆的“联合梯田农耕文化博物馆”前,这座算不上宏伟的三层小楼赫然撞入我视野的,是外墙上“五谷丰登”四个鲜艳夺目的大字,让我此前对“联合”一名怦然心动后初感豁然。迈进一层博物馆,首先迎接我的是一幅犁田图,健壮的耕牛和扶犁的农人瞬间让我进入农耕氛围中。最醒目的当然是三明一带几乎村村供奉的五谷仙雕像,他的右手居然别出心裁地握着一束真正的稻谷,而不是普遍的谷穗木雕。当我惊奇的目光一一掠过布满三层展厅的各式农村生产、生活用具时,这些来自各个年代的实物无声地对我进行了一番农耕知识普及,从中我看到熟悉的物件,也发现已从现代生活中消失的器具。而在一个来自于民国时期的打谷斗前,我想起方才村街边一块水泥坪上连云人展示的一幅晒秋图:饱满的谷子、花生,还有红艳诱人的辣椒。据说联合梯田有三宝:谷子、花生、田埂豆。

传说下云村有一丘梯田,生长着一种罕见的红泥鳅,只有卢公当年耕种过的那丘田才能见到。相传,有一年卢公到下云村一对老夫妻家种田,东家婆见他做事麻利且不惜力,很是欣赏。这天,她特意烧了几条酒糟泥鳅包在饭团里,让卢公带着下田做活。午饭时,卢公一口咬到饭团里的泥鳅,生性吃素的他只好将泥鳅倒入田中。悲天悯人的卢公看着田中已煮熟的泥鳅,不无悲伤地说:“泥鳅泥鳅,你们就在这里安身吧。”料想不到的是,卢公话音未落,泥鳅居然复活,它们在卢公面前游几个来回就消失了。从此,这丘田就有了别处没有的红泥鳅。

传说美丽而忧伤。而农历癸卯年秋分这天我没能到下云村这丘田见识红泥鳅,但在连云梯田里看到与金黄稻谷对比鲜明的绿色田埂豆。种植于梯田田埂上的黄豆画出一条条韵意别致的绿意,如天地间的五线谱,金黄色稻谷则是随意种植在五线谱上的音符。顺着因年代久远而错落不平的石砌古道,在一条田间小溪潺潺流水声中,我被淹没于梯田深处。飘着几朵懒洋洋白云的天空洒下的阳光质地格外饱满,一如梯田中争先恐后向我展示丰收的稻穗;从金鸡山上流淌下来的风携着浓浓绿意,在此刻的骄阳下却显得无足轻重。立于梯田之间,遥望围拢梯田的群山更显绿意葱茏,从村庄溯山峦而上,低处是气势夺人的毛竹林,高处则是南方最普遍的阔叶林。与林木相比,毛竹的绿色较浅,于是,天穹下显出泾渭分明的两种绿意。我听到从山林深处渗出的水滴是如何在不断地联合成水,一路联合后终汇聚成可以水滴石穿的溪流。当这些从山林里流淌出来的水滋润农人耕种的禾苗后,秋天,此刻的丰收也就顺理成章了。在田间我遇到正在劳作的收割者,当然他们使用的不是最原始的谷斗,而是安装了旋转齿轮的打谷机,这对配合默契的农民夫妻,割稻、打谷,然后翻晒,享受丰收的惬意。春种秋收,颗粒归仓,这就是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最具象的画面,而支撑画面的是那些落进肥沃土地里的辛劳汗水。我拾起一把稻禾放在打谷机上,看着饱满的谷粒欢快地与稻秆分离,每天享用白花花大米的我此刻必须也让某些汗水渗入这片土地,以这样的方式对劳作的农人表示敬意。

当然,我没能捡拾到古道上那些早已随时光变得面目模糊的脚印,那是一代代连云人支撑起整个家族兴旺的脚步。然而,我显然听到那些被沉甸甸阳光压得飞不起来的风执着地向每位来者讲述联合梯田的过往,那些主角或许语焉不详但主题鲜明的故事。这时候,梯田上丰硕的谷穗轻轻划过我的胳膊,一种陌生的喜悦在我心尖微微颤栗间,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有棱有角、造型古朴的丰收。这是来自联合梯田的丰收,在这座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步云桥上。

站在步云桥边,凝视这块已被经年累月山风抚摸得字迹模糊的石碑,远古而至的诗意,让这些在群山间层层叠叠向天边攀登的梯田奏响这片土地最悠久最美丽的音律,写成天地间最辛劳也最为诱人的历史和文化。或许为了给这种农耕文化找到一种最准确的表达方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联合人在“梯田开耕节”上,都要隆重上演一系列庄重的仪式。他们在梯田开阔处安一张供桌,摆放水果、青草、艾粿、蛋花酒、花生、大米、田埂豆及红酒、茶叶等供品。仪式开始,先请五谷仙、牛神塑像上位,主祭人和陪祭人进香、酌酒,为牛神洗尘、敬献蛋花酒、青草。随后,由童男童女孩子鞭牛并哼唱《鞭牛谣》。至此,仪式结束,村民争相鞭牛,并取“如意土地”、分“吉祥饼”。正是在这种不断延续的仪式感中,直到这天联合梯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这些荣耀加身的标识,成为联合梯田足以傲世的面孔。据说,绵延数十里的联合梯田,面积达10717亩,垂直落差近700米,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大者数亩,小者仅簸箕大。

天气晴好,在连云村古老的步云桥我没能见到祥云缭绕,只聆听到桥下流淌几百年的水声依然清澈欢快,正如这梯田有群山卫护而年年为村人奉献的丰收。然后,我在东边梯田观景台以居高临下的视角,再一次领略梯田之魅。一面雕刻着中国工程院李文华院士题写的“联合梯田”摩崖石刻,厚重而端庄;牛头、犁、石磨构成的雕塑构件,则简洁地道出农耕文化深远的寓意。凭栏俯瞰,秋分时节一派金黄的层层梯田安详而气韵流畅,错落有致貌似随意地奏响独特的音律。远远近近于微风中款款摇曳的稻浪,无声地给大地烙上历史的年轮,喃喃讲述着关于一片土地和一个家族的历史。恍然间,对于“联合”这个地名初始怦然心动随后豁然,终于开朗。

其实,并不想深究“联合”之名的历史由来,倒以为或许最初起名的人也没想到“联合”一词如此契合这片天地。在丘陵地带的福建山区,梯田并不是联合人的发明,梯田的存在也不是联合一个独有物事,每个乡村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梯田。然而,正是“联合”,让联合梯田有了更深的寓意,构成它代表中国梯田的世界性表情。诚然,一丘田只是一丘田,微小而不足道,只有一丘田一丘田联合,才有资格拥有“梯田”这个词;一个村一个村的梯田联合,方有联合梯田傲视群雄的气势;一个村一个村地联合的梯田,终孕育出丰硕的五谷丰登。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的丰收。远古与现代,就这么冥冥之中有机联合,成就联合梯田的世界之魅。

恍然感慨间,从远山边忽飞来一群燕子,在梯田之上自由嬉闹,它们飞翔的姿态将天空划出一条条飘逸的弧线,为联合梯田标注寓意深刻的吉祥符号,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平分秋色的秋分时节。联合梯田,是一片根植着深厚中华农耕文化的福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