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英敬(左)和陈生辉(右)在交流茶饮新品
●尤溪记者站 肖 丹 通讯员 陈玉香 文/图
“春节将近,客户预订的茶叶礼盒也在陆续发货中,这一段时间主要发往天津、山东一带。”1月29日,在位于尤溪县城关镇朱子文化园的一间茶室里,陈生辉和池英敬正忙着包装茶叶礼盒。
9年前,“80后”大学生陈生辉和池英敬为了“一片叶子”回到家乡,化身茶农,一心深耕生态茶园,钻研有机茶工艺,走出了一条兴茶之路。2023年,两人生产的红茶相继在三明市春季茶王赛和尤溪县第十五届茶叶鉴评会上拔得头筹,获评“茶王”。
返乡勇闯茶事业
陈生辉和池英敬是高中同学,2007年大学毕业后,两人一起到北京闯荡。在积累了工作经验和人脉后,两人滋生了创业的念头。
台溪乡是远近闻名的茶乡,海拔在300米—1200米之间,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茶。全乡有茶园面积3万多亩,茶企上百家,产茶量占全县的三分之二。
陈生辉来自台溪乡清溪村,一到制茶时节,全村氤氲着阵阵茶香。耳濡目染下,他深知茶叶是家乡人的宝,亦知一壶好茶来之不易。2010年,他和池英敬并肩作战,开启了茶事业。
“当时,我们主要把尤溪的茶叶销往全国,但由于收购来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卖不出好价格。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制茶,从源头处控制茶叶品质。”陈生辉说,在销售淡季时,他们就到四川、武汉等地茶园参观学习。
2015年,两人回到台溪乡创办了尤溪县冲天香茶厂,陈生辉负责销售和茶文创产品设计,池英敬负责制茶工艺。2017年,两人又盘下50多亩茶山。
茶树只有在接近自然状态下缓慢生长,才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为了打造生态茶园,耕锄杂草、开沟施肥、适时采摘……每一生产环节,两人都亲力亲为,一年里有近5个月的时间都在茶山里摸索、试验。
“由于坚持人工除草,长在茶树缝隙中的草只能借助小锄头轻轻清除,或用双手拔除,耗时耗力。老一辈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不使用化肥农药,为什么非得挖20厘米深的土沟施有机肥等等,并直言大学生不懂得干农活。”回忆起最初返乡时的遭遇,池英敬感慨说,那时,听到最多的质疑声是家里好不容易把你培养成大学生,你怎么回来当农民?
2019年,茶园小范围暴发了茶蓑蛾和茶毛虫的虫害,两人带着10多位工人花了近3个小时清除了大部分蓑囊和虫枝。“我们拒绝使用农药,虽然人工捕捉很麻烦,但效果很明显,有效控制住了虫害暴发。不过,因为没有经验,我在捕捉茶毛虫时没有戴好手套,皮肤触碰了虫体上的毒毛后变得红肿,奇痒无比。”池英敬说。
努力终有回报
林深水美育好茶。尤溪茶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早在唐代就有茶叶生产的记载。近年来,尤溪县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安排等方面优先保障茶产业发展,并通过举办茶叶鉴评会,参加中绿杯、林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开展茶叶产业发展培训班等方式,稳步推动茶产业发展壮大。
“在县两茶办、商务局等单位部门组织下,我参加了多次高素质农民茶叶生产与经营培训班,每次培训为期一周,主要学习种植、制茶和经营等技术。其间,我还被推选到福安茶校学习。而在茶博会等活动上,我还认识了诸多业界行家,通过相互切磋进一步提升制茶工艺。”因刻苦钻研制茶工艺,2023年,池英敬获评“尤溪县十佳制茶能手”。
为迎合北方市场,两人还在茶园里种下了近4万棵桂花、红豆杉等树木。花开时节,池英敬便忙着窨制各种花茶,其制作的桂花红茶获得了良好市场。
“管护一片茶园,要操心的事太多了。由于村里劳动力缺失,能跟我们上山干活的多是老人家。采茶时,曾有个老人被杂草绊倒了,导致手指骨裂;除草时,池英敬还被马蜂蜇了,差点危及生命……”陈生辉算了一笔账,“普通茶园1亩能产近200斤干茶,而生态茶园最多只能产30斤有机茶,投入却是普通茶园的10多倍。一年得出工3000多人次,发放工资近50万元,每年总投入超100万元。尤其在疫情期间销量严重下滑时,真快熬不住了。”
面对前路漫漫,两人依然坚守初心,用心制作有机茶。如今,茶园面积已增加至300多亩,单棵茶树可高至2米,制作的红茶、大红袍、美人茶、乌龙茶和白茶等产品连续9年在各类农残检验检测报告中均为“未检出”。
2019年,在尤溪县第十一届茶叶鉴评会上 ,两人选送的茶样获得了优质奖,之后又在历年鉴评会上获得银奖、金奖和茶王,并且还夺得2023年三明市春季茶王赛红茶组茶王。
“获评茶王后,我们的有机茶受到了同行们的关注。他们在茶园管护时开始注重留树留养,重视优化茶园生态环境。而因为坚守品质,我们生产的部分产品也被客户买断定制了。”池英敬说。
“尤溪县是朱熹诞生地,茶又是文化的载体,我计划将朱子文化与尤溪茶融合,推出相关茶文创产品。通过讲好尤溪茶故事,传播尤溪茶文化,让尤溪的好茶叶走出深山。”陈生辉说,“以前,我总觉得走出大山才有出路,现在,我认识到把家乡带出大山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