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溪县西滨镇双洋村,工人们在采收黑木耳。
陶永新(右二)带领科特派团队为天草公司提供田间技术指导。
一月以来,黑木耳迎来丰收季,在尤溪县西滨镇七里村的黑木耳试验基地,由福建省科技特派员陶永新带领的“黑木耳提质增效技术服务科特派团队”,每周都会到基地查看黑木耳试验品种长势,并取样回实验室进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检测。
科特派一头连着科技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实践,得益于他们的长期指导,尤溪黑木耳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产业效益愈发凸显。目前,全县从事黑木耳生产经营的农户达2600多户,种植规模达7000万棒,年产黑木耳干品6500多吨,实现产值3.5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7亿元。
科特派组团服务
陶永新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草菇品种改良岗位成员、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也是科特派团队的领头人。早在2017年,他就在位于尤溪县洋中镇的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开展品种选育,“当时我们选育了省内首批适合工厂化栽培的农黑1号、2号和3号黑木耳新品种,为全省黑木耳工厂化栽培做好品种和技术储备。”
为更好地示范推广黑木耳新品种,服务尤溪的企业及农户,2021年,陶永新和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陈炳智,联合尤溪县农科所所长、正高级农艺师杨彬,尤溪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彭传尧等5名农技人员,组建起“黑木耳提质增效技术服务科特派团队”。
他们依托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系统研究黑木耳在露地栽培中的高产优质关键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技术人员,做好“良种配良法”的全程技术服务,并将研究成果向闽北地区推广,助力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将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陶教授,共同开展相关试验、得出解决办法,再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推广,及时补齐食用菌产业发展短板。”彭传尧介绍。得益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多方协作,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特派模式,尤溪黑木耳产业才能越来越好。
解决卡脖子难题
缺乏当家品种、菌种生产不稳定,一直是影响尤溪黑木耳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2014年,尤溪的企业曾凭借生产香菇菌种的经验尝试生产黑木耳菌种,当时由于没有技术保障,黑木耳下地后出现了大量烂棒,农户损失惨重。此后,农户对本地菌种生产企业失去了信心,多年来都是从浙江等地外购菌种。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 选育适合尤溪及闽西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新菌种成了科特派团队亟须解决的问题。“新品种选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过收集不同亲本的担孢子,人工配对了近千个杂交子,经过一轮轮实验室初筛和复筛,最终将产量和性状表现均不错的两三个品种拿到企业进行田间试验,并与目前的主栽品种进行评比。”陶永新说。黑木耳大田栽培每年只种一次,这是目前影响新品种选育的制约因素,接下来将通过搭建设施大棚实现一年多次栽培,加快新品种选育进度。
在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由科特派团队最新选育的“天农16”“天农21”等新品种田间长势良好。“公司从2020开始生产和销售黑木耳菌种及菌棒,最开始只销售了5万棒,到2023年已经增长到110多万棒。”天草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王致钦说。得益于科特派团队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天草公司生产的黑木耳菌种接种后菌丝活力强,出耳性状和产量都非常不错,受到了本地客户的认可,相较于外购菌种,还避免了长途运输可能造成的菌种活力下降或隐性污染。
除了菌种选育和菌种质量保障外,科特派团队还在天草公司开展黑木耳液体菌种及接种模式的研发。“之前,南方黑木耳长袋栽培都采用固体菌种接菌,接种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接种量不均匀,走菌速度还很慢。”彭传尧介绍。科特派团队率先开展黑木耳液体菌种研发,尤其是针对南方长袋的液体菌种接种模式、接种量、接种后的封口方式等,经过两年的试验,现已基本探索出液体菌种的关键技术。
“采用黑木耳液体菌种能够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实现黑木耳菌棒专业化生产,提升菌棒社会化服务供应能力。”天草公司总经理陈扬传说。
科技助农增收
“转筒转了几次?”“今年产量怎么样?”……上月中旬,头茬黑木耳刚刚采收,杨彬就来到西滨镇双洋村,向尤溪县双兴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华宁了解黑木耳生长情况。
蔡华宁早年在云南种香菇,2017年返乡承包了10亩地种植黑木耳。“他们的指导对我帮助很大,之前教我用晒架晒黑木耳,光泽度比以前好多了,干品每公斤能多卖3到5元。”蔡华宁一边麻利地从菌棒上摘下黑木耳,一边说道。
黑木耳需喷水保湿,首次喷水时间一般为下田12天后。2022年,想着“让黑木耳赶紧长大,早点卖钱”,蔡华宁将喷水时间提前了10多天,结果因喷水过多,出现了流耳,第二茬几乎“颗粒无收”。
今年他认真听取了杨彬的建议,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生产,通过少量多次喷水、及时转筒等方法,黑木耳迎来丰收,今年将采收1万公斤干木耳,预计实现收入55万元。
“我们不仅要告诉农户怎么做,还要让农户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杨彬说。农户在田间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但这些经验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背后往往有气候、地形等各种条件限制,科特派团队通过开展科学试验,去伪存真,将“经验”变为“科学道理”,再把这些科学道理结合生产实例讲给农户听,帮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此前,不少农户反映说,要将黑木耳菌种的接种时间提前,才能不影响后续的生产。为此,陶永新带领团队成员开展试验,分析不同温度、不同摆袋方式对菌棒温度稳定性及菌丝活力的影响,并得出在空调房或遮阳大棚等不同条件下,最有利于菌丝发菌和保持较强活力的菌棒摆放方法。
此外,科特派团队还开展了黑木耳培养料配方优化、刺孔晒筒、清洁化干制等多项试验,帮助解决黑木耳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