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苍翠连绵,高山白云舒卷。森林资源丰富的三明,发展碳汇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4月15日,尤溪县台溪乡林农蔡合桂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来到东山村总督寨巡护山林。眼前,正在吐出新绿的山林,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片986亩的杉木、马尾松混合林,是10多年前蔡合桂从村里承包的荒山。多年来,在他的精心管护下,这片林子林分质量不断提升,并参与到全省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中,通过交易他获得了3.26万元收益,成为全县碳汇收益最多的林农。
卖空气也能赚钱,让这位干了几十年林业的老林农开了眼界。“今后我要更加悉心管护这片林子,把这些收益用回到林子里,让这片林木长得更好,取得更多收益。”真金白银的收益给了蔡合桂莫大鼓舞。
但是,并非所有的山林都适合开发碳汇项目。
“碳汇项目是通过造林面积、树种、树龄等方面综合计算各个小班碳减排量的,林分质量与固碳能力息息相关。”尤溪县碳汇办主任陈锡桓表示,发展林业碳汇要引导广大林农不仅要多造林,更要管好林。
森林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作为首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三明市十分注重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林业碳汇。
近年来,三明持续深化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在建好森林碳库、建立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机制、建设区域碳汇交易体系、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创建碳汇应用场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林业碳汇巩固提升经营模式,完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继续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走前头、作示范,积极打造林业碳汇发展“三明模式”。
位于将乐县的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纯森林资源培育型林业上市企业。2016年,福建省被列为国家第八个碳交易试点,并设立20个县(市、区)、林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福建金森正是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把握市场机遇,推进碳汇项目开发,福建金森全资成立了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省内外林业碳汇项目CCER和VCS合作储备开发,并在碳汇技术咨询开发服务领域打响品牌。目前公司已在国内共签订了16个林草碳汇合作项目,总面积约2000万亩,预估每年减排量100万吨,每年收益约2000万元。
福建金森公司高级工程师廖云华介绍,林业碳汇一般包括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两种类型。其中,造林碳汇是通过在无林地上实施人工造林的方式增加碳汇,经营性碳汇是针对现有森林通过树种更替、补植补造、森林抚育、复壮和综合措施等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以增加碳汇。
“碳汇要为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在廖云华看来,由于CCER方法学强调森林固碳额外增量,三明森林覆盖率高,除了不适合林木生长地区,要想再找到大量的荒山荒地用以开展碳汇造林活动已不切实际,因此发展林业碳汇要在森林经营方法学上多下功夫。
然而,有限的林地如何让森林“碳库”更优质、更稳定?巩固提升林业碳汇经营模式是答案。
“可根据当地实际优化固碳树种,提升森林‘碳库’质量。”三明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彭小勇介绍,因地制宜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生长初期生物量变化及碳含量分析,筛选一批固碳潜力较好的树种并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推广乡土固碳树种,同时依托三明丰富的竹林资源,探索研究竹林丰产建设模式,实现竹林增产固碳。
拥有绿水青山这个“聚宝盆”,在扩大“碳库”容量的同时,还要在提升“碳库”质量上发力。
彭小勇介绍,针对我市针叶树种人工林占比较大,长期多代连作导致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等问题,我市致力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充分挖掘固碳增汇潜力,探索总结人工针叶林林分结构优化固碳增汇的最优模式。
为落实国家林草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林草科技支撑作用,我市将着眼于依托中国林科院、福建金森公司等技术力量和专业优势,修订完善《三明市林业碳票计量方法》《三明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建立林业碳票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管理系统,健全完善三明林业碳票计量监测、审定、核证、注册登记、交易等程序,完善流转、收储、交易和抵消等方面的流程和标准,推动林业碳票改革提质扩面。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所言,三明碳汇交易作为中国案例六个之一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上海手册》,不仅是对三明在林业碳汇项目实践、创新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更是对三明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贡献的认可,同时三明案例的入选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决心和成果。
生态得绿,林农得利。我市万千林农和蔡合桂一样,背靠青山,放下斧头积极参与碳汇造林,通过卖“碳”获得绿色收益。置身莽莽林海,蔡合桂他们争当“碳”路先锋,共答绿色发展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