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用道倾听 必有回响
2024-04-23
作者:佚名
来源:三明日报

●纪炳琪

再看《倾听着的教育》,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育很简单,若问什么是教育,只要肯开口说话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教育说出自己的见解,区别的是答案优劣而已。教育很难,不像一道数学题,要么打钩,要么打叉,因为其中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学生会影响着教育的结果。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有的人需要狂风暴雨之后才会大彻大悟,有的人只需和风细雨就茅塞顿开。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对症下药?李政涛在书中开出一剂药方:倾听。倾听了,教育才会有成效,才会有质量。

现实中,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正如李政涛所言,“又爱又怕”。我想个中原因或许很多,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学生获取知识来源很广,学生质疑能力更强,老师的权威受到挑战。走上三尺讲台,每位老师都有一颗爱心,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爱,缘于自爱,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所以愿倾听来自学生的叙说;他爱,缘于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爱,对老师工作的尊重,所以愿意倾听学生的叙说。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懂得倾听什么和如何倾听,选择什么样的倾听方式,如果方式不对,即便进入倾听,也是心不在焉,仍然无效的倾听。

在学校,经常会遇上迟到的学生,很少有老师会认真倾听学生迟到的理由,要么不闻不问让学生进班就座,要么劈头盖脸骂骂丢句“下不为例”。其实这看似平常的事,却是倾听的好时机。如蹲下来倾听学生说说为什么迟到,或许有五花八门的理由,可能是错过了公交,可能是睡过头了,可能是路上做好事了等等。如果老师倾听了,并为学生各样的理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不会再发生迟到现象了。同校三年级的陈老师在倾听学生各种迟到理由后,拿本子记录,并帮学生一块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所以他新接的班级一个星期后再也没有迟到的学生。当然,学生作业不按要求完成更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双减”背景下,作业分层设计,更是允许无作业日或是迟交、缓交作业。这对老师来讲更是一个挑战,所以老师就要倾听来自学生对完成作业的要求,按学生层次量身定制作业,多倾听,让“双减”政策落地,切实让学生负担减轻。

实际上,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常摆出一副倾听者的姿态,打开左耳接纳学生的心声,却让心声在右耳悄悄逃出。甚至只有一个姿态,耳朵也不打开倾听。这是因为怕。怕,首先是一种畏惧,害怕倾听时丢失话语权,怕学生的叙说难以招架。甚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作怪,继而产生心不在焉的姿态,甚至故意关闭耳廓,以寻求清闲感。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错听”或“漏听”现象。在学生发生矛盾求助老师解决时,老师为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往往是主观臆断,有倾听的样子,没有倾听的心情,拿老师权威压着,未能把事情解决得双方心服口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确实是堵塞倾听之道的障碍。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去年班上有一男生在下课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要我解决一件事。出于老师的本能,我没拒绝他的要求,他对我说个不停,我也没听明白或者更准确地说我把自己双耳关上了,有倾听的样子,却没听他说了什么,及至到了办公室,他说:“你是语文老师,我信任你,这个事您得帮我解决。”我方才惊醒,我没有倾听到学生的诉说。我没想到他还有这一招,把我原先“忽悠”学生的一套怼得无用武之地。我灵机一动,说:“你把你说的写下来,老师好好把你的事解决一下。”我想拿这一招吓退他,白纸黑字谁都不愿提笔,没想到他却沉着应战。利用大课间,他把说的事写了出来,400字方格纸写了一页半。原来是关于早恋的事,他喜欢班上一位女生,而女生喜欢上一个初中生,他很生气,他要“毁她”。后来,我把这事抛到九霄云外,他再也没跟我讲秘密了。现在他都上了初中。我错过了倾听,这成了我心底的一个结。

如果早点遇上李政涛的“倾听”,花样年华的他的心声我会听见的,他与她的事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回忆。倾听很难,或许因为我没有正确的倾听之道。这以后我会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诉说,不论何时何地。

在课堂上,时常可见学生要么正襟危坐,像专注听课的样子,又像满腹心事的样子,仿佛思维跟着老师转,句句入耳,可是老师问他问题,他会不知所云。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呢?用直抵学生心灵的倾听之道,倾听学生的诉说,满足学生的诉求,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这种倾听之道可学可模仿,在书里,李政涛教授总结了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等前人的倾听之道,并以案例分析他们的倾听之道,告诉教师学习倾听的捷径是向名师学倾听之道。名家的倾听之道各有特点,无不直抵心灵,当我们熟悉名家倾听之道后,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改造名家倾听之道为自己所有。不论哪种倾听,都应对被倾听有足够爱与尊重。

所以,在课堂与学生进行言语对话时,老师不要干扰学生的倾听,不冷漠、不偏心对待学生的倾听,不错过倾听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的关注点必须在学生身上,倾听时,不打断学生的发言,微笑保持开放的心态,真心实意地接纳学生的所思所感。在学生愤悱之时去启发,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课上很注重倾听学生,他倾听学生回答时,总是微笑着看着学生,眼神中充满鼓励。同时,他的表扬之语、启发之言、提醒之话很有感染力。如,“我真佩服你,你能把学过的知识都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读书方法。”“请大家默读课文,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惜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出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别忘了在不同的地方做上记号。”“第四组的一位小朋友被窗外美丽景色吸引了。”王崧舟的倾听之法有前人之道又有他自己特点,这种表扬式的倾听,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活泼起来。

这样的课堂效果,在作者看来,就是评价起了作用。“有效倾听还需要一个渗透其中的‘催化剂’和‘酵母’——‘评价’”。评价的意思是评估人、事、物的优劣、善恶美丑或合不合理。当然针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坚持正面评价,以表扬为主,以委婉指出不足为辅。当下课堂有评价,如,“棒,你真棒!”或者“噼里啪啦”的掌声,看上去一片热闹,这都是对言说好的学生称赞,却没有对“认真倾听”学生表扬。说得好要听得好的衬托,所以老师此时也应对认真倾听的学生进行表扬,或者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同时也表扬了表达得好的学生,“你听得如此专注,一定是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你。”也可以这样,“你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全班同学听得如醉如痴,你读得好,同学听得认真。”评价也可以一箭双雕。在一次县青年教师比武课上,一位上《杨氏之子》的老师这样表扬课上认真记录的学生:第四组第一桌的女生有一个非常好的听课习惯,刚才一位同学发言时,她及时做笔记,其他同学一定会向她学习。在接下来的课上,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提笔做听课笔记。事实上,看了这本书后,我也用各种评价技巧,树立“认真倾听”的榜样,让其他学生模仿与借鉴,也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听得专注、听而能说、听又能记。我想,类似的评价如果能周而复始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与习惯就会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此刻,双手再捧读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那写满心事的方格纸又浮现在我眼前。我想,任何时候来自学生诉说,都要认真倾听,每一次倾听都是十分珍贵的教育机会。倾听有道,用道倾听,倾听之后,必有回响;这样,有了倾听,教育就简单了,就不难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