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绿风耳语
2024-09-25
作者:张德遴
来源:三明日报

今年七夕,我们前往云山,登高、观云、听风,张开双臂,把自己交给绿风,把酷暑交给蝉鸣,把手机交给绿野仙踪,把互联网微信抖音以及诸如此类的喧哗一并留在农耕文化的山门之外。

云山。联合梯田。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别有一派自己的繁华。千年以降,云卷云舒,荣兴衰替,四季轮回,似乎与天地洪荒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盛夏午后,蝉们把小提琴拉成绿色声浪,把单调拉成纷繁华丽,把恋爱音符拉成排山倒海。竹林里,绿海间,缓步漫行,我们自觉做负责任的听众,做有修养的访者,不再纵声谈笑,不再肆无忌惮,听凭寂静逶迤的碎石路,把我们带往云山更深处。

万亩梯田,绿海连坡。风来风去,在我的耳畔千言万语,在我的心间万语千言。恍然大悟:云山的风,是农业的,是绿色的,是山水专属的方言歌哭,是唐代宋朝生长至今的稻禾开花,是先人移山筑田传承至今的农具铿锵。

许多梯田撂荒,许多农屋空置,许多农具废弃,许多灶头蜘蛛安家,许多石阶青苔半绿,是惘然,是留守,更是静候人归的长情张望。农田即便不耕,也不荒凉,青草的青,芦苇的白,野艾的绿,藤蔓的缠绵恣意,霎时填补人的缺位。也有农人即便有缺憾,有艰辛,有说不出道不明的酸楚,也很少表达,闷声闷气,一把锄头把梯田啃了又啃,一人一牛将季节翻了又翻。转眼间,村头绿到村尾,心头的些许愁云苦雨,化作酣畅汗水,全然浇向农耕的悠长岁月,待到秋来秋月圆,莫问还有几多愁,且把稻穗手中捻,一掌在握,金黄甜美。

拐了又拐,弯了又弯,二三公里的碎石路,了无行人。脚边葛叶问候,眼前芦苇扬手,身后竹林滔滔。抬眼望,天蓝云白,艳阳灿灿。无数竹叶自告奋勇做了遮阳的帽檐,无数杉树自当主人从远冈近山围拢过来。好不容易寻到一处空隙,岩崖俯瞰,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层林千里,绿到天边,联合镇宛若大珍珠,联建、联南、联东、小岭、丹溪恰似她家的小珍珠,漫撒绿色阡陌,七彩锦绣绚丽,仿佛随意裁下一角,都可成就传世名画。何况,甚至有该死的炊烟袅袅,宁静的山水,添了几抹动感,惊艳得我几乎迈不开步履。

畚箕湾,很农业的地名,只有三五户农家的自然村,在午后静静迎候我们。黄狗摇着欢迎的尾,公鸡打着酣睡之后的鸣,上百年的石墙诉说好像上千年的沧海桑田。

墙角凤仙花依旧寂寞地开开谢谢,村里却许久不见了织女的身影。曾经她是多么欢喜七夕,捣了花朵,取其汁液,染红葱白的无名指和小指,等到牛郎哥哥耘田荷稻归来,将手伸在溪水汩汩月满花枝的暮光里,巧笑倩兮,只为牛哥哥那憨憨的一笑或者笨笨的点头。

最热闹的时候,这里繁衍上百人。每逢七夕,公社安排电影上山,悬挂幕布于星光之下,播放《三打白骨精》《铁道游击队》《乱世佳人》……满山遍野的萤火虫,飞禽走兽,牛郎织女全都过足了眼瘾,过好了情人节,然后各自沉沉睡去。

原路折返,大家并无疲倦。因为沐浴绿风,身心涤荡,愉悦有加。云山阁小憩,时常四方云游的主人包世生竟然不约而至——正是我等想要打电话采访的对象。热情相迎的他,比前些年更精神,看上去四十出头,谁知却是五个孙子的60岁爷爷。惊喜于梯田滋养他的年轻态,更惊喜作为当代农人的多彩人生:曾经捉蛇救人,曾经出国炒菜,曾经云贵办厂,曾经进京为厨,曾经仗义干架,曾经几任支书,曾经非洲摄像。包世生感叹,梯田的乡愁是致命的,不管跑多远,没隔多久,他心里就痒得难受,千山万水都要赶回来。

是了。梯田在前,绿林在后,展臂迎风,衣袂飘举。绿风耳语,到底说了什么,天知,地知,心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