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高参助力,打造食用菌科技新高地
2024-12-21
作者:王 琨 陈建荣
来源:三明日报

田间试验的黑木耳新品种“黑威单片”。

张介驰、宋春艳、陶永新、王瑞娟等专家现场查看黑木耳晾晒情况。

眼下正值黑木耳采摘季,农户在田间忙着采摘鲜木耳,农技专家下沉一线护航丰产增收。

食用菌是尤溪县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十年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格局。2024年,全县种植食用菌菌类28个,种植规模达4.1亿袋,鲜品产量34.3万吨,产值超16.5亿元。

然而,成绩的背后,还存在人才短缺、科技支撑不足、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等发展瓶颈。目前,尤溪正以沪明对口合作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致力打造食用菌科技新高地。

国家级专家倾力支持

“目前菌棒没有出现污染,但菌丝恢复较慢,建议将不出耳的菌棒和正常出耳的菌棒分开管理。”12月7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姚方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栽培岗位科学家张介驰,来到尤溪县梅仙镇乾美村,帮助农户陈显参解决黑木耳菌棒出耳异常问题。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全国黑木耳主产区,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姚方杰是吉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在黑木耳等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交配系统构成、定向育种方面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果。而张介驰则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长期从事黑木耳等食用菌菌种选育、栽培生理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

12月5日至12月7日,沪明合作(三明)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活动在尤溪举办。两位专家作为特邀授课教师,为全市各县(市、区)食用菌科研人员、生产企业技术负责人及栽培大户等进行理论技术培训。同时,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农户在黑木耳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并不是他们首次来到尤溪。尤溪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彬回忆:2015年初,尤溪食用菌企业曾自主生产销售黑木耳菌种,农户将菌棒下地后,出现了出耳异常的情况。“农户认为是菌种的问题,企业认为是农户管理不当,双方争执不下。由于各方面技术不成熟,县里无法确定具体原因,只好通过福建农林大学谢宝贵教授牵线搭桥,邀请姚方杰和张介驰两位专家到尤溪现场鉴定,最大限度帮助农户挽回损失。”

当时,两位专家鉴定后发现,尤溪菌种生产企业及农户田间管理均存在纰漏。经协商,由企业给予农户一定补偿,事情才得以圆满解决。

此后,杨彬等县内农技人员便“赖”上了两位专家,时常向他们请教黑木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不断总结高效栽培技术,加快尤溪黑木耳产业发展。目前,由两位专家选育的黑威单片、吉黑5号、S1908、黑29、黑保1号等黑木耳新品种,在尤溪县十都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等基地进行栽培试验。

“有高水平专家技术加持,遇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我们发展食用菌的信心更足了。”十都食用菌合作社社员胡玉奇说。今年十都食用菌合作社共栽培黑木耳55万棒,预计产值能达250万元以上。合作社还开展黑木耳菌棒生产社会化服务,今年累计卖出菌棒20多万棒。

来自上海的专家也倾力为尤溪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走进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温控设施育菇、出菇房,“申耳1号”等龙爪菇试验新品种长势喜人。公司负责人蔡绍金告诉记者,企业这些年发展得这么好,多亏了上海食用菌专家宋春艳。

“企业要什么帮助,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宋春艳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香菇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专注香菇遗传育种20多年。金盛园公司是全省首家香菇设施化栽培示范基地,自公司成立以来,宋春艳便在此开展香菇设施化栽培试验,帮助企业引进申香1513、申香1504等高产优质香菇品种,并提供设施化栽培技术指导。

“近几年,香菇市场供大于求,企业效益不佳,专家为我们分析了全国的食用菌市场,建议拓展珍稀食用菌市场,并积极帮助寻找适合的菌种。”蔡绍金十分感谢宋春艳等专家长期以来的帮助支持。

提升研发核心

随着沪明对口合作的深入推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尤溪专家工作站”、尤溪现代农业(食用菌)上海人才驿站相继成立,各地专家智力汇聚,尤溪食用菌产业不断升级。

赴上海进修学习半年回来,尤溪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彭传尧收获颇丰:“借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平台,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食用菌专家,学到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目前,他从各地引进21个“新、奇、特”食用菌新品种落户尤溪,还利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先进设施设备仪器,开展温控设施条件下不同培菌时间、开口方式对龙爪菇出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进行尤溪黑木耳多糖等成分检测,为尤溪黑木耳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提供数据支持。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育种室副主任王瑞娟、三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负责人王圣铕等沪明两地专家,还在尤溪开展不同脱袋刺孔方式对下地后菌丝恢复及产量影响、黑木耳菌渣回田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的影响等10余项试验,在“集中制棒、分散出菇”的技术基础上,朝着“轻简化养菌、绿色循环发展”方向努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本土科技力量也在发力。杨彬在基层农业战线奋斗30余载,见证了尤溪食用菌发展历程,今年全程参与了沪明合作食用菌栽培试验。他说:“原先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专家们理论先进,经验丰富,能客观地为产业发展‘把脉支招’,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尤溪黑木耳栽培主要利用冬闲田,生产周期短、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全县种植户2600多户。为解决黑木耳产业发展难题,2021年以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草菇品种改良岗位成员、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陶永新,携手杨彬、彭传尧等基层农技专家,组建起“黑木耳提质增效技术服务科特派团队”。

目前,陶永新团队正在尤溪开展黑木耳新品种选育,提升黑木耳全产业链设施化水平。“试验新品种连续3年长势良好,液体菌种也在不断优化,栽培关键技术每年都有新改进,出现大问题的情况正在逐年减少。”陶永新说。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劲松认为,目前全国食用菌产业一产产能相对过剩,尤溪要调优一产、加强二产,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特色种源引进应用、加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