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吉地西吉
2024-12-28
作者:蔡建境
来源:三明日报

西吉村 (蔡建境 摄)

●采录:蔡建境

西吉村,旧称西岬。关于“西吉”村名的由来,《尤溪地名志》有三种说法:一说溪流向西,取吉祥如意之意,故名;二是因为在村子的西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分布较多的农家和水田,交通和灌溉也比较便利,住在那里的人家谷仓充实,生活富裕,人们认为那边的地理比较好,故取名“西吉”;三是早期的居民多定居西边山岬上,所以称“西岬人”,当地方言“岬”与“吉”同音,逐步演变成了“西吉”。当地村民也基本认同这样的说法。西吉,旧属常平乡和顺里,共辖西吉、左龙两个自然村。明朝时西吉属二十四都,而左龙则属二十五都。居住着陈、杨、阮、肖等姓氏。蜿蜒的赤尾洋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涓涓细流滋润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耕读传家

最早来西吉定居的是象岩陈氏。据《象吉陈氏族谱》载,其原籍为河南光州固始。“梁开平元年(907年),陈氏第109世孙千郎公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千郎公生七子,在福州居二世后,其第三子世柄公,迁居闽清县二都漈上宣政里凤凰山下。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陈氏第116世(闽清漈上第八世)孙文华公,迁居尤溪县汤川乡汤三村奎峰自然村。陈氏第119世(汤川奎峰第四世)孙三十三公,开基尤溪二十五都(今台溪)洋头闇宫桥头。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陈氏第122世(文华公第七世)孙三十八公,名丹三,迁居台溪乡西吉村象岩自然村,创立宗祠,祀三十三公为始祖,陈丹三为开基祖。”象岩自然村在陈氏到来之前,已经有白姓人家在此居住,因此又被称作“白岩祖厝”。陈氏象岩宗祠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是康熙年间仿明代建筑风格重建的纯木结构三层楼祠堂。堂前有两对旗杆石,上书“乾隆乙巳岁立”,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立。到了三十三公第六代孙十八公,是元朝至正(1341-1368年)时的“处士”。《象吉陈氏族谱》称赞他“为人慷慨轩昂,宅心以仁载物,以义创业”。在当地置田34顷,田产达4000多石,堪称一方富豪。到了三十三公第九代孙,出现了第一位读书人陈诚。据《象吉陈氏族谱》,陈诚“生于永乐辛丑月,少为庠生,成化戊子科岁贡入太学,授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学司训”。后又转任山东兖州府寿张县政教,任满后回归乡里,始创象岩陈氏族谱。陈氏后人盛赞,肇基象岩以来,“大置产业贻后人者,十八公,肇斯文之始,创之族谱者,诚公也。”在象岩居住五世后,陈氏文华公第十三世,三十三公第十世孙,即崇公之子,瑶、瑚、瑄、瑺四兄弟,再迁西吉新厝夏创立宗祠。《象岩西吉重修族谱序》(1987年)记载:“九世孙崇公,生五子,长瓊公,开基罗陂;瑶、瑚、瑄、瑺开基西吉,地号牛眠。天马临门,虎头接户,抚玳瑁而士气盛,更有虎头踞于左,凤山翔于右,山川拱秀,灵气攸钟,斯文叠起,子孙蕃昌,盖胜地也。”这个“胜地”,便是西吉陈氏的又一个祖祠“颍川堂”。值得一提的是,陈氏宗祠“颍川堂”右侧,有一附属建筑,占地面积1亩,10个单元,2个厅,为早期的私塾,当地人称这为“新厝书屋”,门上额题“云龙风虎”四字,两边的对联也极富哲理——和气始能生瑞气,书声方可振家声。建宗祠连带修书屋,体现了陈氏族人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

关于开基罗陂的长子琼公,族谱记载了一则攸关陈氏存亡的往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有罗陂军户奸人黄大均,改姓为陈大均,冒充陈氏户籍往河南当兵,其孙从河南回来,诬告陈家“脱军为民”。琼公挺身而出,力辟其诬,以“勒诈不遂,改姓诬害”呈诉。还变卖田产,往南京户部、兵部核查户籍,最终得以脱诬。从成化十三年到二十五年,为打赢官司,琼公历尽艰辛。而邻里左垅萧阿九等鼎力相助,陈家则以郑坑之山相谢。

经此磨难,西吉陈氏开启了大发展,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文蔚起,参加科考的子弟络绎不绝。从洋头闇宫桥头迁居象岩自然村至今,已有790多年的历史,世代繁衍,其子孙已达1700多人。在历代科考中,有岁进士、岁贡生13人,秀才37人,还有一位举人(但尤溪县志未载,不知何故)。此外,象岩陈氏在各行各业也是人才辈出。三十三公第十九世孙灯公,以教书为业,一生从教达45年之久,可谓桃李满天下。族谱称赞他“居心正大,不受非分之财,不肯随波逐流。”“言笑举动,四邻皆称足法。”同辈中,有一位叫陈孙哲的,家无恒产,却立志读书,“尝躬亲樵牧,而书声不绝”,有“负薪挂角之风”。21岁时参加科考,取进县学第11名,时人称之为“牧牛秀才”。三十三公第二十三世孙陈树旺,是个有名的堪舆先生,族谱说他“指示吉地难以枚举,在邻都无有能超之上”。新中国成立后,西吉陈家培养了大量人才,考取大中专的学子有150多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本科96人。象岩颍川堂有副对联写道:“西吉卅三始祖功勋显著派衍支蕃荣颍水,象岩历代宗祠俎豆馨香地灵人杰誉九州。”

西吉杨氏,开基始祖为进贤公,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福廷坑东山三峰保迁居而来。最初在西吉阳头山与池家合住,“共门路,同通沟”。后在下巷肇基立祠,号为“ 进福堂”,至今已传二十四世。

西吉的左垅自然村,离村部约两公里,进村的路口矗立着几株古树,枝丫弯曲,给人一种古朴幽深之感。村里的房子依山而建,四周皆山。最早来这里定居的是萧姓人家,据萧氏后裔萧腾煌介绍,其祖先到此生活有三四百年历史,因两年前的一场大火,族谱和房屋都毁于一炬,具体年月已无法考证。但据《象吉陈氏族谱》记载,成化十三年(1477年),萧氏先人萧阿九、萧能贤曾帮助陈氏受诬一案打官司,后陈家以郑坑之山相谢。由此推算,萧氏到左垅的时间应在546年以上。现在,留在左垅的萧氏子孙,有7户,30多人。左垅阮家,是72年前从盖竹阮氏开基而来的,最初在象山叶坑自然村暂住,后因购得萧氏房屋而迁到左垅居住。现已繁衍四代,20多人。

古韵悠长

西吉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白岩陈氏宗祠、池塘楼、西吉书院等3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在村里发现了青铜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有关专家曾两次到西吉村考察,在门楼顶和隔坑岭等地,发现了古人类使用过的瓷器。

据《尤溪文物》记载:“隔山岭遗址:位于台溪乡西吉村北约100米,为新石器末期至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2300平方米,遗物零星散布。采集有残石锛,及少量印纹灰硬陶片,陶片纹饰有回纹、席纹、网纹、弦纹,可辩器形有罐。”遗址处在一座正南东北走向的瘦条山后缘,相对独立的小山包上。“门楼溪遗址:位于台溪乡西吉村西约400米,为新石器末期至青铜时代。1988年发现,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遗物零星散布。采集有少量印纹灰硬陶片,纹饰有条纹、网纹、席纹等,可辨器形有罐、豆。”由此可见,早在青铜器时代西吉就有人类活动。

也许正因为如此,西吉自带一种独具的古风,古道、古井、古楼、古寨、古庙……装点着整个村庄,古意盎然。

百年古井。西吉陈氏宗祠,又名新厝夏上祖堂,坐落于西吉村村中央,堂号“颖川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占地5亩,地号“牛眠”。在陈氏祖祠前有一口水井,始掘于明成化年间。因陈氏祖祠地号“牛眠”,这水井便被形象地称为西吉村陈氏祖祠的牛鼻子。水井呈圆形,水井面直径2.34米,由24块大小不一的青石块拼成一个圆形,井深3.2米,井直径0.69米,井壁每节由4块扇形青石组成,共6节,上下可攀爬,其构造彰显了前人的智慧。在村未通自来水之前,几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便成了周边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

云池仙亭,又叫“仙亭楼”。位于西吉云池河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十九代孙臣道公主持建造。因乡里子弟从学者颇众,云池仙亭便作为收藏书籍使用,儒雅之士与乡里子弟便在这里阅读古籍,在博览群书中抵达诗和远方。这里曾经是老官道必经之地,过去十分繁华,可惜“文革”期间此楼被拆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乡八里的村民又利用翻建吉祥寺拆余下来的旧料,重新修建。

千年古道。在云池仙亭前有一条古道,穿越田野山岭,直达尤溪县城,这便是存在了千年之久的西吉古官道。以前,西吉没有公路,通往尤溪县城唯有这一条狭窄的小道,加上山路崎岖,车马难以通行。这条千年古道是西吉人走向山外世界的唯一路径,也承载着山里人的眼界和希望。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如今,水泥路已铺到家门口,各种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这条千年古道也功成身退,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千年古树。在西吉象岩自然村,有一棵江南油杉,树高约21米,周长4.26米,直径1.36米。传说这棵古树,在陈氏始祖开基象岩(1223年)之前,便屹立在此,历经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也见证了西吉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因此,千百年来,西吉村民便将这棵古树当成了树神。

百年古寨。建于明代之前的虎头寨,位于西吉风景秀丽的虎头岭顶上,至今留存完好。寨长约100米,宽约70米,寨墙石基总长度约340米,高约3米,底宽2米。从仙亭楼向北远眺,依稀可见。虎头山顶地势平坦,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先人修建这个防御性的寨子,目的是为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传说有一次,德化土匪进犯,没有抢到多少东西,就围攻虎头寨,经过五天五夜,土匪还是无功而返。据当地村民介绍,如今的虎头寨,虽然已是一片荒芜,但城墙依然坚固,当年用于反击外敌的枪眼、炮洞仍清晰可见。放眼四望,象山、清溪、西吉、凤山、园兜、福廷坑等村落尽收眼底,是瞭望清溪大地的极好去处。

百年古庙。西吉有两座古庙,九龙大王宫和威济宫,都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九龙大王宫,初建时规模很小,后几经修缮,如今已初具规模,是全村民众的祈福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有新旧各八位“福首”与族长一同在此点燃大烛(大烛一对重四十六斤)。而到了夜晚,乡亲们便在此用蜡烛点亮花灯,之后便提着花灯,一同跟随迎龙队伍绕全村行走,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威济宫,即泰山宫,乃清岩祖殿之分殿。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系本乡绅士李进学为首,集资创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宫址坐落在西吉村隔坑垅,长期祀奉泰山尊王。在春节或重要节日里,西吉村还有舞龙、舞狮、“挑馔盒”等精彩的民俗活动。如今的西吉人,依然致力于当地古迹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继续展现出乡土文化的魅力,让更多人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红歌嘹亮

西吉村地处尤溪县戴云山脉北部,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且远离县城,交通相对闭塞。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土匪活动猖獗,人民生活困难,老百姓盼望翻身解放的愿望比较急切,有利于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春天,毛泽东、朱德在闽赣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之后,根据地不断向纵深发展,尤溪虽然是国民党卢部根据地,但红军曾两次进攻尤溪,筹款筹粮,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5月中旬,红军第七军团全副武装,从大田入境,经坂面古迹口,进入七官场村(丁头甲)、凤山坝头、西吉村时,天色已暗,当晚就有部分队伍选择就地入住西吉村。当时红军人数众多,分别入住池塘楼、宗祠书屋、杨家祖房、古厝等地,至今书屋内仍保存着完整的红军宣传标语“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国民党是豪绅地主的军队”“打倒卖国贼蒋介石”“消灭卢兴邦残部”“红军苏维埃是真正抗日的力量”等。起初,村民十分惧怕红军,但他们严明的纪律消除了村民的疑虑。他们在西吉村以池塘楼为中心,开展宣传活动,建立了西吉乡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宣传号召人民打倒军阀卢兴邦,打土豪、分田地。西吉村村民陈丹丘等广大青年听从党的号召,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加入革命队伍的陈丹丘,逐步成长为一名革命青年。他一面走家串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村民的支持和信任;一面为地下党打掩护,传递情报,筹集经费。同时,利用西吉书院的优势,积极传播革命斗争的进步思想,凝聚了一批进步青年的力量,形成一个秘密的革命先锋队。

根据尤溪县党史资料记载,1947年11月下旬,李生旺(剿匪指导员,解放后任尤溪县长)带队到西吉村开展革命活动,成立苏维埃政权。陈丹丘经常组织本村的陈培郎、陈书熊、陈焕政,以及林荣涯、刘宗使、林有鸣、林廷真、何锡塔等人,在西吉村的池塘楼、新厝书屋、仙亭楼、虎头寨等地多次秘密召开会议,逐步提出了以西吉村为中心,设置北面白岩、南面金坑防线,部署了防御系统和作战策略,并将清溪和坂面革命据点连成一片;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特别是池塘楼戏场演出期间,向群众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传播革命斗争的进步思想,同时积极开展地下斗争,传递情报,筹集经费,蓄积力量。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但在西吉等清溪片区,以洪钟元为首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地方土匪恶霸,占山为王,不断骚扰乡村,欺压百姓。解放军剿匪部队来到清溪片区后,陈丹丘带着革命先锋队,配合剿匪部队在西吉村下堆坑与洪匪展开战斗。不到一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剿匪部队打死打伤十几个土匪,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这次战斗的胜利,有力打击了洪匪势力,为西吉等村带来了和平与安宁。在革命战争年代,西吉这个古老的小山村,为尤溪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陈丹丘和西吉书院、池塘楼等,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了尤溪革命史册。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西吉越发美丽,灯火通明的道路,川流不息的小河,装点着这方土地,让村庄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古老建筑、古朴民居、红色遗迹,烟业、茶业、种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丰饶农副产业,共同绘就了西吉多彩多姿的民生底色。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