昇平堡内房屋
昇平堡全景
昇平堡瞭望斗窗
昇平堡正门(南门)
昇平堡一角
碧落湛蓝如宝石,纤凝洁白似棉花,群山青绿尽葱茏,扮靓了一座百年土堡——昇平堡,当地人亲切地将其称为“城”,我的外公就出生在这。年前,第一次踏足这座“城”,小时候遥望高山上的“城”,聆听长辈诉说的故事,如今终于得见真容。
“城”里的建筑智慧
昇平堡静默矗立在尤溪县新阳镇上地村群山合围的如蛇崙。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1771年建成。这座堡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整个土堡由堡墙、正门(南门)、侧门(西门)、上埕、下埕、正堂、横厝、跑马道、碉式角楼等组成,宛如一座精心设计的城池,独特的建筑结构令人惊叹。
昇平堡的防御设计可谓精妙绝伦。远远望去,堡墙下部的大块石坚实厚重,上部的夯土墙古朴沧桑,西北角和东南角对角的两座碉式角楼,仿佛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土堡的安宁。站在堡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堡门既是进出关口,又是瞭望岗哨。正门虽窄小,但门板包裹着铁皮,显得坚固而庄重;门洞上方设有注水孔,以备灭火之需。门内是狭小的瓮城,这一设计别具匠心,进门便是陡峭的石台阶,台阶两侧上方设平台,旧时乡民防土匪,就在此向下投石、放火、泼滚水。走上台阶,面对的是一堵供射击用的掩体矮墙,为守卫者提供良好的防御位置,让入侵者无处可躲。堡墙侧设有贯通的跑马道,与房间相通,便于快速传递信息和逃生。堡墙上设60多个瞭望斗窗和70多个竹制射击孔,用于瞭望、射击,让敌人难以攻破。堡内还设密室和逃生通道,暗门密道通往后山,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安全逃生。
堡内布局既实用又美观,有前楼、二级天井、厢房、主堂、天井、书斋、后楼、仓储室等,房间200多间,高低错落,紧凑有序,采光通透。门窗梁柱上有繁复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开窗满眼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之中。仓储室用石头筑成,配有专用通道,坚固耐用,便于储存物资。主堂明间太师壁处摆放案几和八仙桌供奉先祖,堡内还设堂供奉土地公、设座供奉观音菩萨。
土堡建成后,长期住人,过道的门坎已磨成凹形,刻印了人流穿梭的痕迹。“家族的人口越来越多,后代子孙陆续搬离这里,2020年守堡的堂兄弟郑春沐离世后,‘城’没人住了。”86岁的郑春辉说,这座“城”见证了郑氏家族的兴衰,也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城”内的历史韵味
“城”内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梁木、每一道刻痕,都述说着过去的故事。站在“城”内,感受着先人的智慧与勇气,心中涌起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郑氏在上地已繁衍700多年。宋末元初,大田桃源郑氏章公的第十九世孙郑千八(1253—1317年)从尤溪八字桥的上田迁来。
清乾隆年间,郑千八的第十四孙郑士融(1680—1766年)始建昇平堡,1771年,由其长孙郑周仪建成。
郑士融以“立心仁慈,待人忠直”而著称。他善于经营,广置田产,在当时是一方大户。他为人明理大度,做事公平合理,对教育更是极为重视,不仅花钱捐监,还为郑氏全族出资捐买一处田产,专门用于资助族人子弟读书。昇平堡下堂的两边设书院,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郑士融的品德和作为曾多次受到当时尤溪县令的嘉奖赠匾,夸其 “德望兼优”“诚正可风”。《郑氏族谱》世代传抄着:“若问吾家宝,受封天子书。”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郑士融个人的肯定,更是郑氏家族的荣耀,激励着后代子孙不断努力,传承优良家风。郑士融财力雄厚,各房子孙也是致富能手,都颇有远见,善于谋划。其子郑邦山“承父业,掌家方,七载独能增置产业”;其孙郑周昂多谋善断,捐纳监生,族谱记载他“谋及子孙,可谓详且尽矣”;其孙郑周仪“卓识持重,浑厚含默”,县令赠匾赞许他为“璧水潜鳞”。
历经300余年风雨沧桑,郑氏家族在昇平堡周围繁衍生息。如今,郑士融的后代已繁衍至13代,子孙500多人。
我母亲提起童年在土堡的时光,满是温暖与眷恋。她告诉我:“1936 年你外公出生在这里,四五岁随父母搬离至新宅。小时候我们经常去‘城’里串门,晒粉干,吃米粿、杀猪宴,玩捉迷藏,有事当小跑腿……长辈们重视学习,你外公说不管多穷,不论男娃女娃,只要愿意读书都支持。” 那些回忆,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荡漾在郑氏族人心中。
乱世,这座“城”成了乡民的避难所,上地、上树、大坋等地乡民纷纷在此恃险拒匪,以致成寨。当时,面临着诸多匪患的侵扰,幸好堡内防御设施坚固,大家齐心协力,每次都成功抵御土匪的攻击,一到局势平定下来,族人就及时对土堡破损的地方进行维修。民国时期,卢兴邦部接受孙中山改编前,曾向上地村的大户派款、百姓派捐,有时百十号人在山上一个多月的吃用,都靠上地村供应;也曾多次进攻土堡,最后郑家花重金保得土堡平安。“文革”期间,尤溪县委书记关合义同志曾在此避难,躲过一劫。
“城”中的现代意义
为保护土堡文物、传承土堡文化,郑氏后裔们倾心倾力,9次组织维护修缮,使昇平堡成为尤溪县目前民间保护最好的土堡之一。
昇平堡作为乡土性建筑代表,选址、设计、选材用料以及防火设施等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独特的价值。2018年9月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政府对其进行抢救性修缮,并不断提高其知名度。每逢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上地村除了昇平堡,还有2座宋代宗祠、4条古道、1座明代廊桥、17座古民居。此外还有千亩茶场,长有金线莲、三芯叶等珍贵药材,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游客在这观赏古建筑,领略乡村的自然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