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面茶园一角
4月26日,叶光兴指导来茶园开展茶旅的平谭一中学生采茶。
5月20日,尤溪县举行第十七届茶王赛,坂面镇参赛茶企均榜上有名,其中,东盛茶厂斩获茶王,坂面兄弟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获得金奖。
近年来,尤溪县坂面镇茶产业坚守传统,打造优质茶叶产地,同时创新突破,开发新工艺,打造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地理优势: 自然的馈赠与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坂面茶叶的优异品质。
坂面镇地处戴云山脉北麓,位于最适宜茶树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海拔适中,镇内蓬莱山、罗汉山两座高山对峙,尤溪河纵穿而过,形成串珠式河流盆地。夏天台风少,冬天冷冻天气少,每年采茶时间早先一步。当地茶山光热充足,茶树天然生长,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气馥郁持久。
坂面种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坂面镇际头村湆头山出产的湆头山仙茶,是尤溪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之一,明朝就已盛产,水浸出物含量高,口感醇厚浓郁,带杏仁香,香气持久。新中国成立后,尤溪茶业复兴。1981年,坂面成为尤溪县4个建茶叶基地的公社之一。1992年,尤溪茶业生产步入新发展轨道。坂面茶农开始承包茶山种茶,发展茶叶生产。茶农陈文昌、陈培地、陈培登等在坂面后洋坪、山后等地种茶,率先开始规模化发展。1995年,坂面村种植茶叶2040亩,位居全县第一。
其间,坂面茶农“跨县取经”,学习制茶技术,或请来制茶师傅加工传艺。
“外来师傅的加工方法不一定好用。”闽心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国富介绍,不同地域茶叶原材料、气候都不同,发酵温度、揉捻力度等制茶参数要相应调整,这也逼着坂面茶农自主研发适合本地的制茶技术,成为制茶“土专家”。制茶能人不断出现,为坂面茶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坂面村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如光兴茶业、闽心茶叶、兄弟茶叶、沁韵茶叶、东盛茶叶等,基本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三十年坚守,成为远近闻名的茶企。眼下,坂面镇茶叶种植面积已超1万亩,占全县茶叶面积的20%以上,年产值破亿元。
品质第一:
茶农的匠心与坚守
茶香悠悠,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光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600多亩茶园连绵起伏,茶畦成行成排,郁郁葱葱。桂花、樱花、桃树、李子树等上万株行道树,镶嵌园中,茶畦中间散布粘虫板、杀虫灯,梯壁种着爬地兰,是很好的绿肥……作为省级生态示范观光茶园,光兴茶业基地一片生机勃勃。好生态出好茶,追求品质,成为坂面茶农的共识。
“茶园已经10多年不打农药了,施肥只用有机肥。”光兴茶业负责人叶光兴介绍,用物理手段防治害虫,在茶园种树、梯壁种草,并间种紫云英、白三叶、油菜花等,近年来白鹇、山鸡、斑鸠等鸟类也变多了,生物链循环起来,茶园实现了生态平衡。
从2010年起,光兴茶业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三明市茶叶站等开展合作,项目涉及茶园土壤改良、绿肥套种、品种更新及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等。2020年10月,国家级福建尤溪红茶科技小院落户于此。
“随时抽检,随便抽任何产品检测,我们的茶叶品质都经得起考验。”光兴茶业底气十足,成为行业内的品质标杆。
如今,这里成为尤溪县生态茶园核心示范区,以光兴生态茶园为主体,包含周边闽心、东盛等茶业龙头企业的市级生态茶园近3000亩,主要种植金观音、金牡丹、福云6号、梅占等优质茶树良种。
沁韵茶厂约30亩的荒野茶园,坚持“不施肥、不打药”的做法,一年只劈草两次,让茶叶自然生长。经过努力,这款纯生态的荒野茶成了茶厂的“爆款茶”。
每年采茶季,茶农聚到坂面镇清溪口桥头交易茶青,本地茶企、台溪乡清溪片区的茶厂都来这里收购茶青。
“现在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茶叶差一点都不行。”东盛茶厂自有茶园50多亩,98%的茶青向农户收购。负责人叶光东表示,每年收茶青高峰期,厂里有八九人专门负责茶青收购,把好品质关。他表示,这些年尤溪县加强源头把控,规范茶叶农残监测,将茶叶生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茶青质量越来越好。
工艺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尤溪是福建茶叶优势区域中为数不多的多茶类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均可加工生产。坂面茶企和茶农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茶叶生产跟着市场走,从茶青到茶叶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加工技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起初,坂面是尤溪县茉莉花茶主产区,上世纪90年代,转向开发名优绿茶。1998年,坂面普照寺茶厂生产碧螺春茶,选用单芽茶青开发针螺获得成功;同年,建立“碧螺春”生产加工基地。2000年后,当地大力发展铁观音。2008年,武夷山金峻眉火爆,坂面茶农又摸索起了红茶制作工艺。
当下,茶叶市场百花齐放,当地适合开发什么样的茶?当地茶农将茶叶制作与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链接,不断改进制茶工艺,生产丰富多样化的高品质茶产品。
光兴、闽心、东盛等茶企,立足蓬莱山灵秀自然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挖掘蓬莱山禅茶文化。光兴茶业的叶光兴和弟弟叶光连都是制茶工程师,其中叶光连还是制茶大师。光兴茶业拥有省著名商标“蓬莱”使用权,目前已开发推出“蓬莱千金”等蓬莱山禅茶系列产品,其中“蓬莱知音”虽是红茶,却将乌龙茶和红茶工艺结合,增加了摇青工艺,充分激发出茶叶香气,而且香气高雅。
闽心茶叶的林秀娟和叶国富是夫妻。林秀娟是制茶工程师、制茶大师,还是尤溪县四大特色野生茶湆头山仙茶民间制茶大师陈开源的第四代传人,获得三明工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等荣誉。她传承创新尤溪绿茶制作技艺,制作了“一芯一意”“春咏翠梅”等系列尤溪绿茶,此外,还制作了“心旷神怡”“梅占初开”等系列尤溪红茶。比如“一芯一意”,严格遵循“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制茶过程精益求精,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达到最佳状态;泡开来,玻璃杯中呈现的是水中跳芭蕾的美景;细品,茶水甘甜纯正。
兄弟茶厂的负责人陈培瑞是“80后”,2004年从父亲和叔叔手中接过茶厂,主要负责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他弟弟陈培毅负责销售。多年来,陈培瑞深入钻研制茶技术,成为当地年轻的“制茶达人”。春茶采摘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制茶百来斤,全程看守,掌握好每个细节。他新开发了一款创新红茶,带枞香味,颜色澄红透亮,而且耐泡,深受同行好评。
传统不等于守旧。坂面镇茶企基本从小作坊起步,不断升级,近年来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实施清洁化改造,结合科学管理,提升茶叶品质的稳定性。“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让坂面茶走得更远。”坂面茶农一边实施现代生态茶园建设,一边改造升级加工设备,实现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生态化。光兴茶业是坂面镇3家获得SC认证企业之一,今年计划投入300万元升级换代,重建厂房,更新制茶设备。
不断探索:
奔向融合发展新赛道
“温度和时间差一点,茶的味道就不同,制茶的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平时学习交流很重要。”坂面茶农的制茶技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提高的。
县、镇两级常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光兴茶山举办茶叶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班;依托福建尤溪红茶科技小院技术力量,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人才培养、科普服务工作。坂面茶农也走出去,与县内外同行交流制茶经,并参加乡村领头雁、高素质农民、茶叶专业技术等培训。
多年来,坂面镇还引导茶农推动茶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当地茶企打出“蓬莱”“闽心”“亿瑞祥”“地香园”等商标,参加各种展销会、斗茶赛,开设门店,拓展线上销售等,打响品牌,有效开拓茶叶市场。
从安徽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到浙江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坂面茶叶依靠好品质闯市场,吸收了不少客户。如今,坂面茶叶已销往山东、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等地。
当前,茶叶总体产能过剩,茶叶销售萎缩,怎么办?
“行情有上坡,也有下坡,坚持把做茶这一件事做好,才是根本。”沁韵茶厂的张钦妹认为,“喝茶喝的是健康,我们自己做的茶,喝的放心。”
叶光东说:“做茶是一辈子的事,是一种挑战,很有成就感。技术是无止境的,每时每刻都要学习。制茶与人的性格有关,每个人的产品都不一样。制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陈培瑞说:“制茶工艺程序虽然差不多,但茶青什么时候下锅,揉捻、发酵程度以及火候把控等,许多流程细节需要自己掌握。目前就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加强与外面市场的交流,探索与茶饮相结合的新销售路子。”
探寻新赛道、新业态、新突破。比如,推行茶旅融合、茶学联合等融合发展模式,在新式茶饮、新产品开发和康养结合等方面做文章。
光兴茶叶在茶园里建山庄,搞起农家乐等,每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4月26日至27日,福建平潭第一中学的600多名师生走进光兴茶业,开展“朱子茶韵 青衿问道”茶学之旅活动。体验采茶、手工制茶,感受宋代点茶、“三茶六礼”趣味猜谜、围炉煮茶……来自海岛的学子有了别样的研学收获。其间,光兴茶业还与福建朱子文化研学旅行有限公司签订“子朱茶韵 青衿问道”茶学之旅项目协议。
一杯好茶,凝聚着自然的馈赠、匠心的坚守和创新的智慧。坂面的茶农们正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书写出坂面茶的新故事……(邱慧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