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收入增加却存不下钱 揭秘钱包的“隐形刺客”
2025-07-08
作者:肖 丹 文/图
来源:三明日报

各色洗涤用品

右一为严女士给女儿买的专用洗衣机

过去,大家挣得少没能攒下钱情有可原。如今,大家的收入有所增长,生活品质也得到相应提升,但不少人储蓄依然原地踏步。“收入增加却存不下钱”的困境源于何处?

仔细探究,除了住房成本、教育医疗等固定支出的刚性上涨,商家的精准营销、支付的便利性、各种“小额支出”等悄然攀升的生活成本,犹如“隐形刺客”,在你毫无察觉的日常中日复一日蚕食你的钱包,无声瓦解着你的储蓄根基。

遭精准营销裹挟

“80后”严女士从事设计工作,育有一女,正读幼儿园。

自怀孕起,严女士就习惯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学习育儿知识。各平台也向她频繁推送育儿视频和直播带货内容。被“通过致敏性检测”“0甲醛”等宣传语吸引,她忍不住下单了辅食锅、辅食机,以及婴幼儿专用洗衣机、湿巾、消毒剂和各种益智玩具等。“虽然这些产品比同类其他产品贵,但抱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念头,我觉得这钱花得值。”严女士坦言,这种消费模式改变了她的财务状况,“原本每月能存下钱,现在工资完全不够用,还得依赖花呗、抖音月付等借贷工具。”

当下,大数据和算法在高效、精准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编织精准营销网络,让消费者暴露在无穷无尽的消费诱惑面前,并持续向消费者推送“可能想要”的商品,为消费欲望添柴加火。而这种悄然重塑日常消费模式的力量,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纳,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依据网络平台推荐,“90后”林女士花费数万元添置了洗碗机和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电。“我在预算范围内购置智能家电,确实解放了双手,但也‘踩过坑’。我曾花了高出普通晾衣架几百元的价格买了智能晾衣架,然而日常使用中,我基本只用到升降功能,语音控制、紫外线杀菌和烘干这些附加功能几乎闲置。”林女士说,为此,她觉得消费应回归物品的核心功能,不要被附加项绑架。

除此之外,信用卡、花呗、白条、一键支付等便捷支付方式,大大降低了支付的“痛感”,让钱花出去的过程太过于“丝滑”。其中,已然被年轻群体所接受的定金、预付等消费方式,也容易造成冲动消费和无感支出。

“我喜欢收藏明星周边,但有些产品需要预订而非现货。比如,我看中一款总价要925元的明星周边,单看总额会觉得不便宜,但定金只需要100元,剩下的尾款可等到3至6个月后再付。这么一算,相当于每月只需付一两百元,在我的消费能力之内。”黄先生说。

“小额支出”需警惕

“00后”吴先生是一名游戏爱好者。上学时,他借助小霸王学习机、掌上游戏机等设备玩游戏。经济独立后,他相继购买了任天堂Switch、索尼PS5等游戏设备。

“平时,我不仅要花钱买设备游戏和游戏里的道具,还得花300至500元购买无限次游戏的使用权利。工作以来,我在游戏上累计消费了1万多元。”吴先生说,此外,购置游戏周边产品成为他的另一大开销,“我曾花1800多元买了一个限量版游戏角色手办,加上购置相关画册、耳机等联名衍生品,不知不觉中竟花了近6万元。”

每天一杯十几元的饮料、直播时的小额打赏,以及每次玩到劲头时的游戏充值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支出,常常会让消费者抱以“就这一次”“没多少钱”的心态。殊不知,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这种对微小支出的忽视,让钱包在不知不觉中“漏”了个大洞。

曾女士是一名办公室文员,需要整理各种统计、报表等工作,因育有两个孩子,她得同时兼顾家庭和事业,每日筋疲力尽。为了提神醒脑,她每天都要喝一杯咖啡或奶茶。

“由于喝惯了饮料,喝水总觉得不得劲,因此,家里常备着苏打水、椰子水以及果汁等。我也曾尝试戒断,但商家每隔一阵子就推出新品,我根本忍不住诱惑。一家人每月光饮料支出就得500多元。”曾女士说。

小钱花多了,钱包自然就空了。肖女士坦言,像烤箱、空气炸锅、豆浆机等这类小家电,单价也就100多元,加上造型美观,她总忍不住入手。可平时工作太忙,下厨机会不多,新鲜劲一过,这些小家电就都被搁置在橱柜里。“不翻橱柜的话,我压根想不起还买过它们。”肖女士说。

此外,更值得警惕的是诸多“无感支出”,比如各类APP的自动续费会员。很多人在免费试用期后忘了关闭,或者觉得“可能还会用”就放任不管,导致每月固定“被动扣款”。这些钱在支付时甚至不需要再次确认,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财务黑洞”。

回归理性消费

“20多岁时,我追逐品牌服饰首饰,用着上千元的护肤品,热衷打卡网红店、顿顿点外卖……基本没攒下钱。”“80后”黄女士经营着一家食品商行。自有了二胎后,正逢市场行情不济,家里经济略显拮据,她开始反思以往的过度消费,并从冲动消费转向为刚需买单。

黄女士算了一笔账:过去,家里吃饭多点外卖,4个人随便点个三菜一汤就得两三百元。现在,坚持自己煮饭后,平均每天花费30-70元的菜金,就够全家吃2餐。

先储蓄再消费,为需求买单而非情绪,用时间稀释冲动,回归理性消费。与黄女士一样,“70后”林先生秉持理性消费观,坚持精打细算,让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此前,林先生一家三口与岳父同住。去年女儿考上大学后,提出购买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林先生痛快地满足了。“孩子求学离不开电脑这类工具,提升能力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年轻人自控力有限,女儿尤其爱玩游戏、零食饮料不断,这些需求我该满足的会满足,但也会适时引导和约束。”林先生说,每月房贷、女儿生活费加日常开销负担不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顾虑重重。除了保障基本衣食住行,其他消费能省则省,必须理性。”

存钱不是要求消费者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适度享受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自律,让每分钱物尽其用,同时为未来的安全和目标积累资本,这也是对自身未来负责的生活智慧和财务纪律。因此,即刻开始:追踪支出、审视账单、设置自动储蓄,你便成功抵御了“生活成本悄然攀升”的第一道防线。(尤溪记者站 肖 丹 文/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