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相望成诗,城与乡共生共荣。
土楼民宿的客家山歌飘进跨境电商直播间,平潭风车的倒影掠过菜篮子工程配送车,三都澳的大黄鱼带着溯源芯片“游”向60多个国家……
山的挺拔,海的辽阔,勾勒出八闽城乡共富共美的经纬脉络。
(一)
为国者以富民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富裕”是核心目标,指向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丰足状态;“共同”彰显全民属性,要求不同区域、城乡和居民收入之间差距在一定水平之下。
城与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板块。若泾渭分明,既背离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更可能激化矛盾。唯有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方能促进城乡共富,花开并蒂、美美与共。
识潮汛者乘潮势,勇奋楫者立潮头。从摆脱贫困到山海协作,从“造福工程”到“千村试点、万村推进”,福建坚持山海交响、城乡共融,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如今,福建区域协调发展稳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活力奔涌、产业根基不断加固、城乡要素加速流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全省人均GDP居全国第四,所有设区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均优于全国水平;晋江等7地位列全国百强县榜单,省级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镇124个、超亿元村252个。
(二)
共富之道,富民为始,均衡为要。
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之分,导致奔富路上城乡“长短腿”犹未弥合。
产业发展存在“势能差”,农业产业体系体量小、结构单一,一二三产融合不足;要素资源配置存在“剪刀差”,技术、资本等仍以单向集聚为主,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仍有欠账;城乡居民生活存在“品质差”,农民增收渠道有限、消费水平低,农业转移人口面临“夹心层”困境等。
差距就是导向,不足亦是潜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也是主攻方向。我们要紧盯这一主攻方向不放松,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产业是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也拓不宽。只有通过产业造血培育内生动力,才能改变农村长期所处的被辐射、被输血的地位,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且看一根丝、一朵花串起的一条链。闽清县塔庄镇,携手省农科院及福州等地茶企,以茶口粉丝、茉莉花为主导产业,串联起智慧农业、茉莉花茶产业园、休闲康养等农文旅环线,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见微知著,把乡村“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城乡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乃至融合,变发展势能之差为动能之和。
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是基础。这既是发展的前提,其成效也最可感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只是解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有没有”的问题,还要重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走进莆田市涵江区洋尾村,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木兰溪全域治理和基础设施提升,村里古荔垂柳、红砖古厝相映成趣,停车场、游泳池、幸福堂等一应俱全,村道整洁、公交直达城区,水网交织、游人络绎不绝。
实践证明,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硬设施共建共享、软环境同标同质,要素融通的经脉就顺畅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就更足了。
共享美好生活,增收是硬道理。山水林田地,用得好,都是“金疙瘩”。
石狮市宝盖镇前园村,10多年前创造了“回批地”盘活的前园模式,村民不仅住上安置楼,还分有商铺;2020年以后,前园模式升级为2.0版本,通过拍卖安置房产租赁权、培育商圈和智创跨境电商城,村财迈入“百万俱乐部”。
透视乡村,当县域内的资源要素被调动起来后,当新业态新就业成为新常态,城乡间产业发展的断层正被逐渐打破,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品质水涨船高。
(三)
干大事,谋长远,切忌脱离实际。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富裕程度不算高;“共同”也不是撒胡椒面搞平均主义。这些都决定了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一场接力赛,制定政策和推进实施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尽力,强调主观能动性;量力,注重按规律办事。只尽力不量力,容易“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只量力不尽力,又往往错过机会。
尽力而为,必须乘势而上、看准了就抓紧干,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与干劲,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解决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以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实打实办好一件件事。
尽力而为,必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实践创新,把“人、钱、地”要素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并以制度建设铺就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量力而行,考验的是智慧与韧劲。应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找准长短板、着眼可持续,将长期规划裁剪为阶段性目标,既防止一哄而上、一种模式,也不吊高胃口、搞“过头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锚定目标、只争朝夕,稳打稳扎、行而不辍,八闽大地必将城乡同兴、共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