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报丨茶香里的坚守与创新——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秀娟
2025-07-12
作者:王 琨
来源:三明日报

“不断提升自己,理论结合实践,做出来的茶才更有底气。”今年夏天,48岁的林秀娟重新走进校园,在福建农林大学开启了为期3年的非脱产专升本茶学专业学习。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坚持守正创新,让传统制茶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一片片“绿叶”变成村民们手中的“金叶”,获评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三明市制茶大师、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等诸多荣誉。

匠心传承非遗技艺

尤溪产茶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唐代。尤溪县坂面镇际头村湆头山盛产一种“仙茶”,为尤溪四大特色名茶之一。林秀娟的外婆陈凤英家就在湆头山下,她从小在茶香中长大。“外婆家自清光绪年间就开始种茶、制茶,传到我这儿,是第四代了。”林秀娟回忆,22岁进入茶厂工作后,她正式跟着外婆学手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茶厂解散,林秀娟掏空积蓄,又找亲友借钱,凑出10多万元办起了茶厂。绿茶制作历经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6道工序,林秀娟认为:“守正创新,将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才能做出好茶。”为了改进传统绿茶外形粗犷、滋味感不足的问题,2014年至2017年,她几乎成了茶厂的“守夜人”。一次次试验中,她积累了宝贵经验:清明节前后采摘的茶叶香气更足;精准杀青避免色泽变黄;做形用力要适度……“若是制成的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便要从头再来。”试验中的点滴进步激励着她不断向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林秀娟制成色泽翠绿、外形扁直、兰花香明显的针形梅占绿茶,获得当年县级茶王赛绿茶“茶王”称号。此后,她研制的绿茶20多次获省、市、县奖项,两度摘得三明绿茶“茶王”,2022年还在省赛上拿到第四名,闯进国赛。她还改良了传统红茶制作技艺,制成香气馥郁、鲜甜爽口的尤溪红茶;融合桂花与茶,推出“朱子桂岭茶”等新产品。

“会做茶,还要会评茶,这样才知道制茶问题所在,茶叶价值高低。”多年来,林秀娟通过参加培训班、自学等方式,不断汲取知识养分,先后获得制茶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职业技能资格。

助力茶产业“百花齐放”

尤溪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总面积达10.2万亩,涉茶人员众多。林秀娟的愿景是让尤溪茶产业“百花齐放”。2011年,她牵头成立尤溪县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手把手指导社员进行茶园管理、茶叶栽培制作,高品质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还带动了100多位采茶工就业。她依托“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林秀娟技能大师工作室”,对评茶员、茶艺师等进行培训辅导,培养了一大批茶产业人才;带头成立“妇女微家”,帮助并鼓励没有固定收入的妇女参与采茶、种茶,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2022年,林秀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挂包尤溪茶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管前镇。她走村入户指导,对茶农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今,当地的茶叶实现了优质优价,茶农们见了她,老远就喊:“林老师,来喝茶!”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林秀娟累计“传帮带”培训600余人,带动100余户农户种植茶叶1800余亩,茶叶成为富民兴村的“金叶子”。

“林秀娟待人真诚,从不藏私,每年制出新茶,我都会第一时间请她品鉴,她也总能一针见血地说出问题所在,帮助我不断提升制作技艺。”在林秀娟的影响下,尤溪县凤翔茶厂厂长陈宏利也成了制茶高级工程师,还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

“茶树种质资源被称为‘茶园基因库’,做好保护意义重大。”2019年,林秀娟主动承担起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坂面镇际头村湆头山仙茶保护区,开展道路沟渠修缮、挂牌立碑、扦插扩繁、茶类适制性试制以及组分分析等保护建设。

作为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林秀娟年年为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建议开展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建议持续加大茶产业品牌宣传力度”……条条建议都带着泥土香。“用心做茶,用心做人。”眼下,林秀娟还在挖掘尤溪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各类展销活动中宣传推介尤溪好茶,只为让更多人爱上尤溪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