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荔枝的文化之旅
2025-07-19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见习记者 陈阳阳)红垂万树,万家登梯采荔。记者抵达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吴江村时,正值荔枝丰收。7月12日,当地的荔枝正式进入采摘季。随着木梯“咯吱”的声响,矫健的身姿已爬到树顶,指尖捏住一串荔枝主梗的根部,拇指用力顶开连接处,轻轻一拧,“啪”的一声脆响,整串荔枝就落进了竹篮里。

“这是状元红荔枝,汁多味甜,有独特的清香。”说话间,吴江村果农吴文明随手拿起一颗荔枝,剥开果肉,饱满的汁水从指缝间流出。今年他首次在吴江村承包荔枝树,将村集体的500多棵荔枝树“收入囊中”。

吴文明看中状元红荔枝的好品质,更看中其广为传播的文化名片。北宋莆田籍状元徐铎衣锦还乡,亲手种下荔枝苗,故后人取名“状元红”。

如今,“状元红”扎根的荔城区,拥有1000多年的荔枝栽培史,现存2000多棵树龄超100年的古荔树。世界上第一本荔枝农学书籍《荔枝谱》系莆籍北宋名臣蔡襄所著。

荔枝树下,木兰溪的粼粼波光正沿着河岸蜿蜒流淌,采摘的热情早已顺着溪流蔓延到江畔。新鲜采摘的荔枝刚落地就上架,成为直播间的商品。“‘状元红’是莆田特色荔枝品种之一,大家一定不要错过……”荔枝树下,来自莆田学院的直播助农团队正通过手机热情地吆喝。

采摘、直播的忙碌身影旁,一条高效的流水线在溪岸边快速展开。一筐筐荔枝倾倒而出,妇女们将满堆荔枝围住,摘去多余树叶,留取整枝荔枝,码齐放入印有“吴江荔枝”的精致礼盒内,上秤、打包,一气呵成。

“分拣妇女都是本地村民,工钱是160元一天。”忙碌的间隙,吴文明与记者闲聊。整个采摘季持续半个月左右,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村民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顺着木兰溪的流向,荔枝的故事延伸向更广阔的两岸。从“一骑红尘妃子笑”到“飞入寻常百姓家”,荔枝早已不是难得之物。禁不住荔枝文化魅力的诱惑,记者沿着木兰溪畔,继续探寻一颗荔枝的文化之旅。

一叶竹筏,伴随夏日清风顺流而下行至北大村。溪岸边、屋前屋后种满荔枝树,水光潋滟映照满枝红艳硕果,好一幅旖旎的“荔林水乡”图景。

“过去的溪岸遍布坟墓、鸡舍、鸭棚,村民们对此避之不及,鲜少有人愿意从此经过。”两岸景观的变化让北大村党支部原书记曾国富感慨万千。北大村比邻吴江村,2013年以来,沿溪村庄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木兰溪治理理念,实施污水管网改造、河道拓宽等工程,整治散养牲畜和垃圾问题,让早年的污水横流地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文化示范区。

木兰溪治理带来生态蝶变,让百年荔林焕发新生。如今的北大村,荔枝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成为串联文旅的鲜活符号。村内1500余棵百年荔枝树与清澈溪水交织成“荔林绕水”的独特景观,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水质好了,风景美了,来游玩的人多了。”导游张丽花笑逐颜开。

由北大码头上岸走进北大村,迎面遇上正在开展文化考察的莆田学院图书馆馆长陈春阳。“莆田作为文献名邦,历史上有21位状元、2482名进士,‘一科两状元’‘四异同科’的佳话至今流传。”陈春阳热情地向记者讲解。

基于莆田千年的状元文脉,北大村联合“51趣项目”打造了独特的文旅体验。“我们提出‘穿越北大上北大’的核心概念。”“51趣项目”负责人林凌介绍。顺着林凌指引的方向前行,游客先后穿过“解元”“会元”“状元”三道牌坊,讨个好彩头。

徐铎植“状元红”后,荔枝便成为“荔枝红时闱场暖,食颗状元盼题名”的殷切期盼,红荔在手藏着“状元及第”的美好祝福。“我们将荔枝与状元文化相结合打造专属IP,力求让‘荔枝红’跃升为‘产业红’‘文化红’。”记者跟随林凌的脚步走进状元文化公园,手捧荔枝的Q版状元卡通形象映入眼帘,公园内以莆田历史上21位文武状元为原型打造的圆雕、透雕群栩栩如生。

从静态的景观到动态的体验,荔枝文化正沿着溪流不断丰富延展。溪岸边,涵盖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状元主题帐篷掩映在树林中,研学、团建等活动可在此展开。

夜幕降临,北大村码头的水上巴士缓缓启航,荔林水道复原宋代“溪船载荔”场景,两岸灯光辉映展现“千年荔城”画卷,全息投影翻开千年《荔枝谱》……

荔枝树下架起手机,农户手捧荔枝还在直播间娓娓道来。“直播不仅仅是卖荔枝,也是让大家多了解我们家乡荔枝背后的文化。”直播的间隙,果农黄莉莉告诉记者。

此刻,荔枝的深厚文化底蕴,正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远方。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190008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许可证:第3413038号

主管单位:中共尤溪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举报电话:0598-8767156

举报邮箱:yxxwwcn@163.com

地址:尤溪县城关镇紫阳大道3号4幢4层4012-1、4012-2(东方商业广场)

ICP备案:闽ICP备2021002810号

闽公网安备35042602000059号